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百零二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在用饑餓和嚴刑拷打逼問的這幾天,負責審訊的日軍山崎中隊長沒有得到什么有用的情報,為了活命,一些群眾被迫供出一些價值不高的信息,大多卻是虛假情報,日軍也只得到了幾支民兵們用剩下來的破槍,甚至連彈藥都沒有一發,日本人的言而無信已經深深刻到了群眾們的心底里,哪怕是日本人說的再動聽,也不能換來群眾們半點信任。

  在任丘縣城外,沒有被日軍騙進城內的那些群眾,為了解救自己的親人,用了各種方法,甚至托了關系,用糧食,棉花,甚至日本人發行的鈔票贖回了親人,但能有點家底贖回親人的畢竟是極少數,底層的日本兵和偽軍也不敢收更多,只是撈點額外的油水。

  斷水斷糧的饑餓讓困在任丘縣城內的群眾死亡人數一天比一天多,而十二區隊像瘋了一樣,不惜一切代價狂攻附近的據點,槍炮無眼,部隊的傷亡情況也一下子大了起來,幾天的功夫,近戰斗和非戰斗減員就達到了五六十人。

  任丘縣城內小野二雄幾乎不斷接到據點失守的消息,額頭的青筋從早到晚蹦個沒停,嘴上也起了燎泡,因為要關押近兩萬多村民,小野二雄幾乎將手下據點里的士兵抽調一空,十二區隊的進攻,受到攻擊據點的請求增援,不斷的發到了小野二雄的桌面上。

  要治安區還是要情報,要保存實力還是民心,這對處于消耗狀態下的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問題。看誰先承受不住打擊,作出最終的妥協。

  然而天平卻一點點的向十二區隊傾斜,小野二雄暗恨下面那些據點內留守的士兵真是不堪一擊,這么輕易就讓十二區隊拿下,而城內的審訊人員面對那么多老百姓。卻沒能撬出一點有用的信息。

  見用斷糧和拷打無效,日軍舊計不成,再施一計,找了一處院子,建了個感化院,學著十二區隊針對俘虜地學習班,從那些群眾中挑出看似老實本分的群眾,送進感化院里。整天教著什么“皇軍是來解放中國的”,“皇軍的友善的!”“八路的是壞的,迫害老百姓的干活。”“跟著八路和共產黨混是不行地,大東亞共榮才能讓中國老百姓吃飽穿暖。”

  用刺刀威逼下,那些群眾哪里肯賣帳,潛入城的十二區隊武工隊員暗中指點被拉入感化院的群眾,表面上附和著日本人所謂的洗腦行為,有氣無力的跟著哼兩聲。然而一出感化院就全部還給了日本人,明顯是非暴力不合作,論起洗腦,十二區隊可比任丘縣的日本人要專業得多。

  看到感化院似是有點成效,從感化院里出來的村民還會跟著喊兩句“大東亞共榮”。小野二雄似乎還高興了一陣,甚至連失去了幾個據點的損失都不在乎了,他認為這幫支那地賤民純粹是吃軟不吃硬,得意之下發了點慈悲。下令給那些村民發了一點糧食和清水,以為用皇軍的恩典讓村民們對皇軍報以感激之心。

  令小野二雄大隊長不知道的是,好幾個潛伏在群眾里的武工隊員被日本人評為了先進積極分子。

  十二區隊的作戰并不是孤立地,十一分區所屬各區隊和主力部分四處出擊,針對兵力空虛的任丘縣和高陽縣一帶的治安區發動穿插進攻,為十二區隊的行為提供掩護,小野二雄附近其他日軍轄區治安區被十一分區地部隊打的千瘡百孔,吸引了日軍主力部隊的注意力。游擊戰,伏擊戰和牽牛戰術層出不窮,讓十二區隊根據地以外的敵人對十二區隊的行動無暇分心。

  為了一個十二區隊的作戰計劃,十一分區與日軍主力連番交手,這也逼得日軍高層向小野二雄施加壓力,臨近冬季,南方戰線的物資運輸壓力倍增,根據地與治安區的戰況糜爛是誰都不想看到地。小野二雄集中兵力在任丘縣內審訊群眾的行動。已經被同僚們認為是龜縮在任丘縣城挨打的膽小鬼行為。

  面對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套出十二區隊的老底還是丟失全部的治安區。已經明白自己弄巧成拙捅了個大馬蜂窩的小野二雄咬了咬牙,從縣城內調拔出一支精銳士兵在自己的治安區內搜索,負責牽制十二區隊地進攻,支援那些岌岌可危地據點。

  五百名武裝到牙齒的日偽軍士兵氣勢洶洶地殺出任丘縣城,還沒走出二十里地,就被兩枚地雷給掀翻了車子,十幾名日偽軍士兵當場陣亡,十二區隊地一連帶著像是被燒著尾巴的日偽軍在根據地里竄了開來,施行的是狼群戰術,打一槍就跑,不求殲敵,只求將敵人打得雞飛狗跳,氣急敗壞地在后面死追著不放,任著一雙鐵打般的腿,發揮革命老傳統,一個字“跑!”

  就算是一頭老虎也能把它拖也一頭牛,再把一頭牛拖成一頭狼,狼再狠也會變成羊,到最后連只雞都不是,毛主席的游擊戰幾乎讓日本人屢教不改的一再犯同樣錯誤,面對十余倍的敵人,一連沒有半點畏懼,按計劃做好了拖刀計,一路上地雷,冷槍幾乎沒個停,到了晚上也不見得安生,晚上掛上一掛小鞭炮也夠讓追來的日偽軍連覺都睡不安生,一連累了改由二連上,三班倒,不間歇地跟這股敵人耗,有如驚弓之鳥般,大罵著八嘎,八路死活不肯他們做武士的決戰,決戰!?十二區隊只有人多欺負人少,從沒什么武士概念,日本人都把中國人當傻瓜了。

  任丘縣城內少了五百名士兵,防衛力量弱了一大截,武工隊員和李衛的四連逮著機會頻頻出擊,專門摸殺落單的敵人,各種陰損毒計接著來,日本人和漢奸特務們連吃飯睡覺都不安生,飯前都要先讓狗給試菜。連帶著城里的野狗都被毒死了十幾條,也有好幾個日軍小隊長被切斷喉嚨死在床上。

  日本人也不是沒想過用槍頂著老百姓的腦袋,逼潛伏進城的十二區隊戰斗人員現身,可是十二區隊的五連神槍手可不是吃素地,五百米外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五連長范國文和幾個精銳的神槍手,隱藏地不見任何異狀,手里端著的槍一扣動扳機。做過專門處理過的槍口邊槍焰都給消掉了,拿著槍威脅群眾的日本兵當場就被不知從哪里來的子彈給掀掉腦門子。城里的房屋結構引起地槍聲回響,連范國文他們的射擊位置都給掩蓋了。

  兵力被約束在城內,小野二雄越來越難以承受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已經有不少群眾被潛伏入城內的八路軍給解救了出去,城內的群眾越來越少,而手下的士兵士氣也越見低落,有用的情報卻沒有套到多少。

  原本氣焰囂張的山崎中隊長有如一只被斗敗了地公雞似的。垂頭喪氣的匯報著自己審問不利的工作,什么招都使了,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收獲,山崎這回連真正剖腹自殺地心思都有了。不過小野二雄第二次踢飛了他手中請求剖腹的肋差短刀,再賞了一個耳光和一頓臭罵。

  “八嘎!只能祈禱天照大神感化那些平民心里向著皇軍。”小野二雄自欺欺人的自言自語。因為折磨,困在縣城內的村民死亡人數一天比一天多,就怕到時逼得那兩萬多村民們徹底陷入絕望,不惜一切代價與日軍拼個不死不休。他自己地小命也肯定架不住兩萬多人的生吞活剝。

  十月二十五日,由華北司令部傳來的戰報通傳,讓小野二雄不得不做出放棄繼續關押任丘縣和高陽縣一帶兩萬多平民,審問出八路軍情報的行動。

  三天前,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就在短短的一天之內,日軍損失一個少將旅團長,六個大佐聯隊長以及其余中隊長以外的近一百二十多名軍官集體陣亡。這樣巨大的日軍軍官陣亡數量幾乎給侵華日軍上下極大的震動,連華北日軍司令部岡村寧次總司令都失去了平常地鎮定,大發雷霆。

  說起來也是日本人點子實在是太背,華北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自發明的“鐵滾式三層陣地新戰法”剛在華北戰區試行,自以為有一點成效,一向令日軍大本營頭痛的華北戰區陷入僵局的問題有被打破的趨向,自然引起日軍大本營的關注,立刻組織關東軍及其他戰區的軍官前來參觀學習。

  太岳戰區。八路軍十六團運動到臨汾附近伏擊作戰。在韓略村附近,意外地伏擊到一支由十三輛汽車組成車隊。倒霉數字“十三”落到日本人頭上就顯的不太妙,這十三輛車正好是日軍軍官組成地參觀學習隊,到前線觀摩與八路軍交戰地日軍新戰法。

  鬼神使差的十六團并沒有嫌這支車隊不夠塞牙縫,作出有殺錯沒放過地決定,悶響聲中,幾枚擲彈筒炮彈放翻了車隊前后的車輛,隨后兩面一包抄,給包了餃子,雖然戰斗中日軍士兵頑抗的態度似乎有點過份,拼命地掩護著一伙人想突圍,但這并不影響八路軍戰士們的殲敵決心,干脆利落打狠狠打了個殲滅戰。

  打掃戰場時十六團的戰士們還覺得這伙日本人軍服上的軍銜有點奇怪,有幾個標志也不認得,覺得好奇,都收了起來作戰利品,直到向上級邀功時才知道自己干了多大的一票,經過核實后,好家伙!一次戰斗居然干掉了一個少將旅團長,六個大佐聯隊長以及其余中隊長以外的近一百二十多名軍官,還有兩個汪偽政府的倒霉高級官員。

華北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自發明的“鐵滾式三層陣地新戰法”還沒等揚名,東  京大本營組織的日軍軍官觀戰團沒學習到所謂的新掃蕩經驗,就被殺了個干凈。岡村寧次火冒三丈,自打日軍進入中國以來,還沒這么讓中國人給占了便宜過的。

  沒等岡村寧次下令發動報復,得了便宜又賣乖的十六團剛剛領悟到自己捅了多大的一個簍子,趕緊撒丫子借著以保衛延安為名義跑回陜甘寧根據地,讓后面幾個趕來報復的日軍聯隊集體撲了個空。

  百多個軍官陣亡,日軍受到極大打擊,各大戰區根據地的作戰部隊卻是一邊幸災樂禍,一邊眼紅到妒嫉十六團的戰果,得打多少仗才夠積累到一百多個日軍軍官,更何況還有聯隊長和旅團長,不少人連聯隊長和旅團長長啥樣都不知道呢。

  小野二雄顯然是低估了中國人的團結,有時候斗爭并不是通過面對面的戰爭為主要形勢的,十二區隊造勢借力的策略,迫使小野二雄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行動,這次小野二雄想不放棄都不行,華北戰區日軍司令部下達死命令,各主要治安區部隊,集結兵力進行掃蕩,一定要找出殺害大日本皇軍一百多名軍官的那支八路軍隊伍,死活不論,死的鞭尸,活的千刀萬剮。

  沒人告訴岡村寧次,兇手八路軍十六團早就偷著樂跑沒了影,岡村寧次還以為這支部隊仍在四處游擊作戰,發了誓要為那些日軍軍官報仇。

  再固守著任丘縣城是違抗上級命令,而全體出動又無法看住那兩萬多村民,小野二雄無奈的一邊下令分批放出關押在縣城內的群眾,一邊收羅著那支放出去四處救火卻又被打得只剩下三百多殘敗兵將,響應岡樁寧次司令的號召,和其他治安區的日軍集結,搜尋八路軍十六團的蹤影。

  任丘縣城門大開,在日偽軍的驅趕下,踉蹌著走出城門的群眾,望著城外的荒野,恍然有劫后余生的感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