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榨干最后一絲戰爭潛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高盧王朝,維克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隨著西班牙王朝強勢崛起,高盧王朝已經成為歐洲六大王朝中最墊底的存在。

  因此,亨利的煩惱不比威廉小。

  高盧王朝雖然擁有六百萬玩家,比鋼鐸王朝還多一百萬,但是在西非的軍事行動同樣磕磕絆絆,目前為止,也只攻下一個小國利比里亞。

  這樣的戰果對高盧王朝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并不足以改變什么。

  這還不是讓亨利頭疼的。

  最讓亨利擔心的,是高盧王朝糟糕的地緣位置。

  西南,高盧王朝跟西班牙王朝以比利牛斯山脈為界,東南跟凱撒王朝以阿爾卑斯山脈為界,有高山阻隔,兼且同屬一個陣營,因而相安無事。

  偏偏在東北方位,高盧王朝跟日耳曼王朝同屬北歐平原,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根本無法給高盧王朝帶來一絲的戰略緩沖。

  一旦白銀之手要圍剿日耳曼王朝,高盧王朝就首當其沖。

  這就很被動了。

  亨利才不相信組織的鬼話,說什么能一戰而定。

  日耳曼王朝可不是軟柿子,真要面臨五大王朝圍剿,勢必要做殊死一搏。實力墊底,又無天險可守的高盧王朝,可不就最佳攻擊對象。

  那樣一來,組織是獲益了,高盧王朝卻未必能保得住。

  因此,在日耳曼王朝積極向外擴張的同時,亨利是寢食難安,偏偏限于地緣格局,他又無力改變什么,只能靜待大戰的來臨。

  亨利期待著,能有一個轉機。

  九月十五日,京師。

  歐陽朔暫時還無暇顧及歐洲大陸,到是前日帝塵上了一封奏章,說已抵達歐洲,不日就將一一拜訪六大王朝。

  對此,歐陽朔也沒抱太大指望。

  想要撕開兩大組織的口子,歐陽朔還需要一個契機。

  倒是張儀跟蒙古帝國的第一輪洽商,讓歐陽朔有點失望,成吉思汗答應大夏軍借道窩闊臺汗國之事,卻怎么也不愿放下身段,歸降大夏。

  談判就此僵持下來。

  歐陽朔也很干脆,直接召回張儀,言明:“機會只有一次,蒙古帝國下次要談,就得派人來京師談了。”

  最讓歐陽朔牽掛的,自然還是吐蕃戰事。

  連日來,大夏四路大軍不計犧牲,拼死一戰,不斷攻城拔寨,已經剪除吐蕃的第一道防線,獲得一個穩定的前進基地。

  兩百萬大夏軍,終于悉數踏上吐蕃土地。

  于此同時,阿育王朝五十萬禁軍,連同海量糧草物資也陸續運抵吐蕃,兩大王朝之間的這場世紀大戰,這才算全面開戰。

  近四百萬大軍,將在廣袤的青藏高原展開一場場殊死搏殺。此一戰,堵上了大夏皇朝跟阿育王朝兩國之國運,無論哪一方,都承受不住失敗的代價。

  可因為出發點不同,雙方的態度又有不同。

  阿育王朝是要守住吐蕃,捍衛榮耀,因此打的比較保守,以退敵為上。相反,大夏本就是打著消耗雙方兵力的殘酷目的,打的非常激進。

  一攻一守,效果自然就不一樣。

  在李靖的統一指揮下,在四路大軍統帥以及諸位將領的調配下,兩百萬大軍組成一條黑線,由東向西,不斷推進。

  無論擋在他們面前的敵人是多是少,都無所畏懼。

  因為打的太過激烈,被大夏軍攻下之城池,基本都是滿目蒼夷,有的甚至被火炮轟成廢墟,狼煙四起。

  阿育王朝同樣狠心,除了從本土運來糧草,為了節約成本,更是在吐蕃刮地三尺,整的吐蕃上下,怨聲載道。

  九月二十日,一支吐蕃降軍企圖反叛,奈何謀事不密,被阿育王朝大軍提前獲知,反而中了阿育王朝的圈套,五萬將士悉數被殺。

  五萬顆頭顱被壘成一座超級京觀,堆在邏些城郊外,讓人觀瞻。

  消息一出,震動了整個吐蕃。

  阿育王得到消息,說了一句:“吐蕃異類,不知天恩,該殺!”

  一不作二不休,阿育王干脆下令,將吐蕃王室屠戮一空,整個吐蕃實施軍管,但凡是青壯年都被強制征召,或是協助守城,或是被征調去運輸糧草。

  如此瘋狂行徑,將吐蕃化作煉獄。

  手段瘋狂,并不代表阿育王沒腦子,從大夏軍的態度,他已經窺見,這場大戰對阿育王朝的意義,早已超出吐蕃這一個范疇。

  如果不能打贏此戰,阿育王朝將再無立足之地。

  阿育王甚至擔心,大夏一旦取勝,會乘勝追擊,直接殺到阿育王朝本土,與其如此,還不如御敵于國門之外。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吐蕃百姓的生死,又何足道哉。

  “一切都是為戰爭服務,只要打贏此戰,就是將吐蕃百姓悉數變為奴隸,他們也反抗不得。如果打不贏,更是一切休提。”阿育王如是說。

  為此,阿育王不惜揮動屠刀,壓榨出吐蕃的最后一絲戰爭潛能。

  阿育王的鐵血手段,立即收到效果。

  在后勤補給順暢的情況下,前線的阿育王朝大軍士氣大振,聚城而守,憑借地利之便,跟大夏軍打的難分難解。

  每攻破一城,大夏軍就要付出慘重代價。

  為了不影響軍心,四路大軍統帥只能采取輪換制,以軍團為單位,將部隊一支接一支地派上戰場,就當是練兵。

  以右翼秦軍為例,設五個正規軍團,剩下的十五萬就是預備隊。

  何為預備隊?

  就是當軍團出現戰損時,直接從預備隊補充兵員,次日就能恢復滿編。如此,既能保證軍團一直處于滿編狀態,又不因傷亡過大,而出現士氣低落。

  此舉果然奏效。

  當天負責攻城的軍團,將士們雖然感到身邊的同伴不斷有人陣亡,晚上回到營地,卻從沒覺得營地空蕩蕩,感覺就像沒死多少人一樣。

  雖然是錯覺,卻很能撫慰人心。

  如此一來,次日一早,將士們又能重新抖擻精神,帶著新來的同伴,干勁十足地殺向戰場。

  在鐵與火的淬煉下,能一直不死的,就是真正的精銳。

  這很殘酷,卻是真實的戰場。

  事實上,如果從全局來看,只會感到更加殘酷。

  還是以右翼軍為例,到九月底,經過近一個月的鏖戰,秦軍的十五萬預備隊,已經十不存一,基本消耗一空,可見戰爭之慘烈。

  這還是秦軍精銳,其余幾路更是不堪。尤其是中護軍,本身只有三十八萬人,只夠整編出四個正規軍團,剩下的十萬人充當預備隊。

  到了九月二十五日,中護軍的十萬預備隊就被消耗殆盡。

  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在十月一日,大夏左翼軍、中護軍以及中路軍三路大軍,終于打到邏些城下,勝利會師。8)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