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第二招是母子唱大戲 國宴之后便是家宴。比起先前那樣群臣拜舞的場面來說,只有宗室皇族參加的家宴便多了幾分溫馨的氣息,即使那溫馨的氣息有種種不明成分。
作為今天的壽星翁,李治收到了來自幾位比自己還小的叔父的“真誠”祝福,自然是極其高興,少不得說了些大家都長命百歲,等到他日他六十歲的時候再聚一聚的話。
不說這個還好,一說這個,輩分位于如今的第一序列,年紀卻比李治還小六歲的滕王李元嬰便忍不住了。而看到此人,李賢冷不丁想起了沒了王勃作序的滕王閣,于是借著筷子落到地上躲下去笑了一陣,繼而方才一本正經地坐著筆直。雖然有滕王閣這一名傳千古的建筑,但李元嬰的名聲實在是不咋的。而這一回他會說的話……實在是用腳趾頭猜也知道。
“太上皇約我等六十歲大壽再聚,只可惜臣到時候是否有骨殖在世還不知道。”他也不顧這大喜之日說這種話會帶來怎樣惡劣的影響,只顧著自己出氣,“隆州之地不但民眾悍勇不敬上,就是官員亦是不敬臣這個親王。若是在外當這種受氣官,臣還不如在洛陽當一個寓公來得自在!”
一番話說得人人色變,今日的壽星翁李治更是滿臉不自在。滕王李元嬰在如今的皇族宗室中,可以算得上一個極品。昔日太宗皇帝駕崩的時候,天下無不舉哀,唯有他照樣和姬妾尋歡作樂,呼朋喚友出城打獵,半點舉哀的氣氛都沒有。
這還不算,這位王爺看上了一個屬官的妻子,借著自己王妃的由頭把人召進來意圖不軌。誰知道那婦人是個烈性的,大罵不止不算,還死命地用腳往李元嬰臉上踹。那鞋子大約比較結實,竟是在某人臉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讓李元嬰足足養了三個月。如是種種數之不盡地劣跡,乃至于某次李治賜彩五百段給諸王的時候,愣是額外加了一句不給滕王和蔣王,而是給他們送去了兩車麻。說是給兩人串銅錢用。
所以,從本心來說,李治對于自己這個小叔叔是要多厭憎有多厭憎。要多膩味有多膩味,此時見他在自己好好的壽宴上發難,更是恨不得將這個煞風景的家伙直接趕出去。看到這一幕,
“父皇。滕王的話雖說激烈了些。不過大約是酒醉激憤所至,應該沒有其他的意思。”盡管對這位極品叔祖談不上什么好感惡感,但人家既然率先出來做了出頭鳥,李賢怎么也得稍微轉圜兩句,“不過,滕王如今尚在盛年,某些不吉利的話還是不要說了。”
然而,有地人天生就是喜歡對著干,明明有了臺階。滕王李元嬰卻愣是不肯下,反而蹭地站了起來:“臣和太宗皇帝一樣,都是高祖之子,不愿在外再受顛沛之苦。太上皇昔日曾經責臣荒疏淫亂,這些臣都認了。總之。臣也不要先前什么開府儀同三司的封賞。也不想再當什么隆州刺史,只求免官安居洛陽。余心足矣!”
有了一個慷慨激昂打頭陣的,諸王中間頓時一片嘩然,緊跟著便三三兩兩有人站了起來,不是抱怨外任掣肘重重,就是借口身體不好,這林林總總算下來竟占了三分之一。面對這樣突如其來地場面,李治先是愕然,旋即臉色鐵青,到最后滿臉怒色幾乎無法自抑。
這是什么意思,他這個昔日皇帝,如今的太上皇難道還做得不到位?這些皇族宗室中有幾個真正的人才?全都是酒囊飯袋的人物,居然還嫌棄下頭官員不夠恭敬,居然還嫌棄那些任地太偏遠?放屁,要是真地給這些人大地方,有幾個人能治理好!
哪怕是別人口中地賢王,還不是出過越王李元貞這樣大逆不道的人物!
眼看丈夫火氣越來越大,就要憋不住的當口,武后忽然重重地把杯盞往桌子上一放,面上怒色盡顯:“諸位都是宗室皇族,怎得全都沒有了上下之禮?今日乃是陛下五十壽辰的大好日子,在此時相逼,不嫌太過分了么?”
她執掌朝政多年,本身就具備不怒自威的架勢,如今這一發怒,幾個膽小的頓時便有些躊躇了,漸漸地坐下來了一批人。至于李元嬰等幾個則是吃了秤砣鐵了心,雖說低下了頭,卻半點沒有收回前言的表示。自然,這種態度看在李治眼中要多可恨有多可恨,虧得李弘上前低語了幾句,遞上了一杯冰鎮葡萄酒,他這才稍稍消解了一點怒氣。
武后瞅了李賢一眼,眼神中流露出幾分嗔怒,繼而便露出了些許笑容:“諸王在外多年,自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常年累月在外頭也不是辦法。既然滕叔想要晚年休息休息,其他各位也有身體不好的,何妨就在洛州雍州之內找一處好地方頤養天年?太上皇和皇帝都以孝治天下,又怎會不體恤各位辛勞?”
對于妻子忽然說這些,李治并沒有心理準備,當下不由大訝,但細細一想,他覺得如今自己既然已經完全當了撒手掌柜,便把頭轉向了旁邊的李弘征求意見。后者早就得到過李賢地知會,此時既然有武后打頭,自沒有反對的道理,遂輕輕點了點頭。
李治仍然不太放心,又去看了看自己的另一個兒子,結果發現李賢的表情悠閑自在,甚至還朝他眨了眨眼睛。這時候,他縱使是笨蛋也知道這樣的情形對自己有利無害,遂干脆擺出一副任事不管地太上皇架勢,由得武后去自由發揮。
氣勢洶洶地發難竟然照單全收地被人家答應了,無論是滕王李元嬰還是其他一些宗室皇族都很意外。為了保持中樞的安定,防止從京城開始發生騷亂,大唐地皇族在成年甚至還不到成年就會被分派官職到各地任官。有的每年能夠回來一次,但要是不招人待見或是聲名狼藉的,只怕還會得到勒令不奉詔不得回京這樣不近人情的命令。
就拿今天在座的諸王宗室來說,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多年不曾踏入長安洛陽了。
于是,當武后重復了一遍剛剛的話之后,一個接一個地王爺們撲通撲通跪在地上痛哭流涕,那勁頭與其說是傷心,不如說是歡喜得有些瘋了。能夠留在雍州和洛州,也就是長安洛陽這樣的大好地方,不必在外頭受那風吹雨打,這難道是在做夢么?
而那些剛剛沒有站起來附和滕王李元嬰的則悔得腸子也青了。早知如此,他們剛剛就應該豁出去也站出來的,現在人家可以在長安洛陽享福,他們卻仍得凄凄慘慘戚戚地去當什么勞什子的刺史別駕,憑什么他們這么倒霉?
不等他們站起來抒發心中的郁悶,李賢便緊跟著武后,笑瞇瞇地站起身捧起了酒盞:“諸位為了大唐辛勞了一輩子,若是有想長留長安洛陽的,只需提出來,賢必定盡力為諸位安排。我大唐以孝悌治天下,無論父皇還是五哥,都絕不會自己居于深宮,而放任諸位在外受苦!”
這番話無疑打消了無數人最后一丁點猶豫,一下子,剛剛還僵硬得有些可怕的氣氛猛地活絡了起來,全場再次響起了山呼海嘯一般的頌圣聲。和最開始的什么萬歲萬萬歲相比,這一次的聲音無疑帶著更大的真誠更大的善意更大的喜悅。至于淹沒在這聲音中的幾張若有所思的臉,則是顯得那么微不足道。
再有名的賢王,難道能在這個時候對抗大眾主流思想?
一波三折的家宴最終是皆大歡喜,臨近尾聲之際,李治免不了執杯勉勵了一下自己的叔伯兄弟子侄們,無非是說什么大唐當初是靠李氏子弟打下來的,這守江山也同樣離不開大家云云。總而言之是說的人意態誠懇,聽的人誠惶誠恐,最后賓主盡歡曲終人散。
李賢這個儲君親自送人。尋常的皇族宗室當然沒有讓他親送的資格,他要應付的不外乎就是韓王霍王虢王舒王等等七個高祖皇帝的兒子。至于紀王李慎和曹王李明這兩個都已經是最最識時務的,告辭時和他說了聲謝謝就走了。
由于今天達到了最大的目標,因此霍王以下那五位高祖之子全都是滿臉欣喜,尤其是滕王李元嬰如今方才想起了李賢“仗義”為他圓場,少不得千恩萬謝。李賢根本不用費什么唇舌,這五人便紛紛表示要長留洛陽為他這個皇太弟分擔分擔,繼而才拱拱手各自興高采烈地去了。
而韓王李元嘉發現這回沒有算總賬的意思,自己此前甚至還升了太尉,那份高興勁就別提了。他如今年老體衰,腦子也遲鈍了不少,只想著和李賢好好拉近關系。因此,他也不管當著霍王李元軌的面,一個勁地訴說著自己如何忠心耿耿,如何勤勞王事,嘮叨了好一陣子方才心滿意足踏上了歸程。
等到只剩下霍王李元軌的時候,這位曾經力抗突厥,在地方刺史任上亦是政績斐然的高祖之子卻沒有嗦什么,而是意味深長地說:“較之太宗皇帝昔日,六郎并不遜色幾分,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