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時培養期末檢測結果:A1組微生物群落數量1.8×10CFU/毫升,較初始增殖180倍;A2組1.1×10CFU/毫升,增殖110倍;A3組3.5×10CFU/毫升,增殖35倍。”張明念出最終數據,“所有樣本均無雜菌污染,實驗成功率100。”
李銳對著通訊器,語氣莊重而自豪:“心月狐、林隊,吳剛小隊圓滿完成月壤微生物培養及‘月塵抗氧化酶’研究實驗,實驗周期96小時,獲取有效數據128組,核心成果包括:硅基耐受菌在三種環境下均實現高效增殖,發現新型高活性抗氧化酶,其輻射穩定性和溫度適應性達到地球同類酶的34倍。所有數據已全部上傳,請求指示下一步任務。”
通訊器那頭沉默了幾秒,隨即傳來指揮中心主任激動的聲音:“吳剛小隊,我代表國家航天總局、地面指揮中心及所有科研人員,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你們的發現,不僅改寫了人類對月球生命的認知,更為深空探索、月球基地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生物基礎!經研究決定,授予吳剛小隊‘月海先鋒’榮譽稱號,后續任務調整為:整理實驗樣本及數據,做好返回地球的準備,預計3天后,‘星塵四號’飛船將抵達知海科考站,接你們返程!”
“收到!感謝地面指揮中心的肯定!”李銳、張明、劉暢三人同時敬禮,面罩后的臉上滿是激動與自豪。陳玥走上前,與三人一一握手:“這是我們共同的榮譽,你們的專業與勇敢,讓這次探索任務創造了歷史。”
整理實驗樣本時,劉暢小心翼翼地將含有硅基耐受菌和“月塵抗氧化酶”的樣本管放入專用低溫儲存箱:“樣本儲存溫度80℃,密封等級A級,防震緩沖裝置正常,可耐受返回途中的加速度沖擊。”
張明則在終端上進行數據加密備份:“實驗數據已完成三重加密備份,分別存儲于科考站數據庫、地面中心服務器、便攜式硬盤,無數據丟失風險。”
李銳站在生物實驗室的舷窗前,緩緩打開遮光板。此時月球已迎來新的白晝,陽光灑在知海環形山的月壤上,泛著金色的光芒。遠處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科考站的建筑群如同銀色的堡壘,矗立在寂靜的月面上。
“還記得我們出發時的代號‘吳剛’嗎?”李銳輕聲說道,“傳說中吳剛砍伐月桂,永無止境,而我們,找到了真正的‘月桂’——這株生長在月壤中的生命之樹,這顆能抵御宇宙艱險的‘酶’寶。”
張明望著窗外的月面,點頭道:“這不僅是一次科考任務的成功,更是人類邁向深空的重要一步。未來,會有更多人來到這里,建設更龐大的月球基地,而我們,是第一批播下希望種子的人。”
劉暢撫摸著胸前的國旗標識,眼中閃爍著淚光:“從自主對接,到艙外搶修,再到這次生命探索,每一步都離不開團隊的協作,離不開地面的支持。這38萬公里的距離,隔不斷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也隔不斷我們對地球的思念。”
通訊器里傳來地面指揮中心的祝福,背景音中夾雜著掌聲與歡呼聲。李銳知道,這次月球之旅即將結束,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知海科考站的燈光,會繼續照亮月面的征途;而他們帶回的“月塵抗氧化酶”與硅基耐受菌,將成為人類探索深空的新武器,引領著更多人邁向更遠的星辰大海。
三天后,當“星塵四號”飛船的對接艙門與科考站氣閘艙緩緩合攏時,李銳、張明、劉暢三人回望這座他們奮斗過的月球基地,心中充滿了不舍與驕傲。飛船啟動時,巨大的推力將他們推向座椅,而他們的目光,卻始終停留在那片灰色的月壤上——那里,藏著人類未來的希望,藏著宇宙深處的秘密,也藏著他們“砍伐月桂”的榮耀與夢想。
“吳剛小隊向心月狐報告,已成功進入‘星塵四號’飛船,準備返程!”李銳的聲音透過通訊器,跨越38萬公里,傳向藍色的地球。
而月球的知海之上,科考站的太陽能電池陣列依舊在無聲地工作,如同忠誠的衛士,等待著下一批探索者的到來。月壤中的硅基耐受菌,在培養箱中繼續增殖,它們的代謝產物,將在地球的實驗室里,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人類的深空探索之路,正從這片寂靜的月面,向著更遙遠的宇宙,不斷延伸……
“星塵四號”飛船與知海科考站一號氣閘艙完成解鎖分離時,李銳清晰感受到座椅傳來的輕微震動。他緊盯面前的全息儀表盤,指尖在觸控面板上快速滑動:“心月狐,‘星塵四號’已脫離科考站對接接口,姿態穩定,當前高度月面10公里,速度0.8km/s,請求進入月球軌道轉移程序。”
“心月狐收到,軌道轉移程序已上傳,準許執行。”指揮中心的回應伴隨著清晰的信號雜音,那是38萬公里星際通訊不可避免的延遲,“注意監測主發動機推力參數,預計15分鐘后進入近月軌道。”
張明坐在副駕駛位,雙手按在姿態控制桿上,目光鎖定飛船外側攝像頭傳回的畫面:“科考站已脫離視距,太陽能帆板狀態正常,無月塵附著異常。主發動機預熱完成,推力輸出通道檢測正常,無泄漏。”
劉暢位于后排的數據處理區,正最后一次核對實驗樣本儲存狀態:“低溫儲存箱溫度穩定在80℃,樣本管固定牢固,防震緩沖裝置壓力值0.3MPa,符合返程運輸標準。實驗數據便攜式硬盤已接入飛船主數據庫,進行第四重備份。”
飛船主發動機點火的瞬間,一股平穩的推力從尾部傳來,沒有地面發射時的劇烈震動,只有座椅傳來的持續壓迫感。李銳盯著推力數值:“主發動機推力30kN,推力偏差±0.5,軌道轉移角度15°,當前高度15公里,速度1.2km/s。”
窗外的月面正緩緩后退,灰色的月壤、環形山的輪廓逐漸變得模糊。劉暢放下數據終端,望向舷窗外側:“月球的樣子真讓人難忘,從這個角度看,知海科考站就像一顆銀色的寶石,鑲嵌在灰色的絨布上。”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軍工科技”查找本書!
下載本書最新的txt電子書請點擊:
本書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