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398章 不謀萬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圣人,如果允許甚至是鼓勵這些豪強去殖民,只怕到時會有麻煩的。”魏征有些擔憂的出現在皇帝面前。

  “你說會有什么麻煩呢?”羅成端著杯酒在看報紙。

  “主要的麻煩當然是這些豪強借此機會,跑到境外去殖民開拓,到時天高地遠鞭長莫及,朝廷難以真正管理,那些殖民地不免就成為他們的私人王國。朝廷無法有效管理,那么他們在這些殖民地上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甚至可能會把財產、人口等轉移過去。這無疑會流失我們的人口和財富,會削弱國力。”

  羅成放下報紙,點頭道,“你說的這些確實有道理,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你知道,在史書上經常會有逃人的記載,而且一般逃戶多是出現在一個王朝最強盛之時,老道,你能告訴我為何嗎?”

  逃戶,一般指的就是棄籍脫逃。

  在古代,對于戶籍的管理是相當嚴格的,一般都是嚴格限制人口流動,禁止百姓隨意離開戶籍所在地,就算有事要離開也得到官府開具過所等證明。至于說想搬家到他縣甚至是更遠處去,那更不可能。

  戶籍是古代管理百姓的重要依據,也是征稅的基礎。

  有戶籍,才有人口,有人口才有課丁,才有課稅。

  魏征對這樣的問題,當然很清楚。

  “古代逃戶問題向來不絕,但為何逃戶問題最重要的時候多是在王朝繁盛之時,其實也很簡單,歸根到底還是土地兼并嚴重帶來的。王朝強盛時,多是一個王朝開國百年左右時,這個時候,王朝進入了鼎盛時期,其兼并也往往到了極盛的時候,尤其是在中原之地,隨著王朝安穩日久,人丁也便繁衍增多,可是土地卻是不變的,再加之豪強貴族們的兼并,便導致失地者越來越多,但多數王朝征稅,都是以丁為基礎,有地無地無關,有丁就有稅,無地卻要承擔繁重的課役,于是百姓便開始棄籍逃亡,他們會逃到邊地或山區,成為脫籍之人。脫籍,自然也就無須承擔課役。而到了邊地,往往邊地可以墾荒種地,維持一家人溫飽。”

  羅成點頭。

  古代許多王朝對于這些逃籍逃亡的逃人,一般都是加強輯查,一經發現,就要遣送回原籍,甚至可能要處罰判刑。

  當然,偶爾也會有一些其它的處置。

  比如武則天時,天下百姓脫籍逃亡嚴重,于是武則天便也下旨,對于脫籍逃亡之人,不論主客,俱就地安置,承認他們在當地重新入籍,允許他們留在當地,這樣一來呢,逃籍的百姓呢也重新有了身份,不用當黑戶,他們墾荒的田地也得到承認,另一方面,朝廷呢重新把這些人入籍,也就意味著重新得到了課丁,有了征稅的對象。

  “老道啊,脫籍逃亡,說到底其實就是百姓失了地,卻還得承擔課丁的稅役,于是無奈脫籍逃亡。而我朝,早就有所預防,因此更改為兩稅制,丁不再是征稅基礎,而是以戶等和田畝征稅,戶稅低為輔,地稅為主。因此我朝其實就算百姓真失了地,其稅賦也就不用承擔多少了。但就算百姓不用納地稅了,可失地后也是難以保障生活的,故此,我朝是允許百姓遷移的,尤其是鼓勵遷移到邊地去落戶。”

  “對朝廷來說,地不少,地稅就不變,故此百姓遷不遷移,其實影響并不大。至于你說那些殖民地天高地遠難以管理,我倒以為也未必,朝廷可能讓市舶司代管,或者專門建一個衙門負責管理這些殖民地,對其征稅以及管理。朝廷連諸侯封地都可以管理,這些殖民地為何就不能管理呢?殖民者雖開拓殖民,對殖民地有更大影響力,但不可能會讓他們成為獨立王國的。”

  殖民地小的時候,影響力也小,朝廷就算無法直接管理這些小殖民地,那他們對朝廷的影響危害也小,等他們發展大些的時候,朝廷必然就會派人去管理,甚至可能駐軍,到時其大權當然是在朝廷手里。

  從長遠來看,羅成覺得鼓勵對外開拓殖民有好處。

  大秦現在人口已經超過八千萬,雖然其中歸化蠻夷和奴隸就有兩千多萬了,但漢人依然有五千多萬,這得益于朝廷的戶籍清查能力,這幾年,把天下所有漢人都清出來了,沒有了隱戶也沒有了逃丁,就連過去的那些漢人奴仆,這幾年朝廷都把他們全都放良,給他們遷到邊疆授田分地。

  許多光棍,由朝廷配婚成親,組成家庭,有些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成親的,但現在都成親了。哪怕是窮的要死的乞丐殘疾,到了邊地,朝廷也會想辦法給他們弄來胡女給他們成親。

  胡女嫁了漢人丈夫,便入籍歸化,生下的兒女自然也就成了漢族。

  這方面,沒有什么可自由選擇的,不可能一個高句麗女人嫁了漢人后還保留高句麗族的身份,也不可能說他們生下的兒女,可以自由選擇父親族還是母族,更不可能會有什么其它胡夷蠻族能有什么優待。

  連邊地的那些蠻夷都要改土歸流,想辦法讓他們歸化入籍,讓他們變為諸夏,怎么還可能讓漢人血脈最后變成蠻夷呢。

  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多,二三十年后人口過億幾乎不是問題。而對于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來說,其實也就只能養個把億人口了,再多,就很危險。

  若是把邊疆新征服的這些地方開發出來了,那么或許還能再養活個幾千萬個把億人口的,但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開發。

  所以說,得讓人口走出去。

  除了朝廷主導的開拓,也得讓民間參與進來。

  羅成的這些安排,其實就是隱含著對朝廷主導的未來開拓不太放心,他不是不相信自己,而是擔心自己哪天走后,太子嘉文接手后接不住。

  歷史上唐朝安史之亂,真正要說來最大的根源其實就是大唐對外開拓的速度太快,而朝廷后續的管理根不上,脫節了。

  李隆基時代,對外開拓,勝多敗少,邊軍十分強大,但是朝廷對外開拓雖然武功赫赫,可后續跟不上,或者說戰爭的回報與付出不成正比,這加劇了內部的矛盾,最終才有了安史之亂。

  太子嘉文的能力一般,羅成擔心若是自己死了,太子掌握大秦,難以維持眼下這種不斷開拓下依然極難的平衡。所以他才希望,將來這種對外開拓的任務,由朝廷之手轉到民間去。

  以民間力量為主,朝廷在后押陣兜底就好。

  “說實話,朕不擔心那些豪強對外殖民,將來尾大不掉,就算他們將來真的在域外尾大不掉,自成一國了,其實也沒什么,再怎么說,他們也與我們同根同源不是嗎?大秦也許兩百年,或許三五百年,但終究會被其它王朝取代的,朕只是希望將來推翻大秦取而代之的,依然是我們漢家人,而不是什么戎狄或蠻夷!”

  “這樣,起碼大秦就算亡了,但漢天下沒亡,華夏文明依然可以薪火相傳,你說不是嗎?”

  魏征愣住,他還從沒有想過,哪個開國皇帝會想著王朝二三百年后滅亡的事情,這想的也未免太遠了一些。

  “陛下就沒想過,讓大秦千秋萬代?”

  “千秋萬代?真要是能千秋萬代當然好,秦始皇稱帝后,也想著千秋萬代,因此他稱始皇帝,兒子是二世,孫子將來就是三世,可實際上呢,秦二世而亡。周朝倒是有八百年天下,但實際上周天子真正控制天下又有多少年?”

  “漢朝說是四百年,但中間不也還有一個新朝嗎?朕是不相信什么千秋萬代的,能夠二三百年就不錯了,朕只希望大秦在這二三百年里,能夠讓華夏走的更遠,不要再僅局限于中原這個小圈子。”

  不僅僅是殖民開拓,羅成也更鼓勵中原的豪強們到新開拓的安東啊安西、云南等地去,那些地方新征服下來,嚴重缺少漢民。

  僅僅是徐世績剛攻滅的百濟,那里現在有三百多萬百濟、高句麗人,朝廷計劃要清除三分之一的原住民,然后遷去一百萬以上的漢人。這樣才有可能真正讓漢人在那邊站穩腳,可是現在想從中原湊一百萬人可不容易。

  而且不僅是安東需要移民,云南、廣南、流球、西山等許多地方,都極需移民填充。

  朝廷組織移民過去了,但許多地方都還是一窮二白,光靠朝廷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方面還是得借助民間的力量,尤其是這些豪強地主富商們的力量。

  “為了鼓勵吸引這些人去邊地置業投資,朕以為,可以對這些豪強們許諾一些有吸引力的好處,比如說對于那些在邊地置業投資甚至是安家的豪強們,可以破例擇其子弟授以流外吏職,讓他們在邊地官府效力任事。若辦事得力,考核結果優秀,可以升遷入流。”

  “圣人,這樣一來,只怕貴族士族豪強們的勢力就會進一步坐大啊。”

  “只要保證中原核心基本盤,倒是不怕。”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