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曼施坦因出生于柏林,剛出生時,全名叫做弗里茨·埃里希·馮·萊文斯基。是普魯士貴族、炮兵上將、愛德華·馮·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倫·馮·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個孩子。赫德韋格·馮·希普林,埃里希的母親海倫的小妹妹,和步兵上將喬治·馮·曼施坦因(18441913)結婚。

  這對夫婦很不幸沒有子嗣,所以孩子還沒有出生前就決定過繼給他的姨父。埃里希剛出世,李文斯基就就給老曼施坦因發了電報:“你今天得到了一個健康的孩子。母子平安。恭喜。”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不僅僅其父是普魯士將軍,他的兩個爺爺也是普魯士將軍(其中一個在1870/71年的普法戰爭中率領一個軍),他的舅舅也是將軍;他和大名鼎鼎的陸軍元帥、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也是近親。

  馮.曼斯坦因命中注定要以軍人為職業。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學教育(18941899),這里在1870/71年的戰爭后就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然后他在位于普倫和格羅斯利希費爾德的少年候補軍官團度過了6年時光(1900–1906)。

  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為一名見習軍官參加了近衛軍步兵第3團(GardezuFu170178)。1907年1月晉升為少尉。1913年10月他進入柏林軍事學院學習(也叫戰爭學院或戰爭大學)。

  在王庚前世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曼斯坦因在西線(比利時/法國1916:進攻凡爾登,1917/18:香檳區)和東線(1915:波蘭北部,1915/16:塞爾維亞,1917:愛沙尼亞)都服役過。1914年11月曼施坦因在波蘭受重傷,1915年重返部隊,升為上尉并以參謀軍官的身份直到1918年戰爭結束。1918年他以參謀人員的身份志愿參加布萊斯勞的“前線自衛軍”(FrontierDefenceForce)并服役到1919年。

  1920年,曼斯坦和一個西里西亞地主的女兒,尤塔·西貝麗結婚,婚姻一直維持到1966年她去世時為止。他們有三個孩子:一個女兒名叫吉賽拉,兩個兒子,長子吉羅生于1922年12月31日,1942年10月29日死于東線的北方戰場,次子名叫呂迪格。

  曼施坦因戰后繼續留在軍隊,在1920年代,他參與了創建德國國防軍的進程,《凡爾賽條約》限定魏瑪共和國只能擁有最多10萬人的軍隊。1920年他被提升為連長,1922年提升為營長。1927年晉升為少校,并且在參謀本部工作,并出訪國外了解軍事情況。直到1933年納粹黨篡奪權力,結束了魏瑪時期,開始擴充軍隊,破壞《凡爾賽條約》。

  1935年7月1日,曼施坦因升任德國陸軍參謀本部主管作戰的第一廳廳長(GeneralstabsdesHeeres)。在這個職位上,他提議研制“突擊炮”(Sturmgeschütz),一種自行推進的突擊火炮,為步兵提供直接的重火力支援,從而將坦克力量從這項傳統任務中解放出來。這項提議導致了StuG系列突擊火炮的誕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證明是最成功而且最價廉物美的武器之一。

  1936年10月1日,他被提升為德國陸軍總部首席副參謀總長(OberquartermeisterI),受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貝克將軍的直接領導。貝克和曼施坦因一起抵制納粹黨對軍隊的滲透。他們同時建議陸軍在新的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W)應該具有超越其他軍種的優先權,以此來對抗德國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

  這些沖突加上他不是納粹黨的一員,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認為不合作,從而被調離柏林的陸軍總部,到西里西亞的李格尼茲的陸軍第十八師任師長。

  1939年8月18日,曼施坦因調任南方集團軍總部的參謀長,總司令是格特·馮·倫德施泰特上將,準備實施入侵波蘭的“白色作戰計”(OperationFallWeiss)。在這里,他和倫德斯泰特的作戰處長袞特·布魯門特里特上校一起制定作戰計劃。

  倫德斯泰特采納了曼施坦因的方案,此方案要求將南方集團軍的主要裝甲單位集中到瓦爾特·馮·賴歇瑙上將率領的第10軍團,以求得決定性的突破,從而在維斯瓦河以西包圍波蘭軍隊主力。其他2個從屬于南方集團軍的集團軍,威廉·李斯特上將率領的第14軍團和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上將的第8軍團則負責在2翼支持賴歇瑙的裝甲突擊力量直搗波蘭的首都——華沙。

  私下里曼施坦因對于進攻波蘭并不是特別熱心,他認為波蘭作為德國和蘇聯之間的緩沖區更好;而且他也擔心進攻波蘭將會導致盟國進攻,從而將德國拖入兩線作戰的窘境。

  進攻于9月1日發動,開局順利。在南方集團軍的戰區內,第10軍團的裝甲部隊追上了撤退的波蘭人,使他們來不及建立防線,第8集團軍在他們的側翼,防止分散的波蘭部隊在羅茲、拉多姆、波茲南地區集結,形成比較聯貫的軍隊。

  按照原計劃,南方集團軍群應該首先向維斯瓦河直進然后轉向華沙,鑒于戰場形勢的變化,曼施坦因和倫德斯泰特決定在拉多姆地區對波蘭部隊進行合圍。包圍取得了成功,清除了從南部到華沙的成規模的抵抗力量。

  在戰爭初期曼斯坦因以參謀官的身分在幕后發揮影響,原本德軍進攻法國擬定了以希里芬計劃為基本架構,此計劃為德軍裝甲主力配置在北方的A集團軍,目的是占領法國北部的廣大臨海土地,以準備與英國作戰(當時德國各高層軍官并不認為可以在西線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負來擊敗法國,與其去強求那不可能的幻想,不如以局部勝利為目標,因此才打算效仿希里分計劃),其正面強攻比利時和荷蘭,跟英法主力硬碰硬。

  但曼斯坦因認為:在我們這1代之中,居然無法制定出更好的計劃,而要去仿照那前人的計劃。因此他修改了此計劃,主張應將裝甲主力配置在南方的B集團軍,穿越阿登山區,由后方截斷孤立英法主力部隊。

  他的計劃一開始并未受到重視。爾后由于1架聯絡飛機失事迫降于比利時,機上的軍官以及進攻計劃“黃色方案”被英法所截獲,引起了參謀本部震動。在經過多次努力提交計劃的情況下,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見,接見中他向希特勒介紹了自己的計劃(來源于《曼施坦因戰爭回憶錄》),進而獲得了在軍事上喜愛冒險的希特勒大大賞識,并且被付諸實行,德軍最終獲得極大成功,裝甲部隊一路直沖英吉利海峽,英法聯軍只得由海路撤回英國,也注定了法國的敗亡。

  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德軍并不像大家所想像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只能說在裝甲師這個新兵種上德軍的確數量較多(10個裝甲師)在正確的戰略和富有沖勁的將軍的前提下(海因茨·古德里安、埃爾溫·隆美爾),最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以閃擊戰一舉打垮了法國。此時曼斯坦因只被派赴擔任第38軍軍長進行追擊殘余的法軍工作,明升暗降的被擠出了參謀本部。

  1941年希特勒轉向俄國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3,000,000德軍分成北方、中央、南面3大集團軍向俄國進攻,曼斯坦因此時終于如愿以償(指揮1個裝甲軍)擔任北方集團軍第56裝甲軍軍長,他領導的第56裝甲軍在開戰后的4天之內,沖入敵境達200哩的程度,令蘇聯軍措手不及,他認為裝甲部隊就是要不斷向前沖,以機動的方式深入敵陣,讓敵人無法重振旗鼓組成新的防御陣地,一但停下來就會成為敵軍的標靶,因此要不斷前進,最終獲的了4天深入達200余哩的成就。

  1942年希特勒為了消除蘇聯對羅馬尼亞油田的轟炸威脅,準備攻打蘇軍位于黑海的克里米亞半島最大的海、空軍基地,于是他命令曼斯坦因接任第11軍團司令。

  曼斯坦因率領第11軍團表現活躍,該軍團不僅攻入克里米亞半島,在蘇聯享有海空優勢的情況下,擊敗3至4倍以上的敵軍。此時蘇聯越過克爾赤海峽向克里米亞發動逆襲,他立刻決定停止攻打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并對蘇軍發動反擊,成功阻止了蘇軍的進攻,俘擄敵軍17萬人,最終塞瓦斯托波爾港淪陷,這個光榮的戰役讓曼斯坦因獲得了他的元帥權杖,他的成就已經足以證明其將道的卓越至極。

  當曼斯坦因元帥準備越過海峽,加入進攻高加索山的行列時,希特勒卻下令第11軍團必須向北往列寧格勒前進,并拿下該城。對此曼斯坦因非常反對,他認為就算將第11軍團充當集團軍的總預備隊,也比將其浪費在1個次要戰場上任其消耗要來的明智。但最高統帥部的決定卻無法更改,于是第11軍團北上準備拿下列寧格勒。

  第11軍團抵達后,曼斯坦因決定以切斷補給線的方式攻下列寧格勒(北光行動),此舉勢必要在其他方面冒著相當程度的風險抽出部分兵力加以突襲敵軍的補給線。當第11軍團發動攻擊之后。蘇軍完全受到了奇襲,就在曼斯坦因即將成功之際,希特勒下令要他去解除蘇軍另外的威脅。但他認為這是發動此次攻勢所必須承擔的風險,如果不冒險的話是無法拿下列寧格勒的,但希特勒仍堅持要解決眼前的危機,于是德軍殲滅了蘇軍第2親衛軍團。

  同時惡耗傳來,曼斯坦因的兒子吉羅戰死了。對于痛失愛子的他無法悲傷太久,因為第6軍團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圍了,必須等著他去救援。

  此時第6軍團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之中,由于希特勒下令不準撤出,突圍的時機早已失去。對此曼斯坦因認為第6軍團如今被大量蘇軍包圍,如果擅自突圍,則后方將會引來數百萬的蘇聯追兵,不如先以第6軍團吸引大量蘇軍包圍,等位于高加索山的A集團軍先行撤退之后,才能避免德軍整個南翼遭到殲滅。

  在經過希特勒同意撤出A集團軍后,曼斯坦因命令何立德兵團(由羅馬尼亞第3及第4軍團的殘部組成)往東面發動佯攻,再由第4裝甲軍團從南邊突襲斯大林格勒以解救第6軍團。

  南邊的蘇軍完全受到了奇襲,因為他們認為德軍再也無力抵抗,想不到居然發動反擊,就在霍斯上將的第4裝甲軍團攻到離斯大林格勒僅30余公里時,保盧斯上將以并未收到元首的下令撤軍行動以及燃料不足為理由拒絕突圍,如今再也無法挽救第6軍團的命運,德軍如今首要任務就是趕緊將A集團軍撤出以挽救整個南面戰場,并讓第6軍團繼續吸引敵軍包圍,直到A集團軍全軍安全撤出。

  1943年1月,保盧斯被晉升為元帥(歷史上從未有一名德國元帥被俘,意思是希特勒要他自盡),但他選擇投降,第6軍團僅剩的90000人投降,只有5000多人在戰后才重返德國。

  2月初,德軍開始進行重組。馮·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與B集團軍合并,并組成新的南方集團軍,并由馮·曼施坦因指揮。1943年2月21日,他對過度拉長的蘇軍側翼發起了反攻。

  這次攻擊證明是1個重大的成就;馮·曼施坦因的部隊進展迅速,孤立了蘇軍的前進單位和蘇聯紅軍被迫停止大部分進攻行動。到3月2日,霍斯的第4裝甲軍團之坦克先頭部隊軍和肯普夫的軍團支隊會合,切斷了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大部分部隊,及至3月9日,德軍已經在克拉斯諾格勒和巴爾文科夫176177176177對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損失。估計有2,3000蘇聯士兵被打死,另有9000名被俘。此外,615輛蘇軍坦克及354門火炮被俘獲。

  馮·曼施坦因再向前推進,其前鋒是保羅·豪塞爾的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經過被稱為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的血腥巷戰后,在3月14日奪回哈爾科夫。為表彰這一成就,馮·曼施坦因獲得橡樹葉騎士十字勛章。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及后在3月21日攻占別爾哥羅德。

  馮·曼施坦因提出在夏季實施1個代號為“反手一擊”的大膽行動,其目的是通過迂回到在亞速海的羅斯托夫以包圍紅軍,但希特勒卻選擇比較傳統的城堡行動以旨在粉碎位于庫爾斯克的突出部。

  城堡行動中,馮·曼施坦因率領部隊在南面實施夾擊,盡管有所損失,他仍然成功地實現他最初的目標,對敵軍造成更多的傷亡。領導蘇軍防守庫爾斯克的格奧爾基·朱可夫元帥在他的回憶錄中,亦稱贊馮·曼施坦因。但由于由京特·馮·克魯格和瓦爾特·莫德爾在北部地區領導的夾擊幾乎徹底失敗了、長期缺乏步兵的支援和預備隊,以及盟軍入侵西西里的愛斯基摩人行動,希特勒下令取消進攻,并同時抽調曼施坦因的裝甲部隊和戰斗資源撤出庫爾斯克戰役。

  馮·曼施坦因因此提出抗議,指出勝利幾乎在望,因為他覺得他已經取得了局部優勢,只要再作出多一點努力,他可以在蘇軍出動預備隊前攻破防線。城堡行動失敗后,蘇軍對精疲力竭的德軍發動了大規模反攻。

  德軍的勝利,在意義上是要殲滅被包圍的蘇軍,這既需要完成包圍(這是德軍的北部和南部鐵鉗會師)和長期的封鎖包圍圈,以消滅在包圍圈內的蘇軍。即使第1步已經做到了并不等于第2步會自動完成。德軍斯大林格勒后始終沒能迫使蘇軍作出重大后撤,除了像卡爾可夫的臨時性逆轉。德軍在庫爾斯克的進攻暫停后,蘇軍便有足夠的力量立即展開反攻。

  1943年9月,馮·曼施坦因將部隊撤回到第聶伯河西岸,對追擊的蘇聯紅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從1943年10月中旬至1944年1月,馮·曼施坦因穩定了南線的戰局。然而,蘇軍從基輔形成了1個突出部,并在到達關鍵地區日托米爾。這時德軍實施了成功的反擊,其中武裝親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和第2帝國裝甲師,與第1、第7、第19和第25裝甲師及第68步兵師(第4裝甲軍團的一部分),在日托米爾前面迂回蘇軍側翼。

  他們在赫爾曼·巴爾克將軍的指導下,在布魯西洛夫、拉多密歇和Meleni贏得了幾個值得注意的勝利。巴爾克和他的參謀長本來想攻擊突出部的根部及向基輔推進,但艾哈德·勞斯將軍卻贊成采取更審慎的方式。[1]1944年1月下旬,馮·曼施坦因在蘇軍的進攻下被迫進一步向西撤退。

  1944年2月中旬,他違抗希特勒“不惜一切代價守衛土地”的命令,命令南方集團軍中的第11和第42軍(包括6個師共56,000人)在1944年2月16至17日從“科爾遜口袋”中突圍。最后,希特勒在行動開始后接受了這次撤退行動,并下令突圍。

  1944年3月俄軍又再度展開攻勢,并隨即突破第四裝甲軍團與第一裝甲軍團之間的空隙,準備將第一裝甲軍團趕往羅馬尼亞山區并執行包圍殲滅。朱可夫將裝甲兵力集中在東南邊,準備等第一裝甲軍團往南退卻后進行包圍。

  此時曼斯坦識破朱可夫的意圖,于是嚴格禁止第一裝甲軍團退往羅馬尼亞山區,但若想向西突圍又必須面對蘇聯兩個戰車軍團阻擋在前,曼斯坦因此要求第四裝甲軍團向東攻擊與第一裝甲軍團會合,4月兩軍團成功會合,第一裝甲軍團二十萬人得以避免斯大林格勒式的全軍覆沒,雖然朱可夫得知德軍并不是向南而是向西后立刻命令部隊往西追擊,但為時已晚,以為可以甕中捉鱉的朱可夫又被曼斯坦擺了一道。

  盡管馮·曼施坦因從不懷疑希特勒最高統帥的地位,但他卻也認為最高統帥只需要關心政治、外交、整體大戰略,對于戰場上戰術性的問題,只需交付給將領即可,尤其是他對于希特勒的的靜態硬性防御政策,完全無法認同(他在回憶錄中,更直言這完全是胡鬧)。

  因繼續和希特勒爭論有關在東線的總體戰略問題。馮·曼施坦因主張有彈性的機動防御戰略。他準備放棄領土,企圖使蘇軍要么過于分散,或使它們前進過令他們的裝甲矛頭可以在兩翼反擊,以達到包圍他們的目標。

  希特勒忽視曼施坦因的意見,繼續堅持靜態戰。在所有陣地上,德軍必須捍衛到最后1人。由于這些頻繁的分歧,馮·曼施坦因公開主張希特勒放棄對軍隊的指揮和交由戰爭的專業人士管理,首先是建立東線戰場總司令一職(希特勒會反對也并非沒有理由。因為當時東戰場上,唯一有資格的人選也只可能是曼斯坦因自己)。但是,希特勒多次拒絕了這個想法,他擔心這會削弱他在德國擁有的權力。

  這種爭論也驚動一些希特勒最親密的伙伴,如赫爾曼·戈林、約瑟夫·戈培爾和武裝親衛隊首領希姆萊,他們都并不準備放棄任何權力。希姆萊開始公開質詢馮·曼施坦因的忠誠,他旁敲側擊地向希特勒進言,馮·曼施坦因是唯心主義和失敗主義者,不適合指揮部隊。

  馮·曼施坦因頻繁的爭吵加上這些指控導致了希特勒于1944年3月31日決定解除馮·曼施坦因的指揮權。1944年4月2日,希特勒任命瓦爾特·莫德爾,1位堅定的支持者,代替馮·曼施坦因為南方集團軍指揮官。盡管如此,馮·曼施坦因獲得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勛章,這是德國軍隊中第3個最高的榮譽。

  他被免職后,馮·曼施坦因進入了1所在布雷斯勞的眼科診所進行切除白內障的手術。他在德累斯頓附近休養,然后完全退出兵役。雖然他沒有參加在1944年7月企圖刺殺希特勒的行動,但他在1943年左右已從亨寧·馮·特雷斯科等人中知道有關的陰謀。

  盡管馮·曼施坦因也同意這種改變是必要的,但他拒絕加入他們的行列,因為他仍然認為要遵守自己的職責。(他以1句“PreussischeFeldmarsch170171llemeuternnicht““普魯士的陸軍元帥絕不叛變。”來拒絕)他還擔心,1場內戰將隨之而來。雖然他沒有參加策劃行動,他亦沒有背叛他們。

  1945年1月下旬,他從他們的家園集合了他的家人和把他們疏散到德國西部的格尼茨。他在1945年8月23日向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投降和被英國軍隊逮捕。

  在紐倫堡審判期間馮·曼施坦因并未被起訴,而是以證人的身分出席。紐倫堡審判后馮·曼施坦因被英國軟禁。冷戰期間受到來自蘇聯的壓力,英國政府接受蘇聯的指控并將馮·曼施坦因以戰爭罪起訴,并且在1949年于漢堡舉行的英國軍事法庭審判前將他送入監獄。

  由于冷戰期間蘇聯的需求和他的過去的功績,許多英國的軍事專家,例如伯納德·勞·蒙哥馬利以及戰略家李德·哈特爵士,都曾公開表示對馮·曼施坦因的處境感到同情。

  二戰以后,由于東西方國際形勢的逆轉,尤其是西方社會認為前蘇聯成為歐洲文明的共同敵人,而在地理上處于對陣蘇聯前方的德國,其軍事地位和作用又重新需要定位。于是,西德重建國防軍,由于曼施坦因卓越的軍事戰略才華,被聘請擔任西德國防部高級顧問和聯邦國防軍名譽參謀長,并且,曼施坦因也成為北約的軍事顧問。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德語:Erichvon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是一名終身從軍的職業軍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脫穎而出,成為納粹德國國防軍(Wehrmacht)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之一。盡管他從未成為納粹黨的一員,他卻被授予了陸軍元帥eneralfeldmars插ll)的軍銜。

  馮·曼施坦因的構想最終成為制訂征服法國的“鐮刀收割”(Sichelschnitt)計劃的依據。在東線,他先后指揮了位于克里米亞和列寧格勒的軍隊,并隨后擔任南方集團軍群的司令官。在此崗位上,曼施坦因取得了現代戰爭史上最偉大的勝利,面對于人數和裝備都占據優勢的蘇聯,他成功地阻止了紅軍自斯大林格勒勝利之后的進攻勢頭,并成功地發動反擊,奪取了哈爾科夫。

  盡管他從不質疑希特勒對于德國軍隊的絕對指揮權,但是卻以敢于在許多問題上當眾反駁希特勒而聞名。在通常情況下這將導致丟官罷職,但曼施坦因卻可以在希特勒面前用事實證明自己。最終,因為和希特勒在戰略上的分歧導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職。

  戰后,他被英國軍事法庭于1949年以戰爭罪判處18年監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為醫療原因被釋放了。隨后他成為了西德政府的高級顧問,協助建立新的德國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并成為其名譽參謀長。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不僅僅其父是普魯士將軍,他的兩個爺爺也是普魯士將軍(其中一個在1870/71年的普法戰爭中率領一個軍),他的舅舅也是將軍;他和大名鼎鼎的陸軍元帥、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也是近親。他命中注定要以軍人為職業。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