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百一十一章 差強人意的日軍戰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日本艦隊在海參崴外海炮戰中終于占得上風,緊接著傍晚前開始的登陸卻又遭遇麻煩,先頭部隊一個大隊沖的太猛,直接被俄軍的機槍火力趕進了雷區,那里本是要塞炮臺下的一片低洼地帶,在日軍艦炮狂轟濫炸之后歸于沉寂的炮臺,在日軍登陸上岸后又響起了俄軍馬克沁的怒吼!

  離著海灘也就三百米不到的距離,日軍戰列艦上的巨炮根本沒法火力支援,稍稍偏點就炸自家隊伍腦門上了,倒是日本海軍艦隊的幾艘驅逐艦上的速射炮起到了一定的火力支援的任務,可等把俄軍要塞炮臺上的馬克沁火力點一一拔除,打先鋒的那個大隊就沒剩多少人,那個低洼地是躲俄軍機槍火力的好地方。

  可也是要命的修羅場,因為是個洼地,日軍艦船上的直射炮火都打不到,所以這地方被俄軍埋上了地雷,日軍一個大隊的兵力等發現不對時已經被炸的人仰馬翻傷亡慘重!

  好在俄軍并沒有死守,在失去了要塞炮和馬克沁機槍火力之后,俄軍迅速撤出了一線陣地,而日軍則繼續往已經空無一人的炮臺和要塞陣地狂轟濫炸了足足大半個小時,然后派出第二個大隊增援,才沖上了俄軍的陣地。

  要說俄軍和日軍的血海深仇那可就是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結下的,1905年的俄軍論單兵素質比日后牛逼哄哄的日軍要強的多,尤其是白刃戰拼刺刀,小鬼子吃了大虧,這也是日后日軍強調單兵拼刺能力的誘因。

  當晚日軍拿下要塞和炮臺,卻已經精疲力盡無法連夜推進,前面說過這海參崴的炮臺和工事都是面朝大海的,因此對北面而言,這炮臺連個槍眼都沒有,搞的日軍不得不在炮臺上臨時建立居高臨下的火力點,而剩下的四五千俄軍則退守城內,以海參崴火車站為核心工事,準備跟日本鬼子打一場巷戰。

  俄軍的英勇奮戰不但讓日本海軍和久留米師團灰頭土臉,而且為城內居民爭取到了撤離的時間,在這俄國人心目中顯然日本黃皮猴子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鬼,反而是對中國軍隊相當陌生,俄國人看不起中國人可不怕中國人,包括還沒領教過的中國參戰模范軍。

  俄國人看不起日本人,這日俄戰爭時期的日軍除了狂熱的武士道精神之外,其他從戰場指揮到戰略決策都一塌糊涂,單兵素質也是極其糟糕,幾十萬大軍圍著旅順要塞楞是打了一年沒打下來,乃木的兩個兒子都戰死在戰場,在俄軍占優勢的馬克沁和手榴彈面前,日軍的主戰略是肉彈攻擊。

  所以日本海參崴派遣軍雖然已經登陸并且拿下了瀕海要塞和炮臺,俄軍卻沒有一絲投降的想法,這里就不得不說俄軍比日后淞滬戰場的國軍要聰明,放棄第一線要塞和炮臺的目的是把日軍拉上岸,這樣可以降低對方海上艦隊的艦炮威脅,而這會兒小日本的空軍差不多可以算沒有,空中轟炸能力幾乎空白。

  這就要說到海參崴作為要塞的光榮歷史,19041905年間,初步建設完成的海參崴要塞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日軍未能占領海參崴。到了19101916年,工程兵將軍A·P·費南德提出新的要塞設計方案,海參崴要塞工程兵司令A·P·紹辛少將對此極為贊成。

  隨后幾年中,在從烏蘇里斯克(雙城子)到阿穆爾斯基灣的綏芬河流域南岸修建了17號堡壘和A、E、Zh和Z要塞,在俄羅斯島的南岸和東岸修建了912號堡壘以及海岸炮臺、反登陸有頂通道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新的要塞吸取了當時所有軍事工程科技的成果,包括很多設置良好的掩體和地下通道。

  如果海參崴像當初的旅順一樣有三萬守軍,那么別說一個久留米師團,就是三個久留米師團都未必能順利拿下海參崴,1918年的海參崴駐軍只剩下一個東西伯利亞第七步兵旅6000人,要守衛偌大的要塞和工事可就勉為其難。

  守衛要塞的主力是炮兵,這海參崴在1905年日俄戰爭時光海岸炮兵就有12個營,可到了1918年2月,因為俄國國內局勢的撲朔迷離,只剩下4個炮兵營,等第一天登陸搶灘的戰斗打完,4個炮兵營幾乎損失了所有的火炮,人員傷亡也過半,不得不在要塞司令兼第七步兵旅旅長彼邵夫的命令下撤到了二線陣地。

  要說這時候的日本陸軍還是很能吃苦的,占領沿海要塞和炮臺后,第十二師團抓緊時間很快就逐次展開上了岸,師團長柴五郎把自己的海參崴派遣軍司令部設在了沿海要塞核心炮臺里,鋼筋水泥的建筑雖然在日本海軍主力艦280MM口徑的大炮轟擊下遭受了損傷,但論堅固程度總比野營帳篷強的多!

  登陸損失半個大隊,上岸后又折損了大半個大隊,日本第十二師團打頭陣的第十二旅團步兵第14聯隊折損了三分之一的兵力,被師團長柴五郎換到了二線休整補充,換上了十二旅團的步兵第47聯隊打頭陣。

  這一夜柴五郎和他的久留米師團被登陸和上岸耗費了太多的精力和體力,以至于登陸無力繼續乘勝追擊繼續攻擊海參崴城內的俄軍。

  1918年2月28日這一天中日兩國向西伯利亞和遠東五路出擊,中國參戰軍在陸地上的三路大軍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進展,而日本海參崴派遣軍和日本海軍在海參崴搶灘登陸的表現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至于日本的外興安嶺派遣軍,由于海參崴以北的海域都還沒有解凍,日本的外興安嶺派遣軍倒是直接從庫頁島北上,跨過冰面,順利的攻克了廟街,千里冰封下的廟街距離黑龍江注入黑龍江河口的地方約有80公里,距離哈巴羅夫斯克約有977公里,距離前世遠東的重工業城市共青城有582公里。

  這廟街在夏季不結冰的時候,中型海輪可達,是遠東河運與近海運輸的轉運港,但因為不通鐵路,加上這會兒才2月底還沒有解凍,外興安嶺派遣軍雖然名義上有日軍第七師團和第五師團這兩個常備師團組成,實際只派出了原本駐扎在關東州第七師團一個旅團的先頭部隊。

  1918年時,由日本陸大舊8期畢業的藤井幸槌擔任師團長的第七師團編制如下:

第7師團第13步兵旅團:第25步兵聯隊、第26步兵聯隊第14步兵旅團:第27步兵聯隊、第28步兵聯隊第7騎兵聯隊第7野戰炮兵聯隊第7工兵聯隊第7運輸聯隊  日本陸軍第七師團于1888年5月12日在北海道札幌成立,是日本帝國陸軍由6個區域指揮部重組成1個分區指揮部后,所建立的第1個師團。

  當時重組是由普魯士軍事顧問雅各布·梅克爾所提出的。

  該師團負責北海道的防務,并分成4個分區(札幌、函館,旭川和釧路),由于日本政府鼓勵以退役軍人防守北海道,第7師團的兵力超額,并包括有許多原本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士兵。

  母體為屯田兵的北國兵團第7師團的母體是1885年根據《屯田兵條例》成立的在北海道的屯田兵。屯田兵身兼北海道的開發和北方防御這兩項重任。平時開墾、從事農耕;若有戰事就投入戰斗的半農半兵的半吊子部隊。和前6個師團不同,被改編成師團是很晚的事。

  甲午戰爭后的1896年,正式被改編成為第7師團。聯隊從札幌、旭川、函館和釧路4個聯隊區征兵和補充,但是當時北海道的人口很稀少,有時在聯隊區一個聯隊征不齊的話,只能由東北地區(青森、巖手、山形等)來補充不足的人手。

  用王庚的話來說,第七師團就是小鬼子的農兵部隊,擱在日本戰國那就是以扎槍為主要裝備的足輕了,平時務農,戰時打仗,人多可不屬于武士,戰斗力極差。

  事實上,在王庚前世,這第七師團長駐滿洲,在和老毛子的諾門坎之役中幾乎被全殲!

  這會兒倒好,第七師團前世命運的魔星,諾門坎的大BOSS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同志,此時還不過是個下士,十月革命爆發以后,俄軍下士朱可夫參加了紅軍,加入莫斯科騎兵第1師第4團,成為一名紅軍騎兵排長。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