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各懷心思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身為皇帝近臣,從而能夠站在帝國中樞,徜徉在權力的最頂端,諸遂良心中是有著抱負的。

  誰不想大權在握、一呼百諾?

  誰不想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諸遂良于文學一道已然成為天下少數之翹楚,享譽天下、文名頗著,并且因而得到李二陛下之青睞,自認為乃是世間第一等的人才。宰輔之位杜如晦曾居之,房玄齡曾居之,李績亦居之,或許將來連房俊那等小兒亦可居之……憑什么自己不能居之?

  即便不能居于宰輔之位,可是左右朝堂政局、稱量天下官吏這總該使得吧?他自認不必任何人差,所缺乏的也只是一個展示才能的機會而已。只要機會降臨,自可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所以他才會屢次對朝政、軍務橫加干預恣意指點,就是想要在李二陛下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不愿一輩子只能做一個皇帝的近臣,依靠“讒言媚上、投其所好”來維系自己的地位與家族的富貴!

  然而事與愿違,卻又屢次遭受斥責于排擠。

  沒錯,他將接二連三的遭遇視為一眾文臣武將對他的忌憚,故而聯起手來排斥他,以保住各自手中的權力不被他這個皇帝近臣所染指。

  如此,心中豈能意平?

  一股怨氣在胸臆之中滋生決蕩,一則為李二陛下之識人不明,自己空有滿腹才華卻得不到重用之機會,再則亦憤恨李績、蘇定方等人之排斥異己、心胸狹隘,不肯承認自己治世之才能。

  但是在李二陛下面前,他卻不敢將這股怨氣表露出一分一毫。他跟隨李二陛下多年,深知這位帝王是如何的雄才大略、英明燭照,看似隨和的代表之下,是深入骨髓的乾綱獨斷!

  一旦被李二陛下查知自己的怨氣,很有可能將自己遠遠的放逐出去,再不許自己靠近帝國之中樞。

  前番因為魏徵手稿之事而遭受貶謫,那是他一生從未經歷過的灰暗陰霾,多少人情世故世態炎涼使得他飽受挫折,這一生一世都不愿意再經歷一回。

  所以他覺得自己必須隱忍,只要隱忍下去,終有一日能夠獲得屬于自己的機會,從此正式攀上帝國權力之巔峰。

  當然,他自己亦深知一切權力富貴盡皆來自于皇權……

  九月廿三,清晨。

  凋零的樹木、枯黃的野草盡皆蒙了一層薄薄的白霜,江水奔流,遠方的山巒也不復盛夏之時的郁郁蔥蔥,草木凋敝,露出紅褐色的山體,遠遠看去愈發顯得丑陋荒涼。

  無數水師艦船在鴨綠水上一艘一艘的擠在一處,猶如魚群猬集彼此之間以鐵鎖相連減少晃動,一塊塊寬厚的木板搭在船上每塊木板上都有楔子連接好似一座堅固的橋體。

  一夜時間,這樣一座寬大穩定的浮橋在鴨綠水上搭起天明時分,一部部唐軍開始按照各自單位在鴨綠水北岸集結快速渡河。

  最先過河的便是薛萬徹、阿史那思摩兩人麾下的騎兵這次依舊承擔先鋒之任務。數萬人馬渡河之后,在南岸稍作整頓,便即揚鞭南下,兩路大軍一路沿著海岸線的平坦地帶向南一路繞道東邊自山嶺之間傳閱齊齊殺向數百里外的平穰城。

  中軍則由李績親自指揮,渡河之后一路向南直撲平穰城,與另外兩路先鋒與平穰城下匯合。

  初冬時節,李二陛下披著一件狐裘,策馬站在鴨綠水北岸看著無數大唐兒郎密密麻麻卻又整齊有序的跨上浮橋渡過寬闊的鴨綠水,到得南岸之后便立即快馬加鞭奔涌向南一時間心潮澎湃難以自己。

  熱血男兒,誰不是壯志在懷希冀著能夠指點江山、揮事方遒,自己劍鋒之所向無數虎賁一往無前、視死如歸?

  這是男人最大之成就!

  數十萬大軍在漢樂浪郡故地滾滾向前猶如一道勢不可擋的洪流縱橫肆虐狂飆突進,沿途將面前一些試圖抵抗之山城、軍隊盡皆沖垮、撕碎,浩浩蕩蕩直撲高句麗之國都平穰城。

  平穰城。

  “報!”

  大莫離支府衙堂之內,信使一日三報。

  “唐軍已然于昨夜攻陷泊汋城,城內守軍戰死三萬,余者盡皆投降,已然全軍盡墨。”

  “數萬俘虜正被唐軍水師押送回大唐境內,泊汋城徹底失陷,唐軍皇帝之營帳已然設在城中。”

  “昨夜開始,唐軍水師于鴨綠水上搭設浮橋,拂曉時分,唐軍開始渡河,其兩路先鋒已然渡河完畢,略作整頓之后,一東一西迂回穿插,直撲平穰城而來!”

  衙堂之上,一眾官員盡皆默然,一股悲觀至極的情緒迅速蔓延。

  誰都知道鴨綠水擋不住唐軍,泊汋城失陷乃是早晚之事,只不過大家卻又都抱著奢望,奢望泊汋城亦能夠如安市城那般堅守多日,待到嚴冬來臨,就算唐軍各個三頭六臂,也只能班師回朝、鎩羽而歸,重演當年隋軍征伐高句麗的舊事。

  然而泊汋城終究不是安市城,高句麗也只有一個乙支文德。

  堅固的泊汋城被唐軍一鼓而克,數萬守軍全軍覆沒,更是一夜之間便在寬闊的鴨綠水上搭建浮橋,數十萬唐軍眼下已經向著平穰城奔涌而來。

  自鴨綠水至平穰城,期間固然尚有多處山城堡壘,但是高句麗朝廷認定這些山城并不能對唐軍構成威脅,甚至連略微阻攔唐軍的進軍速度都做不到,便干脆將所有兵卒盡皆調回平穰城,集中舉國之力,于平穰城下決一死戰。

  但是唐軍東征以來狂飆突進的進軍速度,無堅不摧、攻無不克的強橫戰力,使得滿朝文武都很難生有僥幸之心。

  高句麗曾經舉國皆兵,抵抗了大隋數度攻伐,然而如今面對高潮換代之后的漢人軍隊,怕是終究要回天乏術、亡國滅種……

  淵蓋蘇文將手中戰報仔細看了一遍,放在書案之上,起身來到墻壁一側,負手立定,好生端詳了半晌墻壁上的輿圖,心中勾勒著唐軍三路進軍的路線,良久,方才轉身冷著臉面對一眾驚慌失措的大臣,沉聲道:“唐軍勢大,卻并非不可戰勝。天時、地利、人和盡皆在我,此戰又豈能失敗?諸位毋須恐慌,吾等只要能夠穩守平穰城兩個月,屆時天寒地凍,浿水結冰,唐軍水師無法為其大軍快速供應補給,且唐軍之中多有江南兵卒,不耐嚴寒,定有凍死凍傷之事,軍心必亂。只要守住平穰城,全國之兵力將源源不斷聚集,更有周邊各族之盟友來援,唐軍之潰敗已成定局!”

  這番話說得語氣鏗鏘,衙堂上的大臣們有的固然嗤之以鼻,認為敗局已定的是高句麗,并無回天之術,當然也有一些被淵蓋蘇文之氣勢所感染,覺得并非不能一戰。

  前隋征伐高句麗,每一次都是來勢洶洶莫可抵御,可是到了最終皆是鎩羽而歸,可見高句麗乃天命所屬,不由外敵覆亡。

  “天命”這個東西很玄,看不見摸不到,但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對其篤信不疑。

  說白了,這就是“勢”,亦或者“運”,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也。高句麗人推崇漢家文化,也熟讀漢人典籍,知曉“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之意。

  既然大隋盛極一時,一掃寰宇滌蕩蠻夷,卻為何偏偏傾舉國之力三度攻伐高句麗皆未竟全功?

  蓋高句麗乃“天命之所屬”也。

  知曉“天命屬我”,自然信心堅定,士氣大振……

  當然,那些心憂平穰城朝不保夕者,認定唐軍狂攻之下平穰城必定化為一片焦土,他們不愿與平穰城共存亡,更不愿為淵蓋蘇文這等“逆臣”陪葬,便紛紛打起了主意,眼神下意識的瞄了瞄淵蓋蘇文身后跪坐的那個面如冠玉、文質彬彬的大唐世家子弟。

  若是能夠與之暗中連接一番,或許可以在戰前便倒戈相向,向大唐皇帝宣誓效忠,這可比城破之中棄械投降搖尾乞憐好得太多了。

  很多人動了心思……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