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985章 以靜制動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劉備聽了逢紀一席話,佩服得五體投地,心中歡喜不禁。這次真是撿著寶了。如果不是袁譚、袁熙兄弟不和,冀州系、汝潁系明爭暗斗,逢紀無所歸依,絕不會落到他的手中。

  智者就是智者,學識淵博,博古通今,看得透徹。其實逢紀說的這些他都知道,但他就是沒想到這么透,總覺得隔了一層。如果不是逢紀給他點破,他可能永遠看不破。

  關靖也算是個聰明人,可是和逢紀相比還是略遜一籌。

  劉備再次向逢紀致謝,請教方略。逢紀對劉備說,世家才是天下的根基,不論是人才還是物力、財力,世家都有著明顯的優勢。普通百姓連字都不識,他們除了耕戰,還能干什么?孫策開設書坊,讓普通百姓有書讀,這當然是仁政,但僅僅會讀書識字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治民理政,如何行軍作戰,這些都需要傳承,不是讀兩本書就能會的,書上也沒有。

  這些,都掌握在世家手中。

  退一步說,就算孫策成功了也沒用,因為普通百姓讀了書,有了能力,積累了功勛,他就成了新的世家。世家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是由普通人一代代的積累形成的。所以,真正的民心指的就是世家之心,有了世家的支持才有勝利的可能。當年世祖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孫策如果想活下去,將來也必然如此。

  劉備聽得津津有味,又有些后悔莫迭。當初隨盧植讀書時沒能好好學習,實在可惜了。盧植是文武兼備的大儒,不光是學問好,更有豐富的從政經驗,比逢紀只強不弱。如果當時能用心學習,何至于到今天才明白這些道理,走了這么多彎路。

  難怪盧毓看不起我,我實在不是盧師的好學生。

  逢紀接著為劉備分析。沈友攻取青州這么久了,青州人是不是就臣服了呢?恐怕未必。原因有二:一是時間尚短,二是孫策的新政不受世家歡迎。經過多年戰亂,青州百姓死的死了,跑的跑了,尤其是初平五年的那場大疫,大部分百姓都跑到了豫州,剩下的都是有家有業的世家、豪強。孫策要推行新政,就要從他們手中奪走土地,且不說奪了土地有沒有人種,青州的世家、豪強也不能接受這種條件。

  所以,孫策一直沒有在青州推行新政,只是屯田。青州的世家、豪強還保持著獨立,只要有機會,他們一定會與孫策決裂,否則等孫策統一天下,他們遲早會和豫州世家一樣的下場。

  逢紀說道:“對將軍來說,這是一個機會。將軍是宗室,雖然血脈疏遠,終究還是高皇帝的子孫。如果能吸取田楷治青州的教訓,不與世家為敵,就有可能獲得世家的支持。興亡之際最容易提升門戶,只要將軍立了功,加官晉爵,甚至重列宗籍,都不是什么難事。”

  劉備連連點頭,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忍住心中的喜悅。天子之前就有詔書給他,允諾他只要立了功,就可以將他重新列入宗籍。如今逢紀也這么說,看來這件事值得認真考慮。至于長安的朝廷能走到哪一步,對他來說并不是關鍵,只要能擁有號令天下的資本,他不在乎這個資本來自何處。

  劉備很想問問逢紀,如果人心在世家,那最后的勝利者會不會是袁譚。可是想想逢紀的身份,決定還是以后再問。萬一逢紀只是奉袁譚之命來幫他的,這可沒法回答。不管怎么說,先打敗孫策再說。

  兩人商量了半天,逢紀最后為劉備擬定了一個方案:向東,迎戰沈友。

  就目前而言,可能增援歷城的人有兩個:一個是任城的紀靈,一個是北海的沈友。紀靈從任城而來,要經過濟北、泰山,不可避免的要與曹昂發生聯系,形勢太復雜,還是交給袁譚比較合適。袁譚也有騎兵,曹昂又是他的故吏,他處理起來比較方便。沈友則不同,由歷城向東,沒有什么險要關塞,地勢也平坦,適合騎兵奔馳,一路上世家也多,補給比較方便。沈友也有騎兵,但數量有限,只有千人左右,無法對劉備造成真正的威脅。

  劉備琢磨了一下,深以為然。

  第二天,劉備與袁譚商議,決定率部迎擊沈友。他把逢紀為他分析的原因一說,袁譚表示同意,接受了劉備的方案,又撥了十天的糧秣。高唐到歷城不過一百多里,對騎兵來說就是一天的路程,十天的糧秣足以應付一些突發狀況。

  劉備領了糧秣,隨即起程,率領一萬精騎越過干涸的河道,從高唐城下經過,向歷城方向奔去。

  朱然站在城頭,看著城外耀武揚威的幽州騎兵,不禁冷笑了一聲,將手中的一根算籌輕輕折斷,手一揚,扔下城頭。

  劉備果然來了,而且是親自統兵。大王說得沒錯,這人沒什么忠義可言,遲早會有一戰。

  他仔細地看著劉備的戰旗,和事先收集的資料一一對照,確認統兵的將領。除了劉備本人,他還看到了張飛的戰旗、趙云的戰旗、牽招的戰旗,唯獨沒有關羽的戰旗。看樣子關羽被留在了幽州。這也可以理解,太史慈就在遼東,劉備不能不防,能擋住太史慈的也只有關羽。況且關羽剛愎自用,桀驁不馴,劉備也無法得心應手的控制他,留他在幽州是最好的選擇。

  一想到關羽,朱然的嘴角就不由得想笑。他在吳王左右,幾次持到吳王用關羽來敲打朱桓,說人有要傲骨,但不能有傲氣,關羽勇武絕倫,但傲氣太盛,無法與同僚相處,終究會害了他。統兵作戰,固然要有爭先之心,但更要有警惕之心。一個人再勇猛也不可能打贏一場戰爭,真正的勝利必然來自于團結,來自于同僚的信任和支持。

  當時只是聽聽,感受不深,如今他也統兵作戰,而且第一次就統領五千人馬,堅守高唐,壓力之大不言而喻。袁譚已至,騎兵穿插到身后,現在想走也遲了,他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徐琨、沈友等人的身上。他們能完成預守的作戰計劃,他才有機會建功立業。如果歷城失守,高唐就是一座孤城,很難堅持到最后。

  “希望龐祭酒不負鳳雛之名。”朱然想起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一聲輕笑。作為吳王身邊的小將,朱然對龐統一直很好奇。大王以烈火鳳凰為號,龐統卻以鳳雛為號,難免會讓人聯想到什么。不過龐統是孫策第一個侍從,他們之間的情義的確不是其他人能夠相提并論的。

  龐統這次設計的作戰方案就很有吳王的風格。看似大膽,偏偏又精致之極,剛提出來的時候,沈友、徐琨兩個都督都不贊同,覺得這個方案過于冒險,只有他見獵心喜,立刻表示贊同,并主動承擔了任務中最危險的部分——守高唐。

  劉備深入濟南之后,袁譚隨即包圍了高唐城,十萬大軍將高唐城圍得水泄不通。

  沮授的計劃是不管劉備能不能成功,先取高唐城,解決后顧之憂。高唐臨河,將來黃河復通,從冀州來的糧草、輜重從高唐渡河最方便,絕不能控制在朱然的手中。當然,他并不反對將高唐作為誘餌,逼著徐琨、沈友甚至孫策本人千里迢迢地趕來救援。

  所以,袁譚一邊下令打造軍械,做攻城前的準備,一邊命人挖壕營塹,做好阻擊援軍的準備。考慮到麾下由各家部曲組成的將士不少,戰斗力不高,他還想利用攻擊高唐來練兵,訓練這些部曲兵的攻城技巧。他麾下的精兵就是在涿郡與劉備作戰時練出來的。實踐證明,練與不練,區別很大。

  數日之后,劉備傳來消息。他一路進兵很順利,在逢紀的協助下,青州的世家、豪強也很配合,不僅為他提供了糧草、給養,讓他的部下進塢堡、莊園休息,還派人為他帶路,打探消息,意外只有一個:沈友并沒有出兵增援歷城的意思,他還在臨淄,其他諸縣都放棄了,連守卒都沒幾個人。

  濟南的情況也差不多,徐琨固守歷城,有江東兵五六千人,再加上郡兵兩兩多人,守衛森嚴。

  當然,諸縣的糧倉也是空的。據說秋收之后不久,徐琨、沈友就下令各縣將收上來的糧食送到歷城、臨淄,不久前又一次將諸縣糧倉里的存糧收刮一空,現在這兩個城中至少儲備了能吃兩年的糧食,擺明了就是要死守兩城。

  劉備只有騎兵,不能攻城。臨淄離高唐已經超過三百里,沈友不出城,再向東就沒有意義,而且臨淄以東河流縱橫,對騎兵行軍也不方便。因此,劉備提出一個建議,希望袁譚授權他就地征發步卒,集結各郡國世家的部曲,包圍臨淄。

  袁譚反復考慮后,否決了劉備的建議,要求他保持移動狀態,防止孫策或其他人從東萊登陸,或由徐州北上,至于攻取三城的任務,由他率領的步卒來完成。青州世家的部曲能守城,未必能攻城,他們的戰斗力堪憂,倉促上陣,只會徒增傷亡。

  隨后,袁譚下令強攻高唐。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