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水土保持的十分完美,至少沒有像后世一般到處都是被砍伐的樹林和無人入駐又不知道作何用途空曠的商業工業區。
不過這樣的原生態頗有些讓斐潛不適應。
在官道上也還好,只要離開官道二百步左右,基本上就是雜草叢生。幸好按照漢代官道標準,道路需至少一丈寬,所以不能修建在密林中間,大都選擇了一些寬闊地面,否則這山高林密的,斐潛真擔心有什么人撲騰一下跳出來,大吼一聲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載什么的……
剛離開洛陽的時候,人流還多一些,來往的車馬有時候還會堵到一起。
可是伴隨著逐漸的遠離,路程的增加,人和車馬就逐漸的減少了,有時候大半天都碰不到一個。
官道路中鋪的是青石板,是由官方政府專門有人負責修繕,因此雖說不是太平整,但是比起旁邊的泥地來說就好的太多了。
洛陽身處中原腹地,官道兩側大部分的地方都開墾成為了田地,種植著以麥、粟為主的農作物,此時已是深秋,基本上都已經收割完畢了,田中剩下一些光禿禿的麥稈頭之類的東西。
斐潛實在是坐得久了,便下了車,跟著車步行一段,全身實在被震的夠嗆。
漢代沒有橡膠,木質的馬車車輪為了加固,也為了防止磨損,還特地在邊上釘了一圈鐵片,這樣的車輪在石頭板上滾起來的時候,車廂里面的人那酸爽——
靠近洛陽還好,畢竟是國都,道路平整,雖說有些震動,但還是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可是離了遠了,就只能是呵呵了。
富貴人家會在車廂中鋪墊一些毛皮之類的東西來減少旅途的震動痛苦,但是斐潛還沒有奢侈到那種地步,只是選擇了大多數人用的棉麻布,所以雖然會減輕一些,但也有限,坐久了真是震得難受。
斐潛一邊走,一邊看著道路兩旁的農田,忽然想到一個問題,轉頭向張招問道:“這田地一般畝產多少啊?”
張招看了看,說道:“斐郎君,這里我不大清楚,我只是知道在我家鄉,一畝地一年到頭差不多就是三石粟,好一點年份的話多一些,差的話有時候只能收一石多。”
三石啊,斐潛盤算了一下,真心不算多。
漢代計量非常復雜,光石就有分大石和小石,還有其他的計量單位比如像什么鐘,釜,斛,斗,合,升……
還有因為漢代朝廷還未意識到計量單位的不同會造成各種麻煩,也沒有要求各地統一制作計量器具,導致在計算上極度的不精確,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估計值。
比如張招所說的石,斐潛猜測應該說的是軍中計算的石,這樣折算一下,大概畝產3石左右換算成后世的概念,就是在270市斤到280市斤這個范圍。
而這個280斤也就是3石的產量真的是非常的少。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據斐潛所知,朝廷在計算口糧是這樣的,分成大男,大女,使男,使女,未使男和未使女——大,就是長大的意思,而古代長大成年是按16歲(含)以上的;使,就是可以使喚著用了,指6歲至15歲;未使,就是光吃飯用不上,是指6歲以下。
大男是壯勞力,月食大石1石8斗;
大女和使男第二檔,月食1大石3斗;
使女和未使男第三檔,月食大石1石;
最后一檔未使女,月食大石7斗。
按照平均每戶人口三代同堂,每代2人,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兒子女兒這樣來算,一個家庭一個月就要吃掉9石,也就是3畝地一年的產出,一年的口糧就要36畝地才夠。
再加上租,賦,征,調等各種雜費,那么一個漢代農民不破產最基礎的保證就是要至少有進50畝的田地。
而且還只是吃,不包括其他東西,還不能生病……
斐潛搖搖頭,不管古代后世,這個病啊,始終都是最基礎最下層百姓心中最可怕和恐懼的東西——
但是越是基礎的,下層的民眾又是最容易生病的……
走了一段路,斐潛看到遠處有一個農夫在翻耕土地,便與張招說了一聲,自己上前去向正在勞作的農夫拱了拱手,問道:“這位老丈,小子有一事請教,不知此地產如何?”
耕地的農夫直起腰來,看斐潛一身穿著,又看到斐潛身后張招等人護衛,就以為是哪家的世家弟子出來查訪民情來了,便很客氣的說道:“不敢當個請字。此地算是上畝,今年年景也還算可以,收了4石粟米呢。”
老農裂開嘴笑了笑,顯然對于今年的產出比較滿意。
斐潛又指了指遠處的田地,問道:“那附近的地都是這樣的么?”
老農搖搖頭,說道:“那要看地,上田產的多,若是那劣田……”老農指了指靠近山腳下一片區域,“郎君你看,那邊是新開的荒地,今年才是初耕,山上又沒有水,全靠人力,一畝能收個一石也就極好了。”
斐潛從懷里掏出了幾文漢五銖,向老農拱手致謝,將錢幣遞上。
老農連聲道謝,伸手接又怕弄臟了斐潛的手,便拿自己身上穿的短襦墊著,方才接過斐潛的錢。
斐潛回到馬車上,繼續趕路,沒說什么話,但是心中卻像沸騰的開水一般,各種思緒不斷的冒出來……
其實那個老農就好似如今漢代的最底層的基石,可是不出門不知道現在這基石這么慘,方才那個老農還算過得可以,但是那些遇上天災的呢?無田可種的呢?家中若是有人生病的呢?
怪不得前一陣子黃巾之亂的時候,張角三兄弟動不動就能鼓動成千上萬的農民起義……
如果都能吃的飽穿的暖,誰會干著造反的買賣?
每個王朝到了后期都是逼的最基礎的最底層的人活不下去了,自然就反了,從古至今莫不如是。
只要是滿足了最低生活的要求,這些淳樸的民眾自然就會擁護你,跟隨著你,所謂的民心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斐潛琢磨一下,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棘手,現今大部分土地在東漢兩百年間,經過不斷的兼并重組,絕大多數已經是落入了世家士族的手里,比如陳留衛家、弘農楊家、徐州糜家等等,而要動這些士族世家的土地,就意味要斷這些人的財富之根,必然會遭致劇烈的反抗……
還有就是提升生產力來暫時緩解一段時間?
又或是引進新的高產量的物種?
斐潛仰望天空,漢代的天清藍亮澈,白云朵朵,十分的養眼。
若是要改變在這個美麗的天空底下,生活的這些人的未來命運,還是要從最基礎的東西做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