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四千四百一十三章 月壤生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月球標準時清晨七點,知海基地的“地球味道”小飯館已經飄出了淡淡的香氣。蘇曉宇系著印有熊貓圖案的圍裙,正小心翼翼地往鹵鍋里撒藤椒碎。保溫箱里的兔頭已經賣完了,現在他在試做家鄉的冷吃牛肉,用的是基地生態艙培育的合成蛋白肉,搭配從地球帶來的香料,竟也做出了七八分地道滋味。

  “小蘇,你這牛肉香味都飄到能源站了!”李銳走進飯館時,額角還帶著薄汗,剛結束凌晨的能源巡檢,“給我來一份,再加個小麥饅頭。”

  蘇曉宇麻利地盛好牛肉,遞過溫熱的饅頭:“李隊,剛收到消息,‘祝融二號’傳回火星表面的土壤樣本分析數據了,陳博士他們在實驗室都忙瘋了。”

  李銳咬了一口饅頭,麥香混合著牛肉的麻辣,讓疲憊消減了大半。他掏出終端,屏幕上彈出陳玥發來的緊急通訊請求,接通的瞬間,陳玥興奮的聲音撲面而來:“李銳!‘祝融二號’發現火星土壤里有類似硅基耐受菌的微生物痕跡,而且含有微量的氦3轉化酶活性物質!這說明我們月球的微生物可能和火星存在演化關聯!”

  終端屏幕上跳出火星土壤的顯微影像,淡紅色的顆粒中,隱約可見微小的紫色熒光點,和月球的“氦3轉化菌”極為相似。李銳剛要回話,基地突然傳來一陣輕微的震動,桌上的水杯晃了晃,水面泛起漣漪。

  “怎么回事?”蘇曉宇下意識扶住鹵鍋,臉色微變。

  終端里立刻響起指揮中心的警報聲:“緊急通知!檢測到月震活動,震級3.2級,震源位于知海環形山南部15公里處,氦3開采區已出現設備異常報警!”

  李銳瞬間站起身,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工裝:“小蘇,關好飯館,立刻到指揮中心集合!”他快步沖出飯館,走廊里的應急指示燈已經亮起,淡紅色的光芒照亮了匆忙奔跑的人影。

  指揮中心里,林峰正盯著全息投影上的震源分布圖,眉頭緊鎖。開采區的三維模型上,三號轉化艙附近出現了一道紅色的裂縫,代表氦3的藍色數據流明顯減弱。“月震導致開采區地面沉降,三號轉化艙傾斜,輸送管道出現滲漏,氦3濃度檢測顯示有微量泄漏!”技術人員快速匯報,聲音帶著緊張。

  “陳玥,立刻組織生物團隊,對泄漏區域進行微生物活性監測,防止‘氦3轉化菌’外泄!”林峰果斷下令,“李銳,帶領維修隊攜帶應急設備趕赴開采區,先關閉三號艙的氦3輸出閥,評估管道破損情況!”

  “收到!”李銳和陳玥同時回應,轉身沖向裝備庫。

  開采區的景象比模型上更觸目驚心。原本平整的月面出現了多條不規則裂縫,最長的一條延伸到三號轉化艙底部,艙體微微傾斜,側壁的生物膜防護層有多處破損,淡藍色的氦3氣體夾雜著月塵,從管道接口處緩緩溢出,在月面形成一層薄薄的霧靄。

  “所有人穿戴好防毒面罩和防護服,注意保持安全距離!”李銳大聲提醒,率先爬上轉化艙頂部,檢查閥門狀態。閥門已經部分失靈,無法完全關閉,氦3的泄漏速度在緩慢加快。

  蘇曉宇跟在維修隊后面,手里抱著便攜式傳感器檢測儀。這是他第一次參與應急搶修,手心全是汗,但想起李銳之前教過的設備維護知識,他深吸一口氣,快步走到泄漏點附近:“李隊,管道破損處位于離地1.2米處,破損面積約5平方厘米,周圍月塵中檢測到‘氦3轉化菌’的熒光信號,活性正常,未出現變異!”

  陳玥帶著生物團隊趕到,立刻在泄漏區域設置隔離帶,噴灑特制的固化劑:“固化劑能暫時封堵泄漏,同時保護微生物不被月塵污染。但要徹底修復,還需要更換管道接口,并用改良后的生物膜進行密封。”

  “管道接口的備用件在基地倉庫,往返需要40分鐘,但氦3泄漏不能等那么久!”維修隊隊長急聲道,“而且轉化艙傾斜,更換接口難度很大。”

  李銳趴在艙體上,仔細觀察破損處的結構:“用應急封堵氣囊先堵住泄漏口,再用月壤3D打印機現場打印適配的接口配件。蘇曉宇,你負責監測轉化艙的傾斜角度,每一分鐘匯報一次數據!”

  蘇曉宇立刻架設好角度檢測儀,終端屏幕上跳動著實時數據:“當前傾斜角度3.2度,仍在緩慢增加!”他緊盯著屏幕,手指快速記錄,突然想起之前維修傳感器時的經驗,“李隊,轉化艙底部的固定螺栓可能松動了,月震導致螺栓移位,才會持續傾斜!”

  李銳眼前一亮,立刻讓技術人員檢查底部螺栓:“果然是這樣!有三顆螺栓松動,其中一顆已經脫落。快,用液壓千斤頂固定艙體,更換備用螺栓!”

  現場一片忙碌,液壓千斤頂緩緩升起,轉化艙的傾斜角度逐漸減小。蘇曉宇跪在月塵中,協助技術人員擰緊螺栓,防護服上沾滿了灰色的月壤,卻絲毫不敢分心。他想起第一次跟著李銳維修轉化艙時的緊張,想起月塵暴中林峰的沉著,此刻所有的膽怯都變成了堅定——他不再是那個需要被照顧的新人,而是能為基地出力的工程師。

  與此同時,陳玥的團隊在實驗室里緊急調配改良生物膜。她盯著顯微鏡下的“氦3轉化菌”,這些微生物在月震的影響下,活性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因為環境中的微量元素增多而變得更加活躍。“加入雙倍的月塵抗氧化酶提取物,再混合硅基耐受菌的代謝產物,這樣生物膜的粘附力和韌性能提升一倍!”她快速下達指令,助手們默契地配合著,燒杯碰撞的聲音在實驗室里格外清晰。

  40分鐘后,應急封堵氣囊開始出現壓力下降的跡象,而3D打印機剛好完成接口配件的打印。李銳親自操作,將配件精準安裝到管道破損處,陳玥帶著生物膜趕到:“快,趁配件還沒完全冷卻,涂上生物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