設置
書頁

1.116 一進一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兩漢五銖與四出五銖。皆重五銖,不過是銅錫配比,稍有參差。

  為何四出文錢,卻可“以一兌五”。比照的正是谷價。

  天下缺糧,唯薊國有糧販賣。一石不過三百錢。但需用四出文錢。而與兩漢五銖相比,四出文錢數量稀少,多只在薊國內流通。于是,為了兌換足量四出文錢,糧商只好不斷提高兌換比價。

  參考全國各地糧價。一石已暴漲至二千錢。故以五兌一,用一千五百錢買一石薊國新谷,當有利可圖。運回各地以每石二千錢販賣,尚能賺取三百錢利潤。

  這便是,薊國四出文錢可“以一兌五”的原因。

  或有人問,鑄錢一百億,會不會造成貨幣超發,而產生通貨膨脹。

  不會。

  原因不復雜。漢末,非但未曾超發,且還缺銅。究其原因,乃自上而下,皆大量窖藏銅錢用以辟禍。類陛下西園銷金窟,大量銅錢被人為囤積,不再參與流通。故才會有不法奸商,打磨裁剪盜鑄五銖。

  還有一種原因是,兩漢厚葬風氣濃烈。時人視死如視生。于是大量銅錢亦被用作陪葬。深埋地下,亦造成缺錢之困。

  而薊國四出文錢,多為舊幣重鑄。比如此次盡取陛下窖藏五十億錢,回爐重鑄成四出五銖,一進一出,貨幣總量并未增加。再加上隴右、西域,皆需大量銅錢填補,亦稀釋了超發風險。鑄錢百億,正當其時。

  漢人的開放習氣,在方方面面。最早的助興藥,最早的導引術,最早的房中術,最早的奇技淫巧。不一而足。

  上有太后垂簾監國,下有寡婦居家主事。皆平常。女子再嫁更是常態。童孌季女,男寵面首。斷袖分桃,亦不足為奇。

  “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于太祖,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

  設身處地,此事在時下,實屬平常。既是前妻,如何不能再嫁。

  關羽所求,又短在哪里。私欲無損大義。不掩真性情,此乃真英雄。

  既心有所想,又理所應當。何必掩藏。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生取義,與舍魚而取熊掌,又矛盾在何處。

  蓋世英雄,便不能邊吃熊掌邊啪啪鼓掌了嗎。若抱此狹隘思想,與“血洗一部分人而拯救另一部分人”的區別對待,有何不同。

  清廉非薄情。私欲非寡義。公私分明,真英雄。

  薊王愛民如子,敢為天下先。

  又懸鐘后顧,妻妾成群。私欲從未有損公義。有這個能力,又有這個身體,還有這個權利(王爵),再無人反對。

  天經地義,何樂不為。

  再者說,百子尚未達成,豈能自廢人倫。

  走起。

  侍寢只有女王。御衛多在共浴時相伴。

  每日入選精室的七女御衛,還需提前做好準備。

  便有女侍醫為其修飾毛發,修剪指甲,涂脂抹粉,梳洗熏蒸,各種精雕細琢,不一而足。穿戴整齊前,還需行“通暢之術”。

  再入精室。與薊王共浴。

  奈何,皆未受孕。

  若生機就此斷絕,豈非抱憾終身。劉備手書密信,親問華大夫。

  華大夫回信:去蕪存菁,推陳出新。峰回路轉,否極泰來。

  劉備遂得心安。這便謹遵醫囑,日日出新不提。

  隴右又見飄雪。

  天寒地凍,凍土成鐵。梯田難以修造。卻無礙城中大建。羌人分屬十城。氐人亦分十城。劉備又命人再擇十城,用于鐘羌出山安居。還有裹挾宋建兵諫的三十六部雜羌。亦需擇地安置。

  重開西海郡,便為安置雜羌。羌人久居苦寒之地,極為適應是其一。隴右漢人太少,杯水車薪是其二。其三么,劉備亦不想失去一支強兵。生于患,死于安。到哪皆是此理。

  首批一億枚兩漢五銖,自西園送往貲庫。換回四千萬四出五銖。

  一億錢等大河解凍,便裝船運往薊國。回爐重鑄成一億四出文錢。此錢,足可再換回二億五千萬。如此一進一出。待將陛下五十億私錢,皆鑄成四出文,只需交還二十億大錢,薊國可獨攬三十億。

  如此,當比開山取銅,二煉銅錠,三鑄成錢,來得便捷。

  四千萬大錢入庫,又一億錢運出。陛下遂開朝議,論重開黨錮。

  本以為群臣必然針鋒相對,各抒己見。豈料一片和氣,幾無懸念。陛下心中暗嘆。果然大勢所趨,人心向背。雖心中頗多不愿,卻也只得令尚書臺擬詔,除黨錮。

  遂昭告天下。

  天下士人,無不翹首以盼。

  先時,因黨錮所累,隱姓埋名,流竄藏匿于深山老林,洞穴石窟內的名士,紛紛現身。

  太尉、司徒、司空、輔漢大將軍、大將軍,“五府”紛紛征辟、保舉天下名士。

  沒錯。輔漢大將軍幕府,亦有公車征辟(徵辟)之權。此舉,乃為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稱征,三公以下召之稱辟。

  與日發數十騎的大將軍府迥異。位于殖貨里的輔漢將軍府,卻少有信使發出。

  “八俊”,“八顧”,“八及”,“八廚”,凡知下落。不等三公出手,大將軍何進已發快馬。

  三公亦緊隨其后。開價自然節節升高。車馬狂飆,你追我趕。一時間,洛陽城雞飛狗跳,

  唯獨殖貨里一切如常。

  陛下悉知,微笑頷首。到底是自家人。

  “……表王芬為冀州刺史。”使者氣喘吁吁,猶在汗滴。這一路趕得何其著急。

  “臣,領命。”王芬跪地接詔。

  身后一眾門生故吏,密友宗親,無不歡呼雀躍。

  王芬卻風輕云淡,舉止如常。一舉一動,頗多名士風范。

  若是使者,亦不禁心折:“此乃大將軍所舉,明公當悉知。”

  “下官,自當上京面謝。”王芬對曰。

  “如此,甚好。”使者欣然而去。

  王芬手握詔書,緩緩直立。眸中精光,一閃而逝。

  延熹九年,河內方士牢修,誣告李膺等結黨營私,桓帝震怒,起“黨錮之禍”。時,王芬有大名于天下,亦在廢錮之列。

  自此,黨人皆被廢除、流放,奸邪之徒更肆無忌憚,互相糾結,狼狽為奸。眼看朝政日非,國祚難存。中原大地之清流士人,遂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

  王芬位列“。廚者,言能“以財救人也”。

  建寧元年,清流領袖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被宦官殺害。次年,陛下又掀“二次黨錮”,大肆屠戮天下名士,王芬不得已再度流亡。前后遭禁錮長達十九年。

  今,終見天日。d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