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四千二百一十七章 大開眼界的考察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兩點整,考察團的擺渡車準時停在智能能源中心門口。這座形似巨大蜂巢的建筑外墻上,覆蓋著三萬多塊碲化鎘薄膜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著深藍色的光澤。齊廣昆戴著白手套,正指揮工作人員調試一臺銀色的儲能集裝箱:“吳總,周院士到了嗎?這臺3.2兆瓦時的儲能單元,我們剛做完滿負荷測試,數據漂亮得很。”

  吳浩抬頭,看見周院士正站在光伏板下,用手觸摸著一塊半透明的電池組件。“這是柔性光伏板?”老院士的聲音里帶著驚訝,“柔韌性這么好,還能直接貼在弧形墻面上?”

  “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鈣鈦礦光伏材料。”吳浩走過去,輕輕彎折了一下光伏板,“轉換效率23.5,成本只有傳統硅基電池的三分之一,特別適合在建筑外立面、汽車頂棚這些不規則表面鋪設。您看這儲能集裝箱,里面的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到450Wh/kg,充放電循環次數超過1.2萬次,極端低溫下也能正常工作。”

  周院士俯身看著集裝箱側面的顯示屏,上面跳動著實時充放電數據。“你們用的是什么電解液?”他忽然問道,眼神銳利如鷹。

  吳浩笑了笑:“固態電解質,具體成份是我們的核心專利,不過可以透露一點——用了XJ本地的鋰云母礦提煉的鋰鹽,成本比進口碳酸鋰低40。”

  “好小子,把本地資源都盤活了。”周院士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在中科院的團隊也在做固態電池,你們這循環壽命數據,比我們實驗室的樣品還高15,回頭得派個人來取經。”

  “隨時歡迎。”吳浩側身做了個請的手勢,“里面還有更精彩的——智能微電網調度系統,能把光伏、風電、儲能、負荷實時匹配,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比國家電網的主干網還穩。”

  能源中心內部像個巨大的控制室,五十塊高清屏幕組成一面墻,實時顯示著基地各處的能源消耗數據。魏兵站在角落,正低聲跟安保人員交代著什么,見吳浩看過來,便點了點頭——一切正常。

  張小蕾則在另一塊屏幕前,給張副總和王總講解著武器裝備的能源供應方案:“電磁炮的瞬時功率能達到30兆瓦,靠的就是這套‘脈沖儲能系統’,充電10分鐘就能完成一次發射。我們還設計了車載版本,用在裝甲車上,野外部署時靠隨行的光伏拖車供電,完全脫離電網也能持續作戰。”

  張副總指著屏幕上的電路圖:“這拓撲結構有點意思,是借鑒了高鐵牽引變流器的技術?”

  “您眼光真毒。”張小蕾遞過一份資料,“確實吸收了高鐵技術的精髓,不過我們做了優化,響應速度提高了三倍,能在毫秒級完成功率切換。”

  離開能源中心時,周院士忽然停下腳步,望著遠處連綿的光伏陣列:“小吳,你們在這里搞清潔能源,比搞武器裝備更有意義。”

  吳浩明白他的意思:“周院士,我們也是這么想的。電磁炮是為了保家衛國,而這些光伏板、儲能電池,是為了讓國家發展得更好。兩者缺一不可。”

  下午三點半,考察團抵達武器裝備展示區。一片開闊的戈壁灘上,電磁炮原型機像一頭鋼鐵巨獸,炮管直指蒼穹。三十架“獵隼”無人機正在空中編隊,時而組成防御陣型,時而分散成攻擊姿態,引擎的嗡鳴在曠野中回蕩。

  “開始演示!”張小蕾一聲令下,無人機群突然加速,朝著模擬海島的靶標區域飛去。只見三架無人機投放出小型載荷,精準落在“海島”的掩體里;另外四架則在空中盤旋警戒,一旦有模擬“敵機”靠近,立刻發射干擾彈攔截。

  “這協同算法真不賴。”王總舉著望遠鏡,忍不住贊嘆,“三十架無人機,沒有人工干預,還能這么有條不紊,不容易。”

  “這只是基礎版。”張小蕾調出實時數據,“完整版的蜂群系統能支持兩百架無人機協同作戰,而且具備自我修復能力,就算損失30的兵力,剩下的也能重新編組,完成任務。”

  最震撼的還是電磁炮試射。隨著一聲沉悶的轟鳴,一道肉眼幾乎看不見的彈丸劃破長空,五十公里外的靶船瞬間被擊穿,升騰起巨大的水柱。觀測屏幕上,彈道參數、彈丸速度、毀傷效果等數據實時刷新,精準得讓人咋舌。

  “初速2800米/秒,動能32兆焦。”張副總看著數據,倒吸一口涼氣,“這威力,比現役的艦炮強多了。”

  “我們還在攻關50兆焦的版本。”吳浩補充道,“一旦成功,就能實現百公里外的精準打擊,而且成本只有導彈的十分之一。”

  那位叫李哲的年輕工程師,此刻正蹲在無人機基站旁,目不轉睛地盯著設備上的指示燈。魏兵悄悄走到他身后,發現他手里的筆記本上,畫滿了無人機的飛行軌跡圖。“李工對我們的無人機很感興趣?”魏兵的聲音突然響起。

  李哲嚇了一跳,連忙合上筆記本:“魏主任,你們這無人機的抗干擾能力太強了,剛才我試著用便攜設備發送干擾信號,一點反應都沒有。”

  “我們用了跳頻擴頻技術,還有‘昆侖’內核的抗干擾模塊。”魏兵笑了笑,“別說便攜設備,就是專業的干擾機,也很難破解。”

  李哲眼里閃過一絲興奮:“要是能在我們的軍車上裝一套,就能解決野外通信的難題了。”

  “有興趣的話,回頭可以聊聊技術合作。”吳浩不知何時走了過來,“我們的民用版抗干擾模塊,正在找合作方。”

  夕陽西下時,考察團來到智能農場。溫室大棚里,“戈壁明珠”葡萄垂在藤蔓上,顆顆飽滿如紫水晶;旁邊的無土栽培區,生菜、黃瓜、番茄長得郁郁蔥蔥,營養液在管道里無聲流淌。一位農藝師正用平板電腦調整著溫濕度參數,屏幕上的曲線圖實時變化。

  “這大棚不用土壤?”來自內陸的專家好奇地問。

  “用的是椰糠和珍珠巖的混合基質。”齊廣昆遞過一顆剛摘下的番茄,“里面添加了我們自己研發的緩釋肥,一年能種八茬蔬菜,產量是傳統種植的五倍。”

  周院士拿起一串葡萄,放進嘴里一顆,閉上眼睛細細品味:“甜度確實高,比我在吐魯番吃的還爽口。”

  “晚上的座談會,就用這里的水果當茶點吧。”吳浩提議,“讓大家嘗嘗我們自己種的東西。”

  回到園區酒店時,暮色已經籠罩了戈壁。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