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七百三十七章:南下(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光復區盡快恢復生產對于漢國來說相當重要,在沒有恢復生產之前中原對于來說是加負在漢國身上一個巨大的負擔。

  中原各地恢復生產意味著很多,減去南方向中原輸送糧食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恢復生產的中原能夠就近對出塞的漢軍起到一個就近補給的作用。

  像是現在,呂哲能夠對塞外用兵達到二十萬已經是極限,再多運力支撐不起。可是要是在南方能夠運輸物資向北,中原各地也能提供糧秣的前提下,呂哲就能出動更多的軍隊出塞。

  只有在后勤可允許的情況下漢軍才能在草原上與胡人展開大戰,那也是為什么呂哲出兵塞外的同時初步目標只定在重新掌握河套,而不是光復河套之后立刻向陰山以北動手的原因。

  與里正的一番談話沒有白說,呂哲看到的是當地人并沒有換了一個統治階層心懷抵觸……好吧,他也清楚哪怕是有抵觸里正也不敢在自己面前表現出來。不過他再繼續往南走的時候,眼睛能看見當地的黔首確確實實是在努力恢復家園,有這一點其實已經足夠了。

  抵達巨鹿后,呂哲見到了一臉誠惶誠恐的賈平。

  賈平自然是有誠惶誠恐的理由,他可是很清楚自己的君王一路上都在了解民間的詳情,那么肯定也是發現了有些地方接到政令有些沒有。

  “你是巨鹿郡的郡守,按照漢律會有法官對你的執政做出評價。”呂哲心里說不惱怒那是不可能的,可是他這個體系也不是什么君王一怒就能按照自己的情緒處置官員那么一回事,就如他對賈平所言,是功是過會有漢律裁決。

  賈平擦拭額頭的汗水不敢多言,從屬官那里接過文牘做出恭敬遞上的姿勢,并保持姿勢不動。

  文牘里面所寫是巨鹿郡近來的一些行政記錄,也是各地最新的情況,呂哲看得很仔細,看到觀津那邊因為漢國停止大規模動用民力反而出現請愿事件皺了皺眉。

  觀津請愿不是個例,中原相當多的地區都在因為官府大規模停止使用民力而出現請愿事件,呂哲心情變差跟這個是有絕大關系。

  大規模以工代賑讓能讓人有口飯吃,能吃飯的同時還能對家鄉處理廢墟和建設家鄉的基礎,他們對此可是感到衷心的歡喜。

  呂哲停止大規模的以工代賑自然是因為運力不足導致南方物資無法大規模輸送有關,可也不是完全停止以工代賑,只是停下大規模的工程。

  大規模的工程是什么?自然是對道路的修建的重體力活,畢竟體力消耗大吃糧也就增多。而顯然不止是巨鹿郡這邊產生錯誤解讀,很多郡都出現了這種現象。

  惱怒中的呂哲也清楚一點,民間的錯誤解讀不怪郡守,那是下一級別在頒布政令的時候沒有解釋清楚,可是郡守們對于事態控制和挽救的反應也太慢了。

  雖然已經有培養官員的學院,可是五六年的時間依然是短了一些,漢國的急速擴張所帶來的一直是基層的行政人員短缺,那也是呂哲為什么在取得一地之后留下那么多舊有官吏的原因。

  那些舊有官吏短時間內難以習慣漢國的行政規則,他們在做事基本就是原本的那一套,而列國都有自己的行政規則,秦地的行政官員和齊、燕、趙、楚等國就是一個明顯的區別,相對于秦地官員的務實和干練,列國長久以來養成的風氣充滿了散漫和沒有責任心。

  呂哲做過調查,那些對政令發生錯誤解讀的地方基本是來自沒有委派本土官員的所在,也就是說少了來自本土官員的解讀,舊有的官吏基本是將事情給辦砸了。若是真的追究責任下去,郡守所擔當的干系說實話并不大,也就是一個反應遲鈍,在這么一件事情里沒有誰的責任最大,其實是國家培訓和儲備的官員不足。

  “臣已經緊急調派一些官員過去補救,”賈平不斷擦拭額頭的汗水:“相信一旦將政令向黔首講解清楚,事態會得到維穩。”

  呂哲點點頭問起了關于趙地那邊的情況,畢竟巨鹿離邯鄲郡比較近,后續他也有下達命令讓賈平注意。

  賈平的回答是除了前一段時間有一支大約五萬數量的趙軍開拔向北,其余與往常沒有什么不同。

  有五萬趙軍向北開拔是要前往太原郡,命令來自于呂哲。賈平所謂的與往常沒有不同是,趙地那邊也是在采取漢國的以工代賑,不過糧秣卻是由漢國在出。

  現在還剩下的秦國和趙國,她倆都是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極度依賴于漢國的物資支持。秦國是在過去幾年將民間的勞力基本抽調空了,沒有足夠的人手進行生產自然也就不會有多少產出;趙國這邊卻是先經歷秦軍的入侵,隨后又被匈奴等胡人掃蕩了一遍,連邯鄲都一度陷入戰火,基本都是被打爛了。

  呂哲提出合并建立大帝國的基礎就是兩國的民生已經崩潰,失去漢國的支援秦國和趙國哪怕是想抵抗也沒有物資支撐,兩國很清楚抵抗可能支撐一段時間,但是最后必將還是會滅亡。一方面是條件優厚的合并,另一方面是漢軍席卷過來的滅亡,結局相同下場卻是不同,怎么進行選擇也就變得容易了嘛。

  趙王歇很干脆的在接到來自呂哲的請求就將邯鄲中的十萬守軍北上一半,他本人也沒有呆在邯鄲城,而是出了邯鄲城向東北方向移動了四十余里到了曲梁早早在等候呂哲的到來。

  對于這位老丈人之一的干脆,呂哲暗地里收到的消息是陳余和張耳勸諫,張耳和陳余向趙王歇說得很實在,趙國顯然是無法硬頂下去,不如就順從一些,那樣對誰都好。

  陳余和張耳賣力勸諫也有各自的理由,其一自然是面對漢國所展現出來的強大趙國難以抵抗,其二是漢國這邊的國情深深地吸引兩人。

  趙國連虛弱的秦國都無法抵御,面對強勢的漢國那就更不用說了,若是說趙國連秦國都扛不住還想扛住軍力更鼎盛國力更強的漢國來維持國祚,在漢軍半年內消滅齊國逼迫燕國舉國投降之后,趙國國內誰都不敢說出那樣的話。

  漢國的國情是什么吸引陳余和張耳?并不完全是因為呂哲對待臣工的優厚,更多的是漢國那一套功勛獲賞無上限的國策。所謂的“無上限”指的是能夠因為功勞而成為異姓王,同時漢國也采取封領制度。雖然漢國的封領制度與上古的分封制度并不完全相同,但無疑對于自己有信心的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陳余和張耳絕對不是唯二被漢國國體吸引的人,王賁、徐巖等一批秦國文武,臧荼、衛滿等一批燕國文武,田廣等一批齊國文武,等等很多的人物之所以歸附漢國、投奔漢國、效力漢國,基本上都是與呂哲制定出來的國體政策有關。

  事實上呂哲改良于上古分封制正是他所領導的集團能夠迅速崛起,在崛起中矛盾不多的原因之一。

  分封可以拉攏人心也有利于穩定人心,但是呂哲所謂的分封絕對不會像是周王室那般,那是一種建立在大一統論調下的分封,而這還需要近一步地去進行維持,索性的是他現在還很年輕,有的是時間來進行摸索。

  呂哲接近曲梁第一眼看見不是城墻,是趙王歇親自在郊外進行迎接,比較有意思的是除了一桿王旗看不到任何與趙國旗號有關的旗幟。

  趙王歇是得知呂哲率軍正在接近曲梁的時候被陳余與張耳建議出城二十里進行迎接,不帶趙國的旌旗其實也沒什么好說的,趙歇又不是率軍要來與呂哲交戰,按照當下的規則和習慣,非迎敵而是迎親確實是不需要旌旗。

  呂哲迎娶趙王歇的女兒趙欣,那當然與趙歇是親戚了。所以遠遠地呂哲也不過多的矯情早就下馬,張開雙臂徒步向前做出行禮的姿勢。而趙歇也是在徒步向前,他也做出伸展雙臂的行禮姿勢,不過相對于呂哲身著甲胄,他是穿著冕服,所以伸展雙臂的時候兩個大袖子向下垂直,看上去要有美感許多。

  呂哲稱呼的是:“翁丈!”

  趙歇嘴里喊出來的是:“漢王!”

  兩個稱呼讓在場的人都有不同的心境,趙國臣子那邊臉上的笑容更為欣慰了一些,漢國這邊的文武也是感到非常的滿意。呂哲稱呼“翁丈”是一種拿趙歇當親戚看的尊重,并沒有表現出漢國強勢趙國衰敗的盛氣凌人,在于一些人看來呂哲自然是會好好對待趙歇;趙歇稱呼呂哲“漢王”是展現出明白自己該采取什么樣的定位,是一種承認漢國強大的表態。

  趙歇寒暄了幾句就問起了趙欣和孫女,神態上頗為關心。

  哦,在呂哲率軍北上之前趙欣就有了身孕,于四月前誕下一名女嬰,該名女嬰也是呂哲的第二個閨女。

  呂哲其實對于趙欣母女在南陵的情況并不是太了解,只是挑出一些以前的事情出來拉家常,說著說著卻是發現趙歇眼睛不斷在看不遠處的嫡長子呂議和庶長子呂啟,也就笑呵呵地對著兩個兒子招了招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