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四千三百九十三章 為人類的太空探索寫下新篇章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李銳在5層平臺接應,待張明下到6層時,他才開始下行:“吳剛01號下行,高度4米,扶手狀態正常。”

  劉暢則先收起地面的監測儀,確認設備數據完整后,對著通訊器匯報:“監測設備已回收,數據記錄完整,無丟失,準備沿道路返回氣閘艙。”

  三人沿原路返回,步伐比來時輕快了許多。張明不時看向身旁的太陽能電池陣列,銀色的帆板在月陽下熠熠生輝:“心月狐,這些帆板真是壯觀,沒想到修復起來比模擬訓練時順利。”

  “這得益于你們嚴格遵守作業規范,每一步操作都精準匯報。”指揮中心回應,“駐站人員已在氣閘艙準備好減壓后的身體檢查設備,返回后立即進行醫學監測。”

  當他們回到氣閘艙外側時,李銳率先檢查安全繩的回收狀態:“安全繩已全部回收,無磨損,鎖扣功能正常,請求進入氣閘艙加壓程序。”

  “氣閘艙已準備就緒,準許進入。”林峰回應。三人依次進入氣閘艙,外側艙門緩緩關閉。劉暢盯著氣壓表,開始匯報加壓流程:“加壓程序啟動,初始氣壓0.5kPa,第一階段升至10kPa,速率5kPa/min,無異常。”

  加壓過程比減壓更迅速,10分鐘后,氣閘艙內氣壓恢復至101.3kPa。李銳按下艙門解鎖按鈕,內側艙門打開,一股溫暖的氣流涌入,林峰和兩名駐站醫護人員已等候在門外。

  “歡迎回來!”林峰走上前,幫李銳解開航天服的頭盔鎖扣,“任務完成得很漂亮,指揮中心剛發來賀電,你們的修復讓整個太陽能陣列的供電效率提升了12。”

  李銳摘下頭盔,深深吸了口氣,臉上露出疲憊卻滿足的笑容:“這是團隊的功勞,也是地面指揮和駐站支持的結果。”他對著通訊器說道,“心月狐,吳剛小隊已安全返回氣閘艙,艙外作業任務圓滿完成,所有設備狀態正常,乘員身體無異常。”

  “心月狐收到,祝賀吳剛小隊!”指揮中心的聲音里滿是喜悅,“接下來你們將有24小時的休整時間,之后將參與知海科考站的核心實驗項目——月壤微生物培養實驗,相關資料已發送至你們的終端。”

  劉暢一邊脫下航天服,一邊好奇地問道:“月壤微生物培養?是之前發現的那種耐極端環境的微生物嗎?”

“沒錯。”林峰笑著點頭,“那種微生物能在  200℃至100℃的溫度范圍內存活,還能利用月壤中的硅元素合成有機物,對研究太空生命起源意義重大。明天駐站的生物學家會詳細給你們介紹實驗流程。”

  張明揉了揉肩膀,語氣中帶著期待:“太好了,終于能參與核心實驗了,之前在模擬艙里訓練了那么多次,終于能在真實的月球環境中操作了。”

  李銳走到舷窗前,望著窗外深邃的宇宙——藍色的地球懸浮在黑暗中,月面的環形山在月陽下投下長長的陰影,遠處的太陽能電池陣列依舊在無聲地工作,將月陽的能量轉化為科考站的動力。他知道,這次艙外作業只是開始,接下來的科考任務還有更多挑戰,但只要他們嚴格遵守規范,團結協作,就一定能在這片遙遠的月壤上,為人類的太空探索寫下新的篇章。

  “吳剛小隊,準備接受身體檢查,之后好好休息。”林峰拍了拍李銳的肩膀,“明天,知海科考站的新征程,還等著你們。”

  李銳回頭,看向張明和劉暢,兩人眼中都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他笑著點頭:“好,明天見。”通訊器里,指揮中心傳來的背景音中,隱約能聽到掌聲與歡呼聲——那是來自地球的祝福,跨越38萬公里的距離,在這片寂靜的月面上,回蕩不息。

  休整后的清晨,知海科考站的環形走廊里已響起輕微的腳步聲。李銳醒來時,床頭的生物節律終端顯示他的深度睡眠時間達6小時20分鐘,遠超太空任務的平均水平:“心月狐,吳剛01號身體狀態自檢:心率62次/分,血壓125/80mmHg,血氧飽和度98,無空間適應綜合征癥狀。”

  “收到,數據同步至地面醫療中心,各項指標均在最優范圍。”指揮中心的回應帶著清晨的清朗,“生物實驗室已準備就緒,陳博士團隊將通過實時通訊指導月壤微生物培養實驗,請于30分鐘后抵達實驗區。”

  三人洗漱完畢,換上淡藍色的實驗專用工作服——面料采用透氣抗菌的石墨烯復合材質,袖口的彈性束口能有效防止微生物交叉污染。劉暢對著穿衣鏡整理衣領,工作服左胸的國旗標識在燈光下格外醒目:“吳剛03號實驗裝備檢查:工作服密封性良好,無菌手套型號貼合,防護面罩透光率99.5。”

  張明拎著便攜式數據記錄儀,快步跟上李銳的步伐:“吳剛02號已攜帶實驗日志終端,存儲容量1TB,數據加密等級A級,可實時同步至科考站數據庫與地面中心。”

  穿過兩道氣密門,生物實驗室的自動門緩緩滑開。這座占地80平方米的實驗室分為操作區、培養區、檢測區三個隔間,墻面采用無縫一體化設計,地面鋪著防靜電抗菌地板,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消毒水氣味。駐站生物學家陳玥正站在操作臺前調試設備,她面前的超凈工作臺內,整齊擺放著培養皿、移液槍、月壤樣本罐等器材。

  “李隊、張工、劉工,歡迎來到‘月塵生命’實驗室。”陳玥轉身時,白大褂的下擺輕輕晃動,“本次實驗核心是驗證月壤中的‘硅基耐受菌’在模擬地球生態環境下的增殖能力,這種微生物是三個月前‘星塵三號’任務從月海玄武巖中分離發現的,也是人類首次在月球原生環境中找到的疑似自養型微生物。”

  李銳走到超凈工作臺前,目光落在透明的月壤樣本罐上——罐內的月壤呈深灰色,顆粒細膩如面粉,其中夾雜著幾顆微小的紅色結晶體:“陳博士,月壤樣本的保存條件是什么?是否需要維持原生環境參數?”

  請:m.bqq999.cc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