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十一章丨墾辟上林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地可墾辟,悉為農郊,以贍萌隸,隤墻填塹,使山澤之人得至焉。”————————上林賦  “上林苑地廣千頃,經年之亂,荒地尤多。除城西建章等離宮,其余之地盡皆厘清,募民屯田,以所人充糧草,屯得益興。”在宣室殿里,皇帝拿著董承的奏疏,緩緩說道:“開放上林之禁,分田地、池沼予百姓墾殖,這是孝元、孝成皇帝時就有的成例。”

  看著少府張昶一副忐忑不安的模樣,皇帝饒有興致的問道:“如此德政,怎么還會遭人反對?”

  反對的人給出的理由雖然是“上林苑乃皇室園林,不能放任百姓在離宮舊址耕種樵采,有損朝廷威嚴。”但實際上是怎么回事,皇帝心里其實是再清楚不過。他有意問張昶,主要還是想看看張昶的態度。

  張昶官居少府,掌管園池苑囿、山地池澤等稅,如何不知上林苑現今的情況?關中上林苑自從王莽之亂以來,荒于修葺,導致上林苑宮苑成為殘墟,土地山林池澤皆被私人開墾圈占。眼下除了建章等城西幾處重要離宮未有被人侵占以外,其余的土地盡皆為他人所有。

  這些人不是旁人,正是扶風、京兆等地豪族,他們侵占上林荒地野林,少說也有十幾年。他們知道這是薅皇室羊毛、有損國法的勾當,都不敢聲張,就連歷任京兆尹都對此視而不見,默認既定事實。

  如今董承上疏要拿上林苑的荒地給百姓屯田,用意雖然是好的,卻包藏著禍心。

  要知道上林苑現在除了城西的建章宮、葡萄宮等幾處離宮以外,哪里還有多余的荒地給流民?董承這么做,就是要讓皇帝將目光放在這上面,最好給那些私自侵占皇室園林的豪族一個顏色看看。

  這件事一經流露,便引起朝中眾多大臣的反對,尤其是以馬宇為首的若干扶風、京兆士人紛紛上書諫阻,就連太尉馬日磾、尚書令士孫瑞都不贊同此事。開玩笑,這事一旦捅了出來,在有心人的利用下,誰知道年輕氣盛的皇帝會不會大動干戈。

  張昶此時面對皇帝的垂詢,有苦難言,只得委婉道:“上林苑多是池澤山林,真正適合開墾為田的土地并不多,耗費朝廷大量的精力人力去擇選合適荒地、招募千戶流民,有些得不償失。”

  “這沒有什么劃得來劃不來一說。”皇帝不以為然,說:“只要于民有益,付出再多又有何妨?你眼界要看長遠,屯田一事,利在當下,功在千秋,不過區區荒地,我留之無用,倒不如一并劃撥出去。”

  皇帝本有意施行均田制,大力限制豪族兼并,只是不愿在這個時候引起豪族的反對,這才退求其次,選擇更為合適的屯田。

  沒想到他還是低估了這些豪族兼并土地的氣焰,皇帝有意借題發作:“這幾日你就把此時辦了,上林所剩宮苑,可堪用者幾何?不堪用者幾何?林地池澤,又荒蕪多少?所剩幾許?務必一一查清現狀,上報于我。”

  “不要在乎旁人的意見,盡管去做,有什么事我來替你擔著。”他警告道:“但若有紕漏,我唯你是問。”

  張昶悚然,不愿得罪馬日磾等一干三輔豪族,為其說情道:“陛下,近年來關中百姓流離,茍為求活,多有入上林苑私墾田地者。此次清查上林,還請陛下念在他們生存艱難,從輕發落,以示寬宥。”

  “若真是貧苦百姓迫于生計,私入上林,便將其納入屯田,由勸農令負責。”皇帝看著張昶,與其說是給了他一個面子,倒不如說是給了三輔豪族們一個機會:“若有豪富肆意侵占園囿,限期七日之內,必須退還少府,否則,便以國法論處!”

  皇帝話都說到這個地步,已經是仁至義盡。張昶松了一口氣,自覺已經為此盡力了,剩下的該如何去做,全看那些人有沒有這個覺悟了。

  于是董承提議屯墾上林苑的奏疏被皇帝嘉納,立即下發尚書臺擬詔施行。

  京兆、扶風等郡豪族兼并上林荒地已有百多年,大批田地早已墾為良田,此時要他們一齊吐出來歸還朝廷,教這些人如何肯干?

  “明公如今秉政中臺,為關中士民所仰望。”原元氏令、京兆新豐人王翊坐于下首,焦急的勸說道:“正該規勸陛下,為我等伸張才是。”

  馬日磾知道這些人家產富裕,有良田千畝、僮仆成群。如今皇帝要收回他非法侵奪的土地,像是要在他們身上割去一塊肉似得。尤其是王翊,為人最是小氣吝嗇,錙銖必較。此人是太尉劉寬的學生,劉寬死后,其門下諸生紛紛獻呈喪儀,而王翊家產頗豐,卻只獻五百錢。

  雖然時人都有藏富露窮以示清廉、在喪儀上不可攀比炫富的習性。但王翊資產豐裕,無人不知,劉寬在世時對他尚且不薄,只獻五百錢,委實小氣了。

  馬日磾本不欲跟王翊說話,但此時除了王翊,堂下還有扶風王氏、京兆董氏、馮翊李氏等十幾位大小豪族派來的代表,無不在等候馬日磾表態、也可以說是,無不在逼迫馬日磾表態。

  作為老牌豪族,與家族的興榮比起來,馬氏在上林苑兼并的這些田地實在算不得什么。詔旨剛一下發,見事不可為,馬日磾立即囑咐馬宇安排僮仆,將上林苑兼并的田地以及連帶著依附于馬氏的流民一并登記造冊,呈交少府,免得惹來麻煩。

  但馬氏家大業大,不在乎這點損失,可像是王翊這些新興的中小豪族一旦沒了這些田地,必然元氣大傷。所以他們才會聯袂而來,請儼然以關西士人之首自居的馬日磾為他們主持公道。

  與王翊一同在劉寬門下求學的原尚書令史、左馮翊萬年人李弘發言道:“我等知道明公有難處,但此事牽涉到三輔十數家冠族,朝廷若是一旦收回,不知要弄出多少麻煩來。陛下尚且年輕,雖然明睿,到底是不更事,這還得讓明公多從旁勸諫。”

  ‘爾等皆有苦衷,大可謁闕上書,何苦唆使我去勸諫,這不是難為我么?’

  馬日磾當然不會將這句心里話說出來,他現在左右為難,心里實在不想在這個事上開罪皇帝。又不禁怨恨這些人平日里只知各自兼并,一旦出事了才想起他來。

  他無可奈何的說道:“開上林田池之禁,募民屯田,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于情于理,老夫都不該上疏諫阻,諸君讓老夫伸張,不是老夫不愿,實在是愛莫能助。”

  王翊等人面面相覷,頃刻,有一老者出聲問道:“上林之地,既有詔旨允準解禁,那我等屯墾其間便不算違制。朝廷何故要特意收回,另行交付于流民?”

  “是啊,讓流民去種也是種,讓我等家仆去種同樣是種,又不是不上呈賦稅。”王翊似是找到了進言的理由,積極的說道:“與其讓朝廷另外收回,交付流民,倒不如就此分與我們,省的多此一舉。”

  馬宇在一旁譏笑道:“上林苑的那些地是要用來作屯田的,朝廷早有詔旨,屯田所出,用官牛者,官六民四;用私牛者,官民各半。彼等田租參照舊制,三十稅一,與屯田所收相比猶如云壤,當真打的好算盤。”

  王翊被馬宇說中心思,羞惱不已,彼此好歹也是一個陣營,再怎樣也不該這么直白,就連馬日磾都忍不住皺起眉頭。

  在這時,那老者突然又抬頭說道:“吾等當初其實是不愿見流民無所生計,所以才開墾上林荒地。如今陛下有惠民之策,吾等自當遵從,即日起便將田地分發給他們,吾等不占一分。但屯田的初衷是讓無地的流民安居,這有地之民,似乎不宜納入屯田。”

  嘴上說的好聽要把田地分給百姓,其實不過是企圖借此蒙混。名義上那些田是百姓的,實際上還是歸這些豪族掌握,不過是換了個名目罷了。

  “鄭公!”眼前這位老者是馮翊大族,字文信,是孝靈皇帝時的侍中,與馬日磾曾同朝為官,年高德劭,馬日磾不得不對他客氣幾分,好言說道:“上林之禁雖解,但那地依然還是陛下的。詔旨說的明白,甲族冠姓所占之地,交還后便不再追究;但其余占地的百姓,哪怕是為生計所迫,依然算是犯了國法,充入屯田已屬輕判,哪里還能討價還價?”

  王翊道:“難道就真的沒有別的法子可想了?”

  看到這些人猶不死心,馬日磾最后說道:“我等在此事上并不占理,陛下心意已決,不容更易。話已至此,諸君還是早做打算、切莫自誤!”

  見馬日磾態度堅決,不肯出頭,眾人無法,只得依次告退。

  只是在他們之間,像是王翊仍還抱著僥幸,生怕自己先主動歸還土地之后發現皇帝只是虛張聲勢,其實并不會追究下去,到那時自己豈不是虧了?

  眾人在私底下偷偷聚了一次,彼此達成默契,仗著人多勢眾,就算皇帝也不能干犯眾怒,于是誰都沒有先出頭歸還土地。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