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八章,我是一定要住館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自應了周老要弄出美食的約定之后,他便常往市場上去走動。武陵城的經濟,表面上雖然不如都城繁華,但是做為陪都,商賈世家倒大多居住在此,因此經濟上的影響力,實際上是超過都城的。

  正是借著這樣的影響力,武陵城的經濟其實是繁華的。于是市井之間,也有許多外族的胡人,在販賣各種時鮮水果,便是那后世經常可以見到的一些調味料,此時此地也能尋找到一部份,只不過,多是一些胡椒,芥末,回香之類。

  盡管這世界已經有了這些調味料,但這些調味品還是顯得單調,來來去去的就是醬油,醋,醬,腐乳,辣椒、八角等香料可以用來佐味,品種少不說,用法上也與后世有很大差異。

  這些單一的調味料與后世高濃度,高效調味品相比起來,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例如高鮮味精,甜蜜素,各種酵母抽提物,食用香精等等,這些高濃縮的調味品,是古代自然經濟社會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及至到后世出現的各式復合調味品,品種就更加繁雜了,眼前這個社會,那是想也不敢去想的。

  他在后世也可以算得上半個美食家,吃得美食多了,自然在飲食方面就有很高的境界。所以,花點兒時間,創造出一二樣這個社會不曾有過的美食,并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當然,食材是跳不出當世人的眼界的,要不然弄出什么蝎子,蝸牛之類的東西,恐怕不會有人敢吃。食材要選平常人家經常會吃到的東西,卻又要做出美味來,自然就要在調味品上,下些功夫。

  市場上轉了一圈兒,把能買到的調味品都買了一些,大多是植物類的調味品,又去中藥店買了一些這個時代,還沒有當做調料用的中藥,比如陳皮,豆蔻,迷迭香,紫蘇,罌粟籽之類。

  他喜歡吃魚,可是這個年代,魚的做法很落后,完全不能把魚的美味體現出來,后世有種風味小吃炸魚塊,他就很喜歡吃。把腌制好的草魚塊,下油炸酥,再配上各種風味的調味品,當是絕味,就算是不配醬料,只吃那腌制的味道,也可令人贊不絕口。

  既然要創新一種菜式,當然就要挑自己喜歡的來弄了,他決定就從這炸魚塊上面下手。只是要做出后世常吃到的口味,還是要試驗一番才行。

  每天上午仍舊去釣魚,下午卻把釣來的魚收拾干凈,按各種不同的配方腌制起來,各種口味的醬料,也納入了調料的配制過程之中。

  幸好,他居住的小樓里,有開著小灶,要做這些事情,并不是很困難。

  倒是周老等了幾日,有些不耐煩了,問起他的到底弄得怎么樣了。

  他自然是笑了笑,只說哪里有這么快的。事實上,他弄得那些炸魚味道已經出得差不多了,只是有些醬料,還沒有那么快出來而已。

  終于到了黃道吉日,這天便是蘇三要去做先生的日子了。

  李家學堂,對外有個名字,叫著思友書院。一層意思是,以書為友;另一層意思是,在世為人,當廣結朋友。這個書院的名號,并不是李老爺子取的,而是李老爺子的老爺子取的。從這招牌上,倒也可以看出李家的立家之本。

  事實上,李家在武陵城內,朋友交際也是最廣泛的,輕易不會得罪任何一方。

  學院的先生無一例外,是要坐館的。也就是每天必須都要住在學院里,學生們也是如此,只有到了年節的時候,才會有假回家,這一點比后世的住讀生,更加艱苦。

  盡管這些學生的家,就近在咫尺,但要想回家一趟,卻千難萬難。

  好在,這一世的人,都知道做學問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所以也都想得開,孩子五六歲,就送進學堂,父母們不舍得,卻也習慣了。

  他算是個例外,思友書院的院長李家元,上蘇家來迎他去書院的時候,就準許他可以每天回家住。

  李家元是李老爺子的親弟。李老太爺在世的時候,是準備把李老爺子培養成經商的人才,把李二爺培養成當官的人才地。只是李老太爺想得很美,世事卻不按他的想法來走。

  李老爺子,倒是經商成功了;可李二爺的學業學到一半,就學不下去了,只好中途輟了學。

  只是雖然輟了學,卻不屑于再去經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文不成武不就了。

  好歹也是讀了幾年圣賢書的人,李家的這個思友學院也必要有一個李家的人來盡心地打理,因此這學院的院長,就落到了李家元的頭上。

  李家元又請了三四位有學問的先生,其實是他那些昔日不得意的同窗,每日只教這些族內的孩子們讀書寫字。

  有些人讀書不行,教書卻有些門道。可李家元卻是教書也沒什么門道,除了教會孩子們認字寫字外,恐怕也沒有什么太大的見解了。因此思友學院這些年,也沒出過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人才。

  對于坐館,蘇三是情愿的。以他前世加今世的經歷,讓他每天晚上聆聽蘇老爺子的教誨,雖然他無所謂,但心里總歸是有些不太自然。坐了館,便自由的很了。因此李家元不讓他坐館,他是極力反對的。

  李家元倒是奇怪蘇三的決定,他大哥找他說話,說起蘇三來思友學院做先生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就琢磨著,蘇三在學院一定呆不長久的,他的原意是:不坐館,就省得把行李,搬來搬去的麻煩,倒沒有想到,這蘇三還真是來了勁了,看那堅決的樣子,倒是想在學院里長住下去的。

  說不得,也只能同意了。

  玉兒早就幫他準備好了行李,有下人幫忙,把行李一齊搬到了馬車上,眾人才一起往思友書院去。

  思友書院靠近城南,那片地方是新建起來的城區,流動人口不多,環境也很清靜,一些文人學子,學院詩社,也都好在那一塊活動,因此城南隱隱成為武陵城文化的中心,一些文房用品,也只有到這里來買,才有挑選的余地。

  他來這邊很少,第一次來,卻是買紙軸才過來的;第二次來,卻被女人一巴掌給打了回去,所以路途并不是很熟。

  思友學院在一條小街內,原本正街的人就不多,這小街內,就更加清靜了,倒是一處讀書的好所在。

  一扇對開的門禁,門楣上也不知是誰筆走龍蛇地寫下‘思友學院’四個字。

  看起來有些年代了,有些古意。

  一行人進來,李家元領著,先到了先生的住處。下人們幫著他把行李放進房去,玉兒便只留在住處收拾東西。

  李家元這才領著蘇三,穿過后院,一路往前面學堂走來。

  從外面看不出來,其實這學堂倒是蠻大。有學生住的小校舍,還有先生住的后院。前邊有先生教書授課的地方,一間一間的倒也有四五個大間,還有一個大院子,院子里種著一些花花草草,環境也算得上雅致。

  李家的家族大,人口眾多,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小孩子就更多了。

  走進學堂里,便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四十多號小孩,這些小孩也不全是李家的小孩,也有一些相近的親戚,送過來讀書的。

  這所有的小孩子,都在一個教室里坐著,并沒有分開。往往是先生給小了點孩子布置了抄寫的任務后,再跟大一點的孩子講解幾段論語,交待他們背誦之后,又再去教更大一點的孩子。

  他看這里空著的教室也還有一些,并不是缺少地方,至于把這些大大小小的學生們,擠到一處教學嗎?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