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431章:宋國現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隨機推薦:

  九月初八,宋國彭城,國相惠盎帶著酒肉于城外的軍營慰問軍隊。

  宋國當前的狀況非常不利,經營的數年的郯城防區,就那么被齊軍輕而易舉地攻破了,就連逼陽亦被齊軍攻破,彭城作為宋國的國都,已然成為了戰場的前線。

  兩個月前,東邊的邳縣淪陷了,旋即齊軍便順勢向西攻打呂邑,平心而論,其實退守呂邑的宋隊人數并不少,但遺憾的是,這些軍隊都是從郯城那邊撤回來的,士氣全無,這導致齊軍僅僅只是對呂邑發動了三日的攻勢,那座縣城便淪陷了。

  隨后,齊軍便嘗試進攻彭城。

  不可否認,年過六旬的宋王偃確實很勇猛,率領彭城軍死守城池,幾次擊退了齊軍的進攻,迫使齊軍改變了原先的戰術,準備先攻陷彭城周邊的幾個小縣,然后孤立彭城,對彭城施行圍城。

  繼彭城東邊的小縣呂邑后,齊軍兵分三路,一路繼續進攻彭城,牽制彭城的軍;一支繞到彭城的西北方向,攻打留邑;最后一支則繞到彭城的南側,試圖攻打菑丘。

  一旦留邑與菑丘淪陷,彭城無疑就會受到三面包夾,倘若最后連彭城西側的蕭城都被齊軍占領,那么彭城便將徹徹底底地陷入齊軍的包圍,每每想到此事,惠盎便憂心忡忡。

  “惠相。”

  前方,宋將戴不勝帶著幾名士卒朝這邊走來,遠遠地對惠盎打了聲招呼。

  惠盎拱手回禮,溫聲對戴不勝說道:“司馬,我帶人運了些肉食來激勵士卒……”

  “有勞惠相。”戴不勝疲倦的臉上擠出幾分笑容,說道:“相信這些肉食,定能叫這些小崽子士氣大增……”

  聽到這話,惠盎勉強笑了笑。

  說實話,他并不是很相信這種論調,甚至于,恐怕連說這話的戴不勝都未必真心這么覺得。

  待吩咐隨行的人員搬運肉食后,惠盎把戴不勝一旁,問道:“眼下情況如何?”

  此時,戴不勝這才收起了臉上的笑容,愁容滿面地說道:“不樂觀……‘那件事’的影響太大,郯城軍的士卒幾乎斗志。”

  他口中所說的‘那件事’,即太子戴武部將、郯城軍司馬戴璟試圖率軍逼宮這件事。

  這件事的起因,便在于宋國‘二王同在’的特殊局面。

  一般來說,各國君主都會在自己即將過世前,才會傳位于太子,但當世唯獨兩國例外,那就是趙國與宋國。

  就像蒙仲印象中的那樣,趙國的趙主父與宋國的宋王偃,這是兩位非常好戰且抱持極大抱負的君王,早些年趙主父為了便于他攻占中山國、拔除趙國幾百年的隱患,于是便在壯年將君主之位傳給了幼子趙何,以至于最后引發了沙丘宮變;

  而宋王偃的情況也差不多,自伐齊、伐楚、伐魏三戰之后,宋王偃聽取了惠盎的建議,精心治理國家十余年,十余年后,宋王偃認為國家的發展已經允許他再次對外開辟疆土,便將王位傳給太子戴武,自己則御駕親征,被覆亡的滕國,就是宋王偃第二次御駕親征的犧牲品。

  但后來的宋齊之戰,稍稍改變了這個局面。

  當時在蒙仲的幫助下,宋國非但擊退了齊軍第一次入侵,還反過來攻占了郯城,自那之后,太子戴武便親自坐鎮郯城,作為抵擋齊軍的第一道防線,而在此期間,宋王偃則繼續以彭城為中心,攻占淮泗之地,這讓宋國好比變成了一條‘雙頭蛇’,郯城是一個頭,彭城是一個人,前者負責抵擋齊國,后者負責開辟淮泗疆域,雙方互不干涉。

  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趙國的內亂,已經證明‘雙頭蛇’這種治理國家的模式并不可行,隱患非常大,宋國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影響。

  宋王偃這邊沒什么可說的,作為一位梟雄式的君主,他在威望在宋國無人能及,但問題是宋王偃年紀大了,六十多歲了,在這個仍以六十年為一甲子的年代,六十歲高齡著實稱得上是長壽了,哪怕宋王偃明日就故去,也不會有人感到意外。

  這就導致了宋國發生了與趙國一樣的問題:在舊王尚在的情況下,國家的權力重心逐步將新王轉移。

  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比較相比較六十幾歲的宋王偃,太子戴武才四十上下,正值壯年,并且又是名正言順經過禪讓傳位而獲得的王位,宋國的臣民向戴武效忠,這本身沒什么問題,但就跟趙主父一樣,宋王偃心里產生了想法。

  第二次宋齊戰爭結束后,在魏韓聯軍的幫助下,齊軍比上次還慘,干脆連郯城都沒攻破就被打回了老家,作為扼守國門、保護了子民的功臣,太子戴武的聲望日漸高漲,因此戴武麾下的軍隊中,難免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這個說老王不是已經傳給于太子么?怎么還在彭城發號施令?

  那個說按照禮法,戴武已經是宋國名正言順的君王,不必事事請示彭城。

  甚至弄到最后,還有人提什么餿主意,勸太子戴武將郯城作為宋國的新都城,說什么這樣更能體現出宋國抗拒齊國的信心云云。

  這些不和諧的論調傳到宋王偃耳中,宋王偃當然不能接受。

  因此,宋王偃狠狠訓斥了太子戴武,然而這件事卻被太子戴武的部下認為是刻意打壓。

  其實平心而論,宋王偃的舉動雖說也稱得上是打壓太子戴武一系,但說到底也只是叫太子戴武的那幫人低調一點,畢竟他還沒死呢,但遺憾的是,這個打壓的舉措,還是引起了郯城對彭城的不滿。

  就像蒙仲印象中那樣,太子戴武可不敢對宋王偃有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畢竟惠盎與薛居州教導戴武最多的,便是儒家的思想,而儒家思想最看重的就是孝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戴武,又怎么會對宋王偃心生大逆不道的想法呢?

  每次被宋王偃訓斥,太子戴武總是唯唯諾諾,不敢頂嘴,因此對太子戴武本人,宋王偃倒也沒有什么恨意。

  壞就壞在追隨太子戴武的那批人無法接受,他們認為,宋王偃雖然對宋國有功勞,但畢竟年事已高,況且又傳位于戴武,于情于理都不能再對太子戴武指手畫腳地評判。

  正是這份對宋王偃的不滿,引發了郯城軍將領戴璟率軍逼宮的內亂——當日,趁宋王偃將太子戴武召回彭城之際,負責護送的將領戴璟聯合其他幾人發動兵變,率領軍隊殺向王宮,試圖逼迫宋王偃讓出手中的權力。

  這種事別說宋王偃不會答應,以國相惠盎為首的彭城諸臣也不會允許啊,于是在彭城軍的反抗下,試圖兵變的戴璟失敗了,保護太子戴武逃回郯城。

  于是乎,宋國便發生了彭城與郯城的內戰,因戴璟兵變之事而大怒的宋王偃,勒令戴不勝帶兵征討郯城,郯城宋軍與郯城宋軍反目成仇,相互交戰。

  隨后,太子戴武因不希望看到國家發生內亂,且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又不想違抗自己的父親,便跑到戴不勝的軍中自首。

  太子戴武主動投降,郯城軍的士氣自然降到了冰點,戴不勝不費吹灰之力便平定了這次所謂的叛亂,將太子戴武,以及以戴璟為首的一些郯城軍將領通通帶回彭城。

  最終宋王偃做出判決,流放太子戴武,將以戴璟為首的參與叛亂的將領全部處死,至于郯城,至此則由戴不勝駐守。

  正是這個判決,讓那些追隨太子戴武的臣民失去了希望,尤其是郯城一帶,齊國這次的入侵,也正是因為得知了宋國的內亂。

  說實話,相比較趙國的內亂,宋國的這場內亂由于太子戴武的主動投降,其實損失并不算大,可壞就壞在,趙國當時沒有外敵入侵,而宋國,卻有一個對其虎視眈眈的齊國。

  于是乎,在齊隊的入侵下,失去了太子戴武、失去了主心骨的郯城一帶,很快就在齊軍的攻勢下淪陷,宋國在這里經營了數年的防區,在幾乎沒有起到什么效果的情況下,就被齊軍被攻破了。

  然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結果。

  最糟糕的是,宋王偃明知道前線之所以快速淪陷,正是因為他流放了太子戴武,但倔強的他,無論群臣如何勸說,都不肯召回太子戴武一同抗拒齊國的入侵,依舊想要靠自己擊退進犯的齊軍。

  就連宋王偃最信任的臣子惠盎,在這件事上都無法說服宋王偃,更別說其他的宋臣。

  “關于‘那件事’,回頭我再想辦法勸勸大王。”

  考慮了一下,惠盎無奈有些地說道。

  不管外人如何抨擊宋王偃,惠盎對宋王偃那是忠心耿耿,他知道,宋王偃其實并不恨太子戴武,畢竟太子戴武也沒犯什么錯,問題是宋王偃面子上抹不開。

  那個六十幾歲的老頭,在這方面就跟幾歲的孩童一樣固執、倔強,這也難怪,畢竟宋王偃自幼好強,從他當年看不慣他兄長宋剔成君向齊國搖尾乞憐,奪了其兄的王位,且又主動討伐齊國就能看得出來,這位君主極其好強。

  “希望惠相能盡快勸服大王。”

  戴不勝嘆著氣說道:“我親眼所見,郯城軍幾乎是在毫無斗志的情況下,被齊軍擊潰的,大王將太子流放的這件事對這些士卒的打擊非常大,這次齊軍的入侵,本身并不比第一次兇猛……你也知道,齊國這次雖然號稱是匡章率軍,但我至今連匡章的人都沒瞧見,我很懷疑那其實只是一個齊國用來嚇唬我宋國的謊言罷了。”

  惠盎微微點了點頭。

  正如戴不勝所言,拋開鬧劇性質居多的第二次齊宋之戰不談,其實齊宋戰爭最兇險的,還得是第一次齊宋之戰,因為那次確確實實是齊國的名將田章統帥,只不過那次齊國僅僅出動了十五萬軍隊,且宋國當時還有蒙仲指揮軍隊,先是在逼陽牽制田章,隨后又驚人地反攻齊國腹地,這才逼退了齊國的軍隊。

  而這次,雖然齊國出動了三十萬軍,但究竟是不是田章率軍,其實宋國到現在還沒弄清楚,一方面是田章至今都沒有露面過,另一方面,迄今為止齊軍都是按部就班地采取進攻,基本上看不到有什么令人稱奇的謀略——可即便如此,宋隊這次反而被齊軍打地節節敗退,幾個月不到,泗水以東方圓幾百里的土地,幾乎全部淪陷。

  說實話,這個結局,不應該是宋隊應有的水準,要知道宋國的體量并不小,抵得上半個齊國的實力,比韓國、燕國都強大,倘若太子戴武還在,在齊國名將田章不親自出馬的情況下,抵擋個一兩年是完全不成問題的——說到底齊國也是瘦死的駱駝,除了田章以外,也拿不出什么擅戰的將領。

  “倘若大王始終不肯迎回太子……”

  戴不勝欲言又止地看了一眼惠盎,旋即忽然問道:“對了,向魏國求援這件事,有什么新的進展么?”

  聽到這話,惠盎悵然地搖搖頭。

  今年的齊宋之戰,在郯城淪陷之后,惠盎便派人向魏國請援,但遺憾的是,此時魏國正陷入與秦國的西河之戰,急著從全國各地抽調兵力支援河東,鼎力支持蒙仲去打西河之戰,哪有余力幫助宋國?

  “蒙仲那小子,至今也沒什么回應么?”戴不勝帶著幾分不滿抱怨道。

  “……”惠盎沉默了片刻,為義弟開脫道:“阿仲如今在魏國出仕,深受魏王器重,理當先魏后宋……”

  聽到這話,戴不勝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言,訕訕說道:“我就是隨口一說……說起來,這小子如今是越來越能耐了,就因為魏王任命他為河東守,竟逼得秦國要以魚死網破的方式來逼迫魏王收回成命……嘖嘖嘖,了不起。”

  惠盎聞言微笑不語。

  記得在得知這件事時,他也很對這位義弟感到驕傲,畢竟不是誰都能讓秦國那般如臨大敵。

  “要是蒙仲那小子回來,齊人可就要倒霉了。”戴不勝冷笑著說道。

  “快了。”

  惠盎點點頭說道:“前一陣子,派去魏國的使者送回消息,說是魏國的大司馬翟章所言,此刻魏國已經迫使秦國妥協,贏得那場仗的勝利,有意思的是,據魏國所言,秦國似乎是為了報復齊國,反過來號召諸國討伐齊國,眼下,秦、魏、韓、趙、燕五國正在籌劃聯合伐齊……”

  戴不勝聞言笑道:“哈,這可是今年聽說的最好的消息……話說這支諸國聯合軍隊幾時能夠聚集?”

  惠盎有些惋惜地說道:“當初趙國的奉陽君李兌前前后后忙活了小半年,才促成了五國伐秦,這次恐怕也得差不多的時間……我猜測最快也得明年了。”

  “明年……”戴不勝聞言露出了與惠盎差不多的惆悵神色。

  這也難怪,畢竟眼下才九月下旬,按照當前的戰況,今年年底之前,彭城恐怕擋不住齊軍的攻勢。

  再考慮到那支諸國聯合軍隊的主要目標是進攻齊國本土,宋國這邊的戰爭,到時候主要還得靠宋人自己。

  當然了,即便如此,有援軍總是好事,至少可以讓齊國分心。

  就當惠盎與戴不勝在軍營中談聊時,在彭城的西城門處,蒙仲帶著隨行的百余名方城騎兵,堪堪抵達了城下。

  尋常的魏國騎兵來到彭城,彭城的宋軍自然要嚴加盤問,但唯獨蒙仲是一個例外,因為他隨身攜帶著當年他成婚時宋王偃賜予他的六柄利劍之一,上面刻著宋王偃監造這柄寶劍的年月與名諱,這柄寶劍就相當于是通行令,尋常的宋軍哪敢阻攔?

  進入彭城后,蒙仲馬不停蹄直奔王宮,待來到王宮宮門前后,他再次取出隨身攜帶的那柄寶劍,對值守宮門的衛士說道:“我乃蒙邑蒙仲,自魏國大梁而來,有要事欲見宋王,請立刻為我通報!”

  宮門的衛士看到了那柄利劍上的刻字,不敢怠慢,捧著寶劍立刻入宮稟告宋王偃。

  此時在宮內的校場,宋王偃正乘坐著戰車,全身戎裝,帶著一群衛士模擬沖鋒陷陣,看樣子是在恢復舊日的武藝,為親自出陣迎擊齊軍做準備。

  就在這時,有衛士匆匆入內稟告道:“大王,有一人自稱蒙仲,手持此劍在宮內求見。”

  “蒙仲?”

  本來還因為受到打攪而有些動怒的宋王偃,聞言頓時一愣,驚訝說道:“他不是在西河與秦軍打仗么?難道打贏了?”

  說罷,他走下戰車,走到那名衛士面前,取過那柄寶劍,抽出劍刃一看,見果然是當年他賜予蒙仲的那柄,欣喜說道:“好小子!看來真是打贏了秦國……請他進來。”

  片刻之后,蒙仲就在兩名衛士的指引下來到了校場。

  幾年不見,蒙仲長得更為健壯,但宋王偃還是一年就能認出前者,就當他帶著幾許莫名的笑意準備上前與蒙仲說話時,卻見蒙仲面無表情地快步走過來,也不停下見禮,當著在場其余所有人的面,用左手一把抓住了宋王偃甲胄上的領甲部位。

  “你、你是何人,膽敢如此?!衛士!衛士!”

  從旁有人驚呼道,一臉驚怒地呼喊衛士,直到宋王偃抬手阻止。

  他饒有興致地看著已與他一樣高大的蒙仲,似笑非笑地問道:“你要做什么,蒙仲?弒君?”

  “誰知道呢?”蒙仲直直盯著宋王偃半晌,面無表情地問道:“你懼不懼?”

  似這般大逆不道的話,聽得周圍旁觀的侍者、衛士皆睜大了眼睛,一腦袋冷汗,生怕那位被稱作暴君的君主發怒。

  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宋王偃并沒有動怒,只是表情變得非常古怪。

  因為這話,正是他當年初見蒙仲且嚇唬后者時所說的原話。

  “哈哈哈哈。”

  在周圍許多人驚愕且驚恐的注視下,宋王偃饒有興致地笑道:“你是想說,如今是你手中的劍,更為鋒利么?”

  “哼!”

  蒙仲輕哼一聲,忽而將其推開半步,旋即指著宋王偃,面無表情地招招手說道:“來!讓我將你這個犯糊涂的老物打醒!……我就是為此而來的!”

  聽到這話,倘若說宋王偃只是錯愕居多,那么周圍旁觀的侍者與衛士們,此時早已經看傻眼了。

  這位……是誰?

  居然敢對他們大王這么說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