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九百五十一章:陪都長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榮譽是福建泉州這邊的人,這幾天泉州溫度突然下降,結果中招了。昨天實在昏沉得厲害,因此沒有更新,實在抱歉。

  收集和囤積的資源是奔著修煉龐大宮殿群去的,可以想象物資到底有多少。

  百年、千年的巨木遍地都是,它們就那么被放置在光天化日之下風吹、日曬、雨淋。巨木之所以是巨木,那是因為它很大,就因為巨大且是從蜀地運出來,運輸上肯定是下了極大的功夫。艱難運輸而來的巨木就這么放著,不得說一些蟲子也必然是會滋生,時間久了朽壞是必然的事情。

  石料倒是普通的石塊,可是一旦石塊大到最小也是四立方米以上,那就顯得不再普通了。

  阿房宮這片地形看上去不錯,依山傍水又有平原,建立一座大都會不存在地形上的困擾,可是能不能成為陪都建設所在就值得一再推敲。

  陪都長安注定會是關中的首府,它也將成為廣闊土地上的另一處行政中心所在,不但會吸引達官貴人前來居住,也必然是會發展成為一個泛區域性質的經濟中心,那么交通是否便利就是很關鍵的問題了。

  李斯估計也不是那么肯定阿房宮地址能不能作為陪都所在,才會一再地變更標準,最后說也能作為陵園或是狩獵地。

  其實看阿房宮所在的位置,它的北面是渭水,南面是南山,交通的道路可以擇優修建,可是地形上就成為一個狹長布局,從防御角度來說比較不錯,可是作為一個多用途的大都會則是會有限制。

  呂哲一再觀看山川輿圖,腦海中思索著漢室長安的選址,一再確定之后估算阿房宮該是離漢室長安約有四十里,本來有所猶豫,得出這樣的判斷就再無疑慮。

  “這里。”呂哲的手指點在軹道的位置上,說道:“以這里為中心,建造長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往后的歷史里,軹道會消失掉,那是因為漢室長安就選在邊上,隨后軹道這片土地成了長安的一部分。呂哲猜測漢室選擇都城建在該位置與阿房宮囤積的物資離不開關系,畢竟都是現成的材料,不利用說不過去。

  皇帝是用不太確定的語氣,身為臣工自然是要給予一些意見。

  很多人先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講的還真就是關于利用阿房宮現有資源,只有極少數的人才會談到交通問題。

  實際上選擇在軹道為中心向周邊輻射出去建立陪都長安在交通上問題也不是太大,有也只是陸路交通需要建立新路。帝國對水道利用越來越得心應手,陪都長安的選址不是將潏水、浐水全涵蓋進去了嗎。剩下的疑問就是連接渭水的兩條水道的水位怎么樣,適不適合吃水深的貨運船只航行。

  李斯看來是有作過功課,他說:“按照帝國的造船工藝,內河行駛的平底長板船,五百噸以上的船只肯定不行,以下則沒有問題。”

  古時候其實是用“料”來判定船只噸位,不過因為呂哲推廣新的計數單位,現在民間或許還會在使用老舊的計數單位,官方則全面采取新的計數單位說法。單位換算下來,一料是零點三二五噸,考慮到古人對數量單位的嚴謹問題,五百噸其實就是差不多一千五百料左右的船只。

  五百噸的船在現代只能算是小船只,最多的就是各條內河上的舶船,又或是近海的漁船,現如今五百噸卻稱得上是比較龐大的船只了,畢竟北洋艦隊和南洋艦隊正在服役的最大噸位船只也就是二千八百噸。

  南陵位靠長江,十余年的時間已經享受到來自于水運的便利,想要建造陪都長安不但是呂哲下意識會考慮水運,一些文武臣工其實也是這樣的想法。

  最想要了解的那一部分李斯進行了說明,那么疑慮也就剩下不多了。

  “周邊水利基礎良好,陛下……是不是……”張良一直在觀看山川輿圖,很是可惜的說:“考慮不占農耕用田,將位置向西再挪動一些?”

  農耕需要用水,軹道周邊的水系多,意味著被開發出來的農耕用地也就多,看看水系地形大概就能明白。這里的地形很明顯適合再開挖建設一條渠,開發新的產糧地。古時候只要是有一個“渠”,基本上就是屬于人工挖掘而成,并且一定是關乎到農耕用水。

  很多人聽到張良的話都是蹙眉,他們不是沒有想到這點,可是也只有張良直言而諫。

  關中有糧倉,第一糧倉就是鄭國渠周邊,涵蓋近千里面積的產糧地;第二糧倉就是后面由漢室挖掘新建的渭渠,位置就在軹道往東的渭水邊上;另外還有多處人工開掘的水渠,如成果渠、靈軹渠、六輔渠等等,無一不是為了增加產糧地而先后修建。

  民以食為天,可以吃飽才能使得民心不亂,民心安定國家自然就穩定,顯白的道理只要有點見識就能體會得到,那么產糧地的增加重不重要?

  “帝國南疆多有糧倉大地,近些年中原、關中等地的糧食大多是從南疆運輸。”張良一臉的誠懇,說道:“可是關乎運輸總會有所損耗,各地農田能增加一些總是好的。”

  張良說得在理嗎?沒人能說張良說的不對。可是很多事情并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看起來有益的事情也不是真的有益。

  一個國家的地皮很廣,國家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既是所謂的“天下蒼生”。國家的統治者會進行規劃,許多時候是根據執政需要來對某件事情來確認是否該做,不是那件事情做了有沒有好處。

  同樣一件有益的事情,可是不符合當前的執政需要,國家哪怕是明知道那件事情做了會有益,可是為了大局布置仍然會選擇性的無視。

  帝國中樞不知道產糧地越多越好嗎?他們不是傻瓜,怎么可能會不知道這點。可是對于中樞來說,他們考慮的不止那么簡單。

  國家財政不行的時候,選擇哪里基本是要看迫切性,但是財政充足卻依然也是有選擇性,限制但不包括地區和更復雜的事情。

  中原、關中、燕地、乃至于是很多新的占領地,帝國在各個地方的統治基礎都不一樣。如帝國最先持有的南郡是統治最為穩固的區域,后面輻射到長江流域各個郡縣,因為這些地方的統治穩固,中樞想要開發的時候必然是選擇該些區域。

  民心歸附,統治穩固,等等一些因素才會讓中樞覺得有開發的基礎,樂意投入更多的財政,與民互惠也好,增強國力也罷,都是需要統治穩固作為前提。

  中原和關中等地方國家有在建設嗎?有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復,可是并沒有投入額外的資源開發新的產糧地,這是因為什么?就是因為中樞覺得那些地方的統治并不穩固,至少是還比不上已經納入統治的長江流域等地。

  增加產糧地固然是好事,可是從政治的角度出發,統治不穩固的地方產糧地多,那要是這些地方發生反復,投入巨量資源的建設先不談會不會被戰火摧毀,叛亂勢力占領這些地方之后,辛辛苦苦建設起來的產糧地豈不是成了他們抵抗帝國的資本?

  將南方幾個地區建設成為糧倉,北邊各郡依賴于南方提供的糧食,那是建國之初就已經制定下的國策。這條國策會持續多久時間并沒有上限,需要中樞來評估各地的民心歸附情況,也是需要評估統治的穩固度,然后中樞才會考慮投入新一輪的資源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建設。

  張良久在中樞,雖然無法參與一些核心國策的商討,可是以他的聰明才智不該沒有領會這點。那么他提這個開頭是個什么意思?其實是他有心想要為家鄉爭取一些福利,關中的一些建議不過是一個“支點”,用來撬動國策的松動。

  “向西挪動三十里便是阿房宮的地址了。”呂哲不知道有沒有察覺張良的用意,他沉吟了一下,說道:“那便挪動吧,少了浐水還有潏水,也可以將陪都長安選擇靠近渭水一些,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一眾人等眼睛一直是盯在山川輿圖之上,聽到呂哲拿出最后的決定,不管心里是在想什么都是露出笑容。

  阿房宮的地基建設范圍太廣了,臨近山腳的地基配套最為齊全,有許多的山體大多被挖,肯定是要進行詳細的規劃。

  建城并非是說不能將山包含進去,只是先決條件是不能對交通形成阻礙,既然已經確定陪都長安的地址,那就該考慮更詳細的細節。

  “山腳與山腰動用工程的時候是建立宮殿,那里按照原本的計劃是建造‘阿城’。”李斯指著山川輿圖,說道:“若是陪都長安選址這里,只能將那片山地定義為宮城所在了。”

  阿城是簡稱,全稱叫阿房宮城,聽名字就能知道是類似于咸陽宮城的地方,屬于統治者皇室的私人住所。事實上一開始阿房宮就是作為皇室休閑地的用途,歷史上阿房宮建立到一半的時候,始皇帝后期除開是出巡和必要,不然他都是居住在阿房宮,連帶辦公也大部分時間是在阿房宮,導致朝臣需要在阿城之外尋個地方建造莊園。

  漢唐時期的長安距離阿房宮所在地都不遠,不過漢唐的長安雖然名字一樣但卻不是同一座城市,事實上到了隋唐時期已經沒有長安城,漢時的長安早就在戰亂中成為廢墟。楊隋的帝都選址在漢時長安附近,取名叫大興。李唐建立之后是在大興的原有基礎上進行重建,追憶兩漢時期的國家強盛,繼承古老的名字因此才讓長安“再現”。

  漢設立上林苑離南山那邊還算有點距離,唐的長安卻是向南山那邊挪了一些距離,等于是唐時的長安已經非常靠近“十萬大山”,一些陵園甚至是屯兵地點甚至就是在大山之內。

  帝國時刻都在進行變革,火藥已經被用于軍事用途,甚至是燧發槍和火炮都被建造出來,或許也能學李唐政權將一些軍械制造基地設在大山,畢竟那里易于封鎖,也是人跡罕見的所在。

  天色漸晚,當夜出巡隊伍只能是停在霸上營盤,皇帝停留軍營可是讓當地駐軍著實激動了一把,夜間不但是有巡邏任務的士卒沒有休息,幾乎是所有駐軍都時刻做出保衛的姿態,畢竟那是皇帝信賴他們的一種表現,不管有事沒事,做出誓死守衛的態度總是沒錯的。

  秦地的青壯真的是差不多空了,霸上營盤之內的兩萬駐軍中,只有四千多人征召自秦地各處,其余卻是來自韓地和燕地擅騎的人員。他們在這里是作為騎兵被培養,訓練完畢之后會補充到缺員的騎兵軍團,因此霸上邊上有專門的牧馬場,身在營盤夜間能夠聽到遠處偶爾傳來的馬嘶聲。

  帝國現在不缺馬匹,那是建立在隴西各部族沒有逃亡,河套及時收回,趙地和燕地未經太大摧殘,等等的前提之上。

  隴西郡目前仍然是帝國的產馬大郡之一,大的部族遷移前往河套和北疆草原,空置下來的牧場被官辦或是私人填補。

  河套那邊的水草豐美天下聞名,帝國是將河套視為重要的養馬基地。從河套收回到帝國歷六年,不管是本來持有,還是從草原胡人那里繳獲,又或是從其他渠道得來,基本是安置在河套那邊。

  相對來說趙地和燕地的育馬基地都要比隴西郡和河套各郡在規模上小許多,趙地和燕地尚且是這樣,中原和長江流域這些不適合培育戰馬的地方,哪怕是有牧馬場規模上也只能是更小。

  “未來的二十年,帝國騎兵軍團至少要擴建到十個。”呂哲說的只是國防軍,可沒將禁軍算進去。他說:“我們一再向外開拓,距離本土會越來越遠,沒有什么比騎兵這種擁有高強機動性更適合的兵種了。”

  雖然都清楚一個騎兵軍團的消耗可以抵得上三四個步兵軍團,可是沒有人會去反對,帝國的現實情況就是需要騎兵,擁有足夠數量的騎兵可以開拓得更遠,意味著收獲也會更多。

  帝國未來的開拓方向只剩下兩個,海洋是其一,西域是其二,這也是為什么需要在靠近西域的位置建立長安這一座陪都的原因。(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