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炮兵是指望不上,這一點連佩特留拉閣下都無法指揮說得動那個德國少將,人家可是前敵指揮部的副參謀長,那個馮.弗朗索瓦軍長心臟病有復發的跡象,現在是不是真的還坐鎮在南郊火車站地下室都是個未知數,反正指揮整個哈爾科夫地區防御作戰的就是馮.諾伊豪斯少將,咱們的總理兼國防部長在人家少將跟前也就是個跑腿打雜的……”
志愿者第2師師長卡利廷采夫一番話澆滅了三個意氣風發的部下的對炮火支援的奢望,志愿者師第4旅旅長和2個團長面相覷,最后還是旅長塞爾吉奧.賽捷耶維奇.普舍尼赫尼忍不住叫道,“”,全文字 “沒有炮火支援怎么反擊?對方已經占領了橋西側的2個橋頭堡,這會兒第三層已經被大火燒塌陷了,可第2層和第1層還完好,對方的勃朗寧重機槍工事都掏的七七八八了,何況橋對岸的3輛中國人輪式裝甲車已經成為3個強有力的火力點,那360度炮塔上裝著的M2勃朗寧大口徑重機槍的威力可比我們MG08要強的太多了……不拔掉對方的火力點,拿什么反擊?”
普舍尼赫尼這廝胖歸胖,腦子可不算笨,知道無論進攻還是防守,機槍重火力點都是雙方必爭之地,壓制不住對方的火力,拿人命往上填顯然不是個事情,即使咱們這邊兵力是對方的好幾倍,可對方就守個橋頭,2個中隊的兵力綽綽有余了……除非能拔掉對方的火力點……可沒炮怎么辦?“”看 1918年的歐洲戰場上,還沒有人會使用迫擊炮打出精準的直喵射擊來,本來這迫擊炮就是從戰壕曲射的海軍臼炮發展過來的,縱觀迫擊炮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當時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藥,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藥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
說起來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當時沙皇俄國與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旅順口而展開激戰。俄軍占據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筑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于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
尼古拉耶維奇這門炮使用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全彈質量11.5kg,射程為50~400m,射角為45°~65°。這種在戰場上應急誕生的火炮,當時被叫作“雷擊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擊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于塹壕陣地戰的展開,各國開始重視迫擊炮的作用,在“雷擊炮”的基礎上,研制出多種專用迫擊炮。在王庚前世,1927年,法國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mm迫擊炮采用了緩沖器,克服了炮身與炮架剛性連接的缺點,結構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備現代迫擊炮的特點。
而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迫擊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裝備,如當時美國101空降師506團E連的編制共140人,分為3個排和1個連指揮部。每排有3個12人的步兵班和1個6人的迫擊炮班,每個步兵班配備1挺機槍,每個迫擊炮班配備1門60mm迫擊炮。此時,迫擊炮的結構已相當成熟,完全具備了現代迫擊炮的種種優點,如射速高、威力大、質量輕、結構簡單、操作簡便等,特別是無需準備即可投入戰斗這一特點使其在二戰中大放異彩。據統計,二戰期間地面部隊50以上的傷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
事實上在這個時空的1918年,德國陸軍是交戰各國中率先大規模裝備步兵迫擊炮的軍隊,當然,王庚一造的協約國東線聯軍的迫擊炮裝備數量同樣驚人,德軍的每個排的第一個班裝備1門7.6cm的輕步兵迫擊炮,而協約國東線聯軍中的中國參戰軍的每個步兵排擁有2門M60排屬迫擊炮。
論威力是德國人的7.6cm輕步兵迫擊炮強,畢竟對方的口徑大而且彈丸重達4.5公斤,而聯軍裝備的M81營屬迫擊炮的彈丸重量也只有3.6公斤而已,M60排屬迫擊炮的炮彈更是只有1.5公斤重,好在聯軍的M81和M60迫擊炮的先進性在于輕便和射程,中國宣化兵工廠仿制的M60和M81這兩款迫擊炮比法國人的原型炮多出了緩沖器的設計,這也是王庚這位穿越者的優勢之一,在前世,法國人要等到1927年才第一次在81mm迫擊炮上應用了緩沖器的設計。
迫擊炮作為典型的曲射武器,要像山炮和反坦克炮、步兵炮那樣直喵打直線射擊在當時并無人知曉可以這么用,事實上在王庚前世,也是八路軍的炮手們才創造性的發明了專門用來攻擊工事和碉堡的直喵迫擊炮。
直喵射擊需要低伸的角度和長彈道,對射擊幾百米到一公里左右的德軍迫擊炮來說此刻完全是天方夜譚,根本沒人想到過是否可以這樣用,這就好比同樣在王庚前世,土八路的炮手們即使裝備的是射程7、8公里的75mm野炮居然也只懂得拉到距離敵人工事前幾百米處進行直喵攻擊,曲射超視距的攻擊居然不會,還得被俘虜的解放戰士中的炮手后來手把手來教。
“德國人2門炮的齊射就端掉了橋頭聯軍的2門高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