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56章 挖根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何颙也很郁悶,但他并沒有拂袖而去,坐在廊下想了好一會兒,決定住下來看看再說。這一路走來,他看到了新鮮事太多,已經有一些免疫力了。

  辛毗求之不得。他早就想進內城看看,卻一直沒機會,今天不僅進了內城,還能在內城住下來,就算何颙肯走,他也不肯走。

  過了一會兒,有兩個護士走了進來,其中一個大約四十多歲,身材高大粗壯,臉色黝黑,看想來像是常年種地的農婦。站在何颙面前,她一點也不怵,反倒有些怒氣。身后一個年輕些的女子,二十出頭,面皮白靜,神情也恭敬得多。

  “你們的藥是自己煎,還是我們幫你煎?”中年護士大聲說道,嗓門很洪亮,氣勢逼人。

  荀攸正要說話,何颙擺手道:“公達,就讓她們幫忙吧,麻煩了你這么久,不能再耽誤你做正事。”

  中年護士撇了撇厚厚的嘴唇。“生死不是正事?”

  何颙語噎,一時竟不知道如何反駁這個看起來很粗鄙的婦人。張仲景忍著笑,擺擺手。“好了,莫護士長,不可對病員無禮。”

  中年護士緩了辭色,詢問了何颙的情況,一一記在手中的紙上。又關照了一些注意情況,這才讓那個年輕護士拿著何颙的藥出去煎煮。過了一會兒,那年輕的護士推過來一張輪椅,放在何颙面前。張仲景也安慰了何颙幾句,讓他安心住著,放松心情,最多半年時間就能將他調理得和以前一般強壯,告辭而去。

  周瑜公務在身,和何颙寒喧了幾句,約好時間再談,給了何颙一塊能夠自由出入內城的令牌,也走了。

  辛毗關上房門,坐了下來。何颙沉著臉,眼神忽而凌厲,忽而沮喪。荀攸一聲不吭,靜靜地坐在一旁。過了一會兒,何颙一聲輕嘆:“公達,佐治,你們注意到沒有,這婦人會書寫。”

  辛毗點點頭。“她們用的還是紙。”

  荀攸沉默不語。何颙抬起眼皮看看他。“公達,你怎么不說話?”

  荀攸笑笑。“先生和佐治都看到了,我沒什么好說的。”

  何颙沉下了臉。辛毗心中暗笑,就這么點東西,他和何颙都說了,難道荀攸還會有更多的發現?何颙為了讓能荀攸揚名,真是不遺余力啊。

  荀攸沉默片旋,不緊不慢地說了一句:“先生,那個姓莫的護士長問的幾句話很簡潔,但是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極有條理。她一邊問一邊在紙上寫,也是寥寥數字,甚至只是一些符號。我看了一下,那張紙上畫了一些方格,可能是統一格式。”

  辛毗一驚。“你是說,她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有章可循的?”

  “應該是。”

  何颙拍了拍輪椅的扶手。輪椅很新很干凈,看不到一絲污垢。上面墊著薄薄的褥子,也洗得很干凈,還有淡淡的皂角香。“去郡學,看邯鄲淳在忙些什么。”

  荀攸勸道:“先生,不用這么急吧,你趕了這么遠的路,太累了,休息兩天再說也不遲。”

  “不行,不搞清楚他們在干什么,我休息不好。”

  荀攸無奈,只得和辛毗一起將何颙抱上輪椅,推著出了門。他們都已經坐過新式的四輪馬車,可是看到這輪椅的輕便靈活,還是忍不住交口稱贊。

  出了本草堂,向西走了不遠便是郡學。今天天氣好,陽光燦爛,邯鄲淳就在院子里講課。一群士子三五成群,或在廊下,或在院中,有的托腮出神,有的聽得入神,連連點頭。看到何颙三人進來,有人轉身看了一眼,又將目光轉了回去,大多數人卻連頭都沒回,看起來這種事并不罕見。

  何颙示意荀攸將他推到角落里,不要影響邯鄲淳,正好聽聽邯鄲淳究竟講些什么。

  邯鄲淳銀白的胡須在陽光下發著光,雙眸中散發著年輕人一般的神采。他背著手,來回走動,步履生風,一點也不像年近花甲的老人。

  “諸位,這塊碑是春秋時的古碑,經過初步解讀,我們認為和夫子困于陳蔡有關,墓主葉勝是當時接應夫子的楚軍一員,官居左司馬。相比于古籍上的記載,這位親歷者的記敘有所不同……”

  何颙當時就變了臉色,輕哼一聲。“我就知道孫策狼子野心,欲掘今文經學根基,為古文經學張目。”

  邯鄲淳聽到何颙的聲音,轉頭一看,不禁笑了一聲,拱拱手,卻沒說什么,轉身繼續講課。他的聲音很洪亮,但內容很深奧,何颙開始還能勉強聽懂,后來就云里霧里,不知所謂了。辛毗和荀攸也不例外,他們通曉經學,荀家對古文經學也有一定的涉獵,但是對古文字卻不甚了了。

  可是他們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這里面涉及到世家立足的根基。

  有漢一代,今古文之爭就一直沒停過,只不過今文經學因時而變,搶占了先機,古文經學因為偏重于學術本身,與政治結合不如今文學緊密,所以雖然從光武帝開始就有心培養古文經學,試圖將古文經學納入官學體系,與今文經學抗衡,卻未能如愿,古文經學一直沒能在學術界占據統治地位。

  隨著今文經學的弊病漸漸顯露,不少學者開始兼修古文經學,甚至有學者專修古文經學,但古文經學要想越過今文經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原因不在學術本身,而在于研究學問的人,那些研究今文經學的人已經成了世家,掌握了話語權,如果讓古文經學后來居上,他們的立身之基就沒了。

  但今文經學有一個最大的軟肋:他們不懂古文字,甚至有人認為文字從古至今就是這樣,不出篆隸有兩種。他們所說的篆就是指秦朝創立的小篆,對小篆以前的文字,他們別說認,可能見都沒見過。在與古文經學學者辯論的時候,一旦涉及到古籍原貌,他們往往無法自圓其說,干脆一口咬定那是偽書。

  造偽是漢人通病,不論今文經學還是古文經學都干過,雖然今文經學做得更多,古文經學也不少。最開始提倡古文經學的劉歆就是造偽大師,很多書都是他編造出來的。有這個問題在,古文經學底氣不足,明知今文經學造偽的更多,卻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

  但現在新情況出現了,這些古碑你總不能說他也是偽造的吧?能立碑的人大多是有身份的,說不定他們的后人還要,你要是沒有確切的證據,一口咬定這碑是假的,信不信他們家的后人跟你拼命?

  如此一來,今文經學矗立了幾百年的高樓恐怕會一瞬間轟然倒塌,而以今文經學為根基的世家也很可能失去立身的基礎。如果你研究了一輩子的學問被證明是錯的,你還有什么資格說三道四?

  孫策這一招,夠毒!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