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四千三百九十五章 月球土壤里藏著的“生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劉暢盯著溫度曲線,實時匯報:“溫度回升至12.2℃、12.8℃……14.5℃,預計5分鐘后恢復至目標溫度15℃。”

  “心月狐已同步故障信息至地面工程團隊,初步判斷為月塵導致的接觸點氧化。”指揮中心回應,“重啟后若溫度穩定,可繼續實驗;若再次出現異常,立即執行樣本轉移方案。”

  5分鐘后,A2組培養箱溫度穩定在15℃:“溫度恢復正常,波動范圍±0.2℃,符合實驗要求。”李銳松了口氣,對著通訊器補充道,“已安排張明每小時檢查一次培養箱運行狀態,記錄溫度、濕度數據,確保無二次故障。”

  傍晚21:45,首次檢測時間如期而至。劉暢穿上無菌防護服,走進檢測區:“吳剛03號開始首次檢測,當前無菌室氣壓高于外界5Pa,符合操作要求。”她將A1組培養皿從培養箱中取出,放入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的載物臺,“A1組樣本放入檢測位,激光波長設置488nm,熒光強度閾值5000。”

  顯微鏡的屏幕上,無數個綠色的光點閃爍著——那是硅基耐受菌的DNA被熒光標記后的信號:“檢測到微生物群落數量約1.2×10⁴CFU

  /毫升,較初始狀態增殖12倍,代謝產物濃度0.3mg/L,符合預期增殖速率。”

  張明在終端上記錄數據,指尖敲擊鍵盤的聲音清晰可聞:“A1組檢測數據已記錄,同步至地面數據庫。A2組樣本準備檢測。”

  當A2組培養皿被放入顯微鏡時,屏幕上的綠色光點同樣密集:“A2組微生物群落數量約8.5×10³CFU

  /毫升,增殖8.5倍,受短期低溫影響,增殖速率略低于A1組,但無死亡跡象。”

  A3組的檢測結果則讓眾人有些意外——極端環境下的微生物不僅沒有死亡,反而出現了微弱增殖:“A3組微生物群落數量約3.2×10³CFU

  /毫升,增殖3.2倍,說明硅基耐受菌的極端環境適應性超出預期。”

  “這個結果太有價值了!”陳玥的聲音帶著抑制不住的激動,“心月狐,首次檢測數據顯示,硅基耐受菌在三種環境下均實現增殖,尤其是極端環境組的存活能力,為研究太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方向。”

  李銳看著屏幕上閃爍的綠色光點,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成就感:“吳剛小隊向心月狐、林隊匯報,首次檢測任務完成,數據完整有效,無操作失誤。接下來將按計劃每12小時檢測一次,持續追蹤72小時。”

  “任務執行出色!”林隊的聲音傳來,“科考站已為你們準備好晚餐,檢測結束后好好休整。地面團隊將連夜分析數據,明天上午給出后續實驗調整建議。”

  走出生物實驗室時,月球已進入黑夜。透過走廊的舷窗,能看到遠處的太陽能電池陣列亮起了淡藍色的指示燈,如同夜空中的星星。劉暢停下腳步,望著窗外深邃的宇宙:“真沒想到,月球的土壤里竟然藏著這樣頑強的生命。”

  張明點點頭,終端上還顯示著那些綠色光點的圖像:“它們能在沒有氧氣、極端溫差的環境下存活,或許未來能成為改造月球生態的‘先鋒物種’。”

  李銳望著兩人興奮的臉龐,想起出發前的誓言——他們帶著“砍伐月桂”的寓意而來,如今,這株生長在月壤中的“生命之桂”,正以頑強的姿態,在人類的探索下綻放出新的光彩。“走吧,”他轉身走向餐廳,“今晚好好休息,明天還有更重要的檢測任務,我們要把這些來自月球的生命密碼,完整地帶回地球。”

  通訊器里,地面指揮中心傳來輕柔的背景音,那是地球的風聲與海浪聲——跨越38萬公里的距離,人類的智慧與勇氣在此刻交匯,而知海科考站的燈光,正照亮著月球上的生命探索之路,也照亮著人類邁向深空的未來征途。

月球標準時次日清晨6:45,劉暢的手腕終端發出輕柔的提示音——距離第二次微生物檢測僅剩  15分鐘。她輕手輕腳地起身,避免打擾還在休息的李銳和張明,透過宿舍舷窗望向窗外:月球黑夜尚未結束,深邃的宇宙背景下,無數星辰如同碎鉆般鑲嵌在墨色絲絨上,遠處的知海環形山邊緣泛著淡淡的銀灰色光暈,那是地球反射的微光。

“吳剛03號準備前往生物實驗室,當前身體狀態:心率58次/分,血壓  120/75mmHg,精神狀態良好。”劉暢對著通訊器輕聲匯報,穿上實驗工作服時,指尖觸到面料上的透氣孔,能感受到微弱的氣流循環。

抵達實驗室時,陳玥已在操作區等候,眼底帶著些許紅血絲——為了實時監控培養數據,她只休息了4個小時。“劉工,早。”陳玥遞過一杯溫水,“培養箱夜間運行數據已同步,A1組溫度波動±0.3℃,A2組穩定在15℃,A3組濕度略有上升,已手動校準至“收到,我先檢查檢測設備。”劉暢走到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前,啟動預熱程序,“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啟動預熱,目標功率50mW,當前功率10mW,預熱倒計時  10分鐘。心月狐、林隊,第二次檢測準備工作啟動,設備預熱正常。”

7:00整,李銳和張明準時抵達。張明拎著數據記錄儀,開機后屏幕立即跳出夜間數據曲線:“吳剛02號已確認夜間培養數據,A1組微生物群落數量預估增長至/毫升,A2組/毫升,A3組  /毫升,無異常波動。”

  李銳站在超凈工作臺前,消毒雙手后戴上無菌手套:“按既定流程,本次檢測增加代謝產物成分分析,劉暢負責微生物計數與熒光成像,張明負責代謝產物取樣,我統籌協調。陳博士,成分分析需要注意哪些參數?”

“重點檢測多糖類物質的分子結構、硅元素轉化率,以及是否產生新型抗輻射物質。”陳玥調出檢測指標清單,“代謝分析儀已預設檢測程序,取樣后直接放入檢測艙即可,檢測時長約  30分鐘。”

“明白。”張明拿起無菌取樣管,走到培養箱前,“A1組培養皿取出,表面光暈直徑已擴大至5毫米,邊緣呈規則圓形,無霉變跡象。”他用取樣勺輕輕刮取少量代謝產物,裝入取樣管,“取樣量  0.05克,密封完成,無樣本污染。”

  請:m.bqq999.cc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