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十五章、君不宜擇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對于荀攸所言“三不可立”,是勛提出了反論,他說我也同樣不敢說誰可,可是對于誰不可,卻有相異的見解:“‘嫡子在庶不可立’,關乎禮法,臣不敢妄議也。然‘兒輩在孫不可立’則未必然,昔漢昭帝薨,兒輩俱在,霍光先廢昌邑,乃立宣帝——宣帝,武帝戾太子之孫也,于昭帝亦孫輩,然終能紹繼其統,成‘昭宣之治’……

  “三云‘冠者在稚不可立’,宣帝豈非稚兒耶?又非嫡子,武帝悍然而立之,漢亦因此復興也。”所以說荀攸的后兩個“不可立”,都能找出反證來,結果都還不錯。

  曹操聞言,沉吟不語。曹德卻當即反駁道:“宏輔此言無理。昭宣圣君,乃能改武帝之政,與民休息,終成大業,非可以常理目之也……”這立孫、立稚,結果還挺不錯,只是偶然事件而已,不能夠作為后世的殷鑒啊。

  況且——“昭帝天性聰敏,十四歲即能破劉旦之謀,若其不然,霍光必斃,漢乃亂矣,何得‘昭宣之治’?”

  是勛說小孩子確實大多不懂事兒,可是成年人也未必就一定懂事兒啊:“去疾以為,昭、宣有霍光輔之,乃可更武帝之政,以成大業。然殷有箕子、比干,吳有伍胥,趙有李牧,其君得非冠者耶?而皆不能用善,乃致國亡也。”

  曹操插嘴說我還是不明白宏輔你究竟所言何意,是說“君必有德,擇賢而立”呢,還是想說必須善擇輔政大臣,做幼主的靠山呢?是勛搖搖頭,說都不是——

  “臣之意,嫡庶合乎禮法,不可動搖,搖則秩序亂,人心喪。然兒孫、長幼則無足論。賢與不肖亦難遽斷也。至于輔臣,有霍光斯有桑弘羊,有上官桀,弘羊等非欲謀權勢。以害光也,為其克紹武帝之政,不愿與民休息耳……”

  桑弘羊跟霍光爭權,并不僅僅出于對權力的貪欲,關鍵他的執政理念還是漢武帝盛年那一套。跟秉持武帝晚年與民休養生息政策的霍光完全背道而馳,所以兩派之間才會起矛盾,進而鬧出政變的大簍子來——“輔臣唯一,恐其擅權;輔臣眾而不和,亦或生亂。此人君當善擇其輔也,然非臣今之所欲論也。”

  那么我對于繼承人一事,究竟有什么想法呢?“臣嘗讀史,感國似瓶,瓶者,口大腹深而頸小。其因而每常折者,頸也。如一世恢弘創業,人莫敢叛,二世或無德、或無才、或無威,或易為人所惑,亂斯萌矣。殷有太甲,伊尹放之;周有成王,管、蔡叛之;秦至二世,天下分崩;漢當惠帝,諸呂幾篡。若得平之。國祚至數百年,若不能平,如秦即亡也。”

  是勛所說的,就是后世所謂的“二世瓶頸”問題。那么這一問題究竟是因何而產生。又該如何禳避呢?他解釋說:“國之二世君,誠不如開創者也,然得無賢者耶,得無明者耶?而必生亂,何耶?為制度不完也。時移事易,制度更變。初則糙蕪,久而穩固,由糙至穩,其亂生矣。是故臣自陛下為魏公時,即孜孜以完善制度,正此意也……”

  拐個彎子表一下自家的功勞,繼而又說了:“以誰為嗣,陛下家事,為人臣者不當妄言;用何制度,此國事也,臣必竭誠駑鈍,為陛下謀之。”

  我作為魏之重臣,當然應該在制度建設方面竭盡全力,但至于你究竟把帝位傳承給誰,我就不好多說什么啦——只要別太離譜,我等還是三緘其口為好。

  曹德聞言,連連點頭:“宏輔所言是也。”所以我也不明確表態支持誰,皇帝您自己瞧著辦吧。

  曹操多少有點兒哭笑不得,便即質問:“若朕所擇,卿等皆肯竭誠效命否?”不管我最終把帝位傳承給哪個兒子,你們都能象侍奉我一般忠誠地侍奉他嗎?曹德、是勛趕緊躬身表態——這不廢話嘛,那是必須的!

  曹操輕輕嘆了口氣,說既然你們不想多說,那我也不好逼之過甚,咱們再來談談相關別的問題吧——“若廢子修,如何處之?”

  曹德說你要真想廢黜曹昂,那就封他一個大國,讓他尊榮安養吧。他即便不入你的法眼,也終究沒有太大過錯,再加上你們父子感情向來甚篤——要是鬧出什么天倫慘劇來,那就不好啦……

  曹操說:“朕自當善處子修,恐嗣子不肯輕縱也……”

  曹昂原本第一的繼承人順位擺在那里,他的政治影響力也擺在那里,將來我的繼承人會不會認為他是個威脅啊?父子相殘是悲劇,兄弟鬩墻終究也是悲劇哪。你們給我出出主意,怎樣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順便又提起了荀攸在病榻上跟他說過的話:“公達以為,當放諸子之國,使尊容優養,不涉國事,乃可無害于社稷,亦不遭嗣位之忌也——卿等以為若何?”

  曹德一皺眉頭,說我并不贊同荀攸所言:“人有忌心,乃生刻行,忌心是在,豈易更耶?即以陛下論,設袁紹、劉表尚在,明降陛下,實在州郡,雖無實權,陛下得無忌耶?”好吧,咱們不提死人,再說個活人——“孫權在吳,如陷囚籠,而陛下亦無時無刻不防備之也。陛下豈欲兒孫如是耶?”你希望兒子們除了一個繼承大統外,其他人就都跟囚犯似的茍活一輩子?還不定哪天就掉了腦袋?

  “胡不封之遠國,如周建諸侯以屏藩王室……”

  是勛說打住,曹去疾你這錯誤可大發啦——“其殷周之際,制度不完,人口不蕃,朝廷所控,唯在虢洛,要服以外,無奈而封建之。然封之小,如漢陽諸姬,并入于楚;封之大,如鄭、齊、晉、秦,乃各霸也——其于國家何益?逮至前漢,制度稍完,人口稍蕃,司隸之地,不再封矣。而封諸王山東、荊揚,亦有‘七國之亂’。逮武帝用主父偃之謀,逐日侵削,終于安靖……”

  你不能說曹德傻,國家是要大一統中央集權。還是封建邦國,數千年來都爭論不休,即便到了幾百年后的唐朝,李世民還曾經一度想要把長孫無忌等功臣全都封為刺史,可世襲罔替——名非封建。而實封建也——呢。秦朝二世而亡,當時就有儒生跳出來說,此乃不肯封建之必然結果也;于是漢朝就搞封建了,先封異姓,被迫都給剿了,再封同姓——可誰想同姓也不老靠譜的,很快便鬧出來“七國之亂”……

  從景帝、武帝為始,漢朝中央政權開始逐步侵削諸侯之權,到了漢末,所謂的諸侯王就跟空頭侯爵一樣。只是呆在封地上混吃等死,偶爾搞搞祭祀罷了,實權都掌握在中央所任命的王國相、侯國相手中。于是就又有人說啦,漢朝的同姓諸侯要是有力量,哪兒至于有董卓亂政、群牧割據啊,恐怕曹魏亦無以代漢也——這是個血淚教訓,新的朝代必須汲取。

  曹德也正是受此影響,趁機為這一觀點來試探曹操的想法——若真封建,說不定他這一支也能給封個實有領土的公國呢。

  而且是勛還知道后世之事,曹魏數代而亡。就有人提出來,那是待同姓太苛的緣故,所以等到司馬家上臺以后,立刻改其道而行之。大封同姓,結果又鬧出來“八王之亂”。是勛是不贊同曹魏待同姓過苛這種說法的,固然曹丕把他幾個兄弟全都圈起來,待遇還不如漢末的諸侯王,可是從曹真到曹爽兄弟,那都掌握著國家大權啊——難道就因為傳說曹真原本姓秦。所以把他這一支都不算姓曹了?

  曹休可是正經姓曹的,曹丕、曹叡父子可也待他不薄啊。

  曹氏失柄,司馬家上臺,那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起來所釀成的必然結果,其中就包括曹爽太過肆無忌憚,跟是否封建真的毫無關聯。

  是勛是主張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所以這回既然曹德提出來了,他便擺正車馬,反對封建——“封建無益于國,反傷天子權威,必不可也!”轉過頭來又對曹操說:“陛下既愛子修,更毋使其封大國、掌兵柄也,且可明詔,使后世子孫優容之。不可因一人而更變制度。”

  曹操一聽,這話題真是越跑越遠了——算啦,還是我自己琢磨吧,今天找你們來實在是個錯誤。曹去疾、是宏輔,都是我的重臣,也是忠臣,但這倆貨都天性謹慎,對于天家之事不怎么敢發表意見,甚至還不如荀公達呢……唉,設文若在,定有以教朕也。

  一想到早逝的荀彧,不禁悲從中來。于是擺一擺手,命二人退將下去吧。

  曹德、是勛并肩出了建始殿,是勛先朝曹德拱手致歉:“勛一時沖動,所言乃使去疾不能得國也,請毋罪我。”曹德說你講這話就沒意思了:“吾言當與不當,皆為國也,豈為私耶?”隨即壓低聲音:“宏輔以為,卞后三子,誰可為嗣?”

  是勛說我不知道,他們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以誰為嗣,只在帝心一念耳。”

  曹德說宏輔你也得為自己家族的將來考慮啊——“吾意陛下千秋之后,宏輔可為伊尹,為周公,為霍……”突然想到霍氏家族的下場并不怎么好,趕緊把“光”字給咽了——“即周公亦受管、蔡所譖,若儲君不之信,則輔臣不易為也。”

  是勛說你太高抬我了——“若本朝之周公,非去疾而誰耶?”論親戚關系,你才好跟周公相提并論吧,我就隔得太遠啦——“然太甲、成王之立,豈伊、周自擇耶?昭帝之立,豈霍光自擇耶?霍光擇昌邑而昌邑廢,擇宣帝而霍氏族——亂世臣擇其君,治世則不宜擇也。”

  想了一想,又加上一句:“吾等但善輔君王,恪盡臣道,可矣。”這就在大殿門口,我不信這些話就傳不到曹操耳朵里去,趁機表表忠心,也好讓曹操放心哪。(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