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060 最大挑戰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地心引力”是一部獨特的作品,在正式了解角色之前,必須了解一下整個故事的創作背景,以及導演試圖呈現出來的成品效果。

  單純從劇作故事角度來看,其實“地心引力”就是太空版的“活埋”,故事的主線以及核心就是逃生,在宇宙環境之下,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另類密室逃脫,跌宕起伏、峰回路轉的求生之旅,成就了一部杰出的商業作品。

  如果僅僅如此,“地心引力”遠遠不能稱得上是一部杰作,它和“活埋”之間沒有太多的區別,風格類型和故事主題都是一致的。那么,藍禮的再次出演不過是重復自己而已,根本沒有必要,這不是演技的探索,更不是演技的進步,而是原地踏步,乃至于開倒車。

  但事實上,“活埋”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地心引力”卻是值得載入史冊的經典。不僅在于阿方索卡隆取得了技術層面的突破,還在于整部電影的內核思想以及終章來臨之際的升華。

  站在觀眾立場上,“地心引力”和“活埋”的表演方式其實是一致的,密室之中的絕望、絕境之下的憤怒、步步緊逼后的放棄以及希望重燃時的放手一搏,那種壓迫和緊繃交織在一起的情緒,透露屏幕畫面之后傳遞出來的感受,這是無比相似的。

  但站在演員和導演立場上,這兩部作品卻是截然不同的。因為角色的出發點不同,因為導演的訴求不同,還因為角色的心路歷程也是不同的。

  之前在拍攝“超脫”期間,藍禮經歷過這樣的自我打磨過程,就是在拍攝公車之上與艾瑞卡的初次相遇那場戲之中。

  亨利內心深處情緒的出發點、轉折點以及落腳點的變化,與外界沖突發生碰撞時,勢必將引發一系列的連鎖變化,進而對劇情和故事產生更多的化學反應,乃至于提升主題核心。自然而然地,演員的表演感染力和滲透力也是不同的。

  這些細節差異,對于觀眾來說,他們很難說出一個所以然來,看不清也摸不著,即使是專業影評人也不例外;但對于演員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打磨演技的過程中。

  現在,“活埋”和“地心引力”兩部作品之間的差異也可以如此解釋。

  “活埋”這部作品,男主角保羅康羅伊是一位藍領司機,在一場意外之中,成為了戰爭博弈的替罪羊和犧牲品。

  在求生過程中,來自官方的推脫、來自公司的冷漠、來自家庭的紛爭,這一切都使得保羅飽受煎熬,與其說是他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不如說是整個社會背景之下的一只螻蟻,微不足道地成為了炮灰。

  這也是導演羅德里克斯科特的訴求,通過這部作品,折射當代的戰爭以及社會問題,并且嘲諷來自白宮的謊言。所以,在表演過程中,內心驅動力是情感羈絆,以及社會小人物的無力;那種絕望是一步一步滲透出來的。

  “地心引力”這部作品,男主角瑞恩斯通是一名高知識分子,在一場意外之中,被動地陷入了太空困局之中,如果說,“活埋”的故事帶有人為的間接意外,那么“地心引力”的故事則純粹了許多,意外只是意外而已。

  同樣的純粹也延續到了故事之中。

  在求生過程中,瑞恩是自己與自己的戰斗,沒有社會背景的牽扯,也沒有家庭因素的推動,那種徹頭徹尾的孤獨和寂寞,成為了整部電影的主旋律。在“活埋”之中,一部手機成為了男主角與外界的連接點,而在“地心引力”的太空環境之下,就是真正得一無所有了。

  那么,困擾瑞恩的核心因素或者說核心動力,到底是什么呢?

  在上一世的故事之中,桑德拉布洛克出演了瑞恩斯通這一角色。女兒的意外去世,切斷了瑞恩與社會的聯系,她開始瘋狂地投入工作之中,廢寢忘食,漸漸地麻木自己,生存也開始失去了意義。

  所以,瑞恩陷入絕境之中,她經歷了這樣一個心路歷程:

  開始時一切都是求生本/能在反應,就好像溺水之人一樣,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踢腿和呼吸;隨后,掙扎和努力過后,內心深處開始放棄,因為她找不到生存下去的意義,開始漸漸陷入了過去的苦痛和折磨之中。

  最后,再次幡然醒悟,重新感受到了來自生存的呼喚,契合自然和人類誕生之初的本/能,一切從零開始,再次開始為了生存,放手一搏,進而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如同心臟一般,永遠跳動,永不放棄。

  桑德拉的表演無疑是精彩絕倫的,她以女性的視角賦予了瑞恩斯通這個角色更多的脆弱和溫柔,而后又在重新振作之中,再次堅強起來。這股柔韌的力量,成功地孕育了生命,也開辟出了一線生機,指引著瑞恩回到了地球。

  這樣一個心路歷程,遠遠比起“活埋”的政/治訴求更加簡單更加純粹,卻也更加恢弘更加龐大,這也使得“地心引力”的整體質量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尤其是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的感受,從困頓孤獨到點燃希望,從脆弱崩潰到百折不撓,整個情緒剝離了所有外界影響,完完全全聚焦于靈魂與靈魂之間的情感對話,這是足以觸摸心靈的震撼。脫離了“活埋”的淺層次,進入到更高的階段。

  可以如此理解,“活埋”更加注重的是一種感同身受。

  聚焦于保羅康羅伊這樣的一類人,被戰爭牽連、被白宮欺騙、被公司拋棄、被社會遺忘,他們滿腔充滿了憤怒,他們竭盡全力反對戰爭,卻成為了受害者,有苦說不出,然后就這樣被犧牲。對于這一類人,在觀看電影時,不由自主就會代入其中,然后進入導演的情緒和節奏。

  但對于上流階層或者是高學歷高素質人群來說,這樣的主題作品是無法打動他們的因為他們就是電影之中批判的那群人。

  而另一邊,“地心引力”則更加注重的是一種共情和升華。

  電影沒有聚焦任何一類人雖然瑞恩斯通也是具有社會成分的,但電影更多將所有的焦點聚集在瑞恩的原始情緒之上。剝離了社會屬性之后,回到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這是適用于任何人的。

  無關年齡、階級、教育、文化以及財富等附加條件,每個人都在經受著屬于自己的困頓,孤獨、痛苦、掙扎乃至于麻木;同時,每個人也都在試圖掙扎著活下去,哪怕是那些腦海之中閃過自殺念頭的人也是如此,生存與毀滅的念頭始終在互相搏斗。

  這就好像一個哲學問題,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會思考,但生活之中卻處處可以感受到。所以,電影可以喚醒每一個人的共情。

  從藝術角度來說,“活埋”還在討論生活,而“地心引力”已經在討論宇宙和自然了。

  換而言之,擺脫了故事和角色本身的情節性,“活埋”帶來的是一種驚悚恐懼電影的快/感,而“地心引力”則帶來的是一種根植靈魂深處的震撼,真正地驚嘆于生命的偉大。但反過來說,這些觀影感受的差異,本身也就是故事和角色自帶情節性所導致的。

  再次重新回到原點,站在觀眾立場之上,觀看“活埋”和“地心引力”,觀影效果和成品質量撇開不說,但觀影過程中的緊張感和驚悚感卻是相似的,他們同樣在關注著一個人陷入絕境之后的自我求生之旅,跌宕起伏的過程就是觀影重點。

  但兩部作品的差異在哪里呢?

  第一,觀影過程之中,個人感官的不同,觀看“活埋”是一種平行感,自己與角色是平等的,而觀看“地心引力”則是一種仰視感,在宇宙面前的渺小。

  第二,觀影結束之后,反思和回味是截然不同的,“地心引力”的討論話題將進入更高也更深的層次;當然,即使簡單地從爆米花的效果來看,因為整個震撼是直接作用在靈魂深處的,實際體驗也是成倍增長。

  這兩種差異,都是來自于演員的表演,而不是劇作本身的架構。

  無疑,這對演員提出了無比嚴苛的區別。對于藍禮來說,更是如此。

  在此之前,“活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贏得了一次奧斯卡提名,可以算是他的揚名之作;現在,藍禮又再次挑戰一部相似的作品,稍稍不足些許,觀眾就可能陷入“故技重施”的老套窠臼之中,認為藍禮的表演沒有突破,甚至是在重復自己,進而影響對于整部作品的感觀。

  作為噱頭,藍禮已經可以想象得到了,媒體勢必會將“地心引力”稱為太空版“活埋”,這是記者慣用的宣傳手段,無關痛癢;但如果觀眾真的如此認為了,那就是藍禮的表演失敗。

  細節的差異,在演員的表演之中緩緩滲透出來,并且呈現出不同的質感以及風格,賦予整部作品更加立體的感受,將“地心引力”與“活埋”區別開來。這就是藍禮的嚴峻挑戰。

  甚至可以說,這是藍禮從影起來的最大挑戰,因為他不僅需要超越上一世的原版桑德拉布洛克,還需要超越自己的“活埋”,并且將兩部作品區分開來,同時還需要詮釋出“地心引力”的恢弘奧義。

  表演難度之大,僅僅只是腦補一下,就讓人摩拳擦掌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