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33 無雙割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好在朝廷開倉賑災,令災情有所延緩。投奔臨鄉的北地流民,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

  先有酈城長郭芝,后有督亢長管寧,紛紛進言。說,正值用人之際,苦無人手,不必另筑新城。兩城足夠容納。

  插秧一結束,督亢城的淮泗山民便紛紛返回,督造新樓。夯實坡地,修筑道路。城垣先不著急建。四面環水的督亢地,如今只能行舟船。要城墻無用。再說,究竟要建起多少棟干欄重樓,別說北海一龍,就是劉備也不知曉。幾位渠帥年前已齊聚,雖再無舉族遷徙,可仍有零星山蠻陸陸續續的趕來。督亢已落籍近五千戶,數萬之眾。于是早春就已完工的大建,今又重新開始。

  好在山蠻不再是一窩蜂的涌入。隔三差五的來一戶,只需遣少數山民造樓,也來得及。多余人手皆去通渠筑堤。圍繞督亢城的水澤,管寧已細致劃分。溝渠水網,田埂阡陌,縱橫交錯,卻又各行其道,通行無阻。還有雨污分流的各陶管的出水口的位置,亦頗費心思。

  管寧所求不過是和樓桑一樣:督亢居民只需乘一葉扁舟,往來水道溝渠,便可直達自家田頭。

  酈城大建最為壯觀。滿城塔吊、腳手架林立。劉備已事先命匠人用藤條編織安全帽,麻布手套,多層牛膠靴,安全麻繩,防護網,等保護周全。雖偶有事故發生,卻未造成大的損傷。

  偶被瓦片磚頭砸傷,在所難免。好在安全措施得當,最大限度的保護了工匠們的安全。衣食住行,便是安全防護,少君侯也想在前。

  樓桑長樂隱也來說,被邑民改造的樓桑宅院,頗能容人。可租給流民暫住。不過要先去義舍隔離數日,確定沒染風寒瘟疫,才允許進入樓桑邑中,自行活動。

  劉備欣然點頭。

  樓桑百業興旺,通商各地。先前用來喂養家畜的設施,皆被邑民改造成樓閣。劉備聽之任之,未曾攔阻。

  樓桑是少君侯政通人和的壓艙石。

  麾下文武皆齊聚邑中,安穩是一切前提。樓桑兩千余戶邑民在諸城中最少。然無論產出還是所得,皆是第一。僅憑樓桑一地,便可供應治下十萬百姓吃穿用度一切所需。足見有多富庶繁華。

  人口不停涌入,單憑老族長一己之力,已無法登記造冊。劉備這便讓耿雍任命上計掾、史。編制計簿(亦名‘集簿’),上報縣中。耿雍便以陳逸為計掾,田驊為計吏,劉修為計佐,負責少君侯治下所有城邑的上計。此官職乃是侯府掾屬,皆為百石少吏。

  官秩百石以下的低級官吏稱‘少吏’。

  三人年紀雖輕,卻皆精于計算。田驊出身遼東豪商,劉修父親也常年經商在外,陳逸為人清白謹慎,乃是最佳組合。

  官秩雖不高,然而郡國鄉縣選派計吏、計掾,卻都很慎重。面對上官問詢,計吏、計掾應對是否得體,有無謬誤,茲事體大。計吏、計掾本身,對上計之事亦看得很重,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他們的仕途。尤其是郡國遣往朝廷的計吏,應對得體,很有可能便會被朝廷留為“郎”,即后補官吏。有的計吏、計掾還被朝廷直接選用為縣令、長之類的長吏。

  官秩兩百石以上官吏為‘長吏’。

  陳逸三人領俸百石,加上春賜和臘賜,收入頗豐。能自食其力,陳逸自當欣喜。田驊雖不在乎這些小錢,卻能年少出仕,母親甚感欣慰。這便手書告知遼東田韶。田韶亦回信劉備,再三拜謝。

  歷代士大夫皆恥于與商賈為伍。劉備能破格啟用在學壇名聲不顯的田驊,自然有褒獎之意。這便是遼東田氏從單純的生意伙伴向家臣轉變的開始。

  劉修乃劉備從弟。上計大事,自然要有劉氏宗親參與。耿雍如此安排,堪稱周全。

  樓桑安全更是無虞。兩次屠滅戰,數千顆人頭。‘樓桑五缺,有邑無門’,天下皆知。卻再無人敢動樓桑分毫,便是明證。

  樓桑所有編戶齊民,包括樓桑能工、侯府良匠,每戶皆已補全五十畝美田。學壇亦有四千畝公田。加上新辟水田,今年少君侯的封邑,共計插秧五十萬畝。三百萬畝水澤,辟出約六分之一。足見治下之民,有多盡心竭力。

  也足見,少君侯有多深得民心。

  圍繞酈城、督亢、樓桑的美田,青苗皆連成片。放眼望去,層禾盡染。被藍天碧水滋養如天地棋盤。生機昂然。

  五十萬畝水田,若畝產五石,可獲新谷兩百五十萬石。聽完老族長樂觀的估算,劉備頭一次升出一種難以言喻的雄心壯志。

  高筑墻,廣積糧。待天下有變,舉兵平暴亂。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少君侯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朝堂禁中之事,自有崔廷尉和左豐往來書信告知,劉備起居如常。并未有大變化。邑中工坊區卻忙的不可開交。改造后的高車、箭車,正加緊生產。劉備設計的割草車,也被蘇伯試造完畢。

  所謂割草車,就是‘跑起來能夠割草的馬車’。前面裝吊臂,中間為馬匹,后面是車廂。吊臂下懸螺旋刃扇兩組,用于割草。

  原理很簡單。

  借助畜力,由車廂內的齒輪傳動,驅動前方吊臂下的螺旋刃扇,旋轉割草。單匹馬力不足,改進后由兩匹北地騾馬共同驅動。又改進了變速齒輪組、差動齒輪組、螺旋刃扇的葉片數量,以及擋板角度。

  再次測試,一路割草如飛。長滿百里長堤的苜蓿,數個來回,便收割一空!

  趕著馬車收取牧草的牧民,竟被遠遠的甩在身后。皆無比驚詫于漢家機關術!

  督亢溝堤,堤面寬丈余(3米),長約百里。約合三百三十畝。左右兩條大堤,堤面共計六百六十畝。畝產鮮草四千斤。一次能割鮮草兩百六十四萬斤。可得干草料五十二萬八千斤。

  還有七十余里的酈亭溝堤。一次能割鮮草一百八十四萬八千斤。可得干草料三十六萬九千六百斤。

  這還只是一茬的產量。

  有經驗的牧民估算,如此規模的種植,一年可割四茬。第一次青割產量最好,能占總產四成。往后再割三次,也只有六成收獲。即便如此,也是高產!

  苜蓿茬地三年不施肥,卻能穩產高產。增產幅度通常過半,高者可達一倍以上。

  農諺有“一畝苜蓿三畝田,連種三年勁不散”,便是說此。

  苜蓿枝葉繁茂,對地面覆蓋度大,二齡苜蓿返青后生長四十天,覆蓋度便可達九成五(95%)。苜蓿根深地下。生長二十年以上時,主根可深達七十尺以上。作為多年生深根型植被,在改良土壤,攔阻徑流,防止沖刷,保持坡面減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十分顯著。

  后世測定,坡地種植普通農作物,與種植苜蓿相比,每年每畝流失水量大十六倍,土量流失大九倍,所以,劉備在坡地種植苜蓿十分合理,不僅能減少水土流失,還能收獲大量牧草。

  人吃馬嚼。糧草糧草。

  除了糧,還有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