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九百七十節 戰爭的腳步(1)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將前往東南地區的官吏送別后,劉徹以及整個漢室的注意力,就全部都集中到了轉輸軍糧之上。

  在現在的中國,糧食的富余產地,主要是三個。

  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糧倉,是蜀郡與漢中郡的天府之國。

  通過四年來的水利開鑿,農具推廣和技術提升。

  蜀郡和漢中郡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畝產粟米四石比比皆是。

  但是,當地的人口,也因此進入爆炸增長期。

  糧食畝產增加,使得百姓能有能力撫養更多的孩子,而且,國家也鼓勵生育。

  生育撫養三個孩子,無論男女,都可使家庭免役一年!

  四個就能免兩年!

  五個三年!

  十個可獲賜幾杖!

  當今天下,或許生育撫養五個以上的孩子,對一般家庭來說,非常困難。

  但是,三四個的話,卻是常事!

  這幾年,蜀郡和漢中的百姓,是憋足了勁,使勁的繁衍后代。

  人口出生率和幼童的成活率,成倍的往上增。

  以往,種種因為經濟或者宗教原因而不舉幼子或者溺死女童的案例則垂直下降。

  短短三年,蜀郡和漢中地區,鄉村亭里,到處都是成群的光著屁股玩耍的孩子。

  為了喂養這些孩子,當地的糧食消耗量,自然也隨之增加。

  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會持續增高。

  而說老實話,蜀郡和漢中的土地,以現有的技術條件和土地條件,畝產五石以上,幾乎不可能。

  所以,當地的糧食供給潛能,其實并不大。

  劉徹也不可能跟以往一般,繼續從蜀郡和漢中郡大量抽調糧食。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蜀郡和漢中的糧食,順江而下,運往南方,相對廉價。

  但,想要將蜀郡的糧食,運去北方。

  那成本就高的嚇死人了。

  而漢室的第二個糧倉,則是三河地區。

  三河地區同時也是春秋以來,中國最大的糧食產區和最大的糧食供給地。

  戰國時,秦國正是得到了魏國的河西地區,才開始崛起,并成為那個能吊打東方六國的bug。

  今天的三河地區,則已然成為了漢室這臺戰爭機器最重要的動力引擎。

  長城駐軍四成以上的軍糧,來自于三河地區的百姓產出的糧食。

  而且,漢室最大的糧食戰略儲備基地敖倉,也正是建立在三河地區的關鍵位置。

  自秦以降,能不能吃到敖倉糧,成為了英雄、梟雄們能否主宰天下的關鍵!

  只是,三河地區,目前的情況也與蜀郡差不多。

  同樣進入了人口暴漲期。

  雖然從戶口統計上,現在還看不到明顯的人口增殖現象。

  但,從當地的徭役服役率上,卻能明顯的看出來。

  三河(河南、河西、河東),已經持續三年,徭役服役率直線下降了。

  若是做成表格,能輕易發現,該地區的徭役服役率是呈跳水式下降的。

  每年,都有大批百姓,因為達到了劉徹規定的標準,而免服徭役。

  雖然只是短短一年或者兩年。

  但,連續三年的跳水,說明了當地的人口急速增長。

  幾乎每一對夫妻,過去三年,每年都有生育并撫養一個孩子。

  過去六十年,天下的人口增長率約為大概百分之九每年。

  既大體在過去六十年,中國人口增長增加了一倍多。

  但,自從劉徹上臺,并且從物質和經濟和精神上,鼓勵生育后。

  在社會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人口呈現爆炸式增長。

  生育率和撫養率,每年都是翻倍的往上的增加。

  在原先,平均每一個漢家婦女在其育齡,一生平均要生下五個孩子。

  但,因為落后的醫療技術以及更加落后的封建迷信和傳統,只有一半的孩子能活到成年。

  而在現在,隨著百姓的生育意愿和撫養意愿的增加。

  不僅僅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上升,而且,幼童的成活率也在上升。

  御史大夫衙門就估計,在三河地區,過去三年,每歲人口凈增大約一成五。

  這使得,漢室實際上能從三河地區調動和使用的糧食下降。

  哪怕是因為技術和工具的進步,使得當地糧食畝產,增加了一石以上,達到了平均四石半左右的水平。

  但,糧食的富裕度,卻還不如從前。

  尤其是河東郡。

  四年前,河東郡每年能富裕糧食,僅僅是粟米就有三百余萬石。

  但現在,已經不足三百萬石。

  這是人口增加后,糧食消耗隨之增加的最直接證據。

  這使得劉徹從當地能征調的糧食下降。

  在扣除了必要的儲備糧食后,整個三河地區,漢室目前最多只能調動三百萬石左右的粟米。

  以目前的技術條件,這三百萬石,在運輸過程中,最少要損耗七十五萬石!

  也就是說,僅能有兩百二十萬石左右的糧食能運抵前線,供給大軍。

  而在現在,在和平條件下,一個士兵(步兵)每年的糧食供給標準是二十石,比農民略高,僅僅夠其填飽肚子。

  而騎兵,人跟馬,按照一人雙馬標準計算,一年的糧食消耗,最少是四十石,這還不包括肉食和戰馬的草料。

  換句話說,三河地區的兩百來萬石糧食,僅能夠五萬騎兵一年之需。

  而,這支軍隊的后勤消耗和青壯消耗,還不被計算在內。

  至于,剩下的那個糧食產區。

  就是以長安為中心的廣大關中。

  只是……

  關中熟,天下足,早已經是昨日黃花了。

  自太宗開始,關中就從糧食輸出地,變成了糧食輸入地。

  在劉徹即位前,關中就已經每年需要從關東轉輸糧食五十萬石左右,以滿足關中的貴族和長安市民的需求。

  好在,在劉徹即位后,通過提倡和鼓勵百姓轉種冬小麥。

  并且發明和推廣了,包括面食、饅頭包子在內的多種小麥精加工食品。

  這使得,關中的糧食自給率,大大增加。

  而全新的小麥種植技術和大量的各種肥料(人畜糞便、土化肥以及部分鯨魚骨粉、鮭魚骨粉制成的肥料)的應用,以及大量的水利設施和水車的全方位普及。

  使得關中的畝產大大增加。

  尤其是小麥產量,直接翻倍。

  粟米畝產四石,差不多就已經是極限。

  但小麥畝產四石、五石,只是起點。

  上林苑里,少府的農稷官負責的試驗田,去年,甚至出現了畝產十石的奇跡!

  如此一來,關中的糧食安全,終于告別了依靠關東轉輸的歷史。

  過去三年,關中的糧食結余,年年增長。

  而且,因為糧食保護價政策的存在,使得百姓愿意出售自己富余的糧食。

  到去年為止,少府在關中的倉儲糧食數量達到了四百萬石的創紀錄新高。

  雖然,其中三百萬石是小麥。

  而在另外,大豆等豆類儲量,也在增加。

  因為國家收購豆類,而且,鼓勵百姓套種大豆。

  所以,現在在少府,庫存了超過五十萬石的各種豆類。

  此外,還有數十萬石的豆渣和豆餅等大豆榨油后的副產品。

  這些豆渣和豆餅,都可以作為飼料,從而減少軍隊,尤其是騎兵部隊的糧食需求。

  目前來看,關中至少可以抽調三百萬石以上的糧食(包括豆渣、豆餅)轉輸到前線的云中、雁門和代北。

  有了關中的糧食補充后,劉徹總算是勉勉強強,湊足了河套會戰所需要的基本糧食。

  至少,高闕戰役的糧食,是不缺了。

  只是……

  一次河套作戰,就掏空了整個國家的糧食儲備。

  這讓劉徹有些無語。

  “必須加快小麥的推廣和種植面積了!”劉徹在心里對自己說。

  小麥取代粟米,成為北方主要種植作物,在歷史上,曾經用了一千年。

  這是巨大的傳統的慣性在作用。

  想要加速這個進程,劉徹就只能用出絕招——提價!

  現在,少府的小麥收購價格,大約是每石小麥四十錢,有些時候甚至三十五錢。

  比起粟米價格,低了十錢以上!

  對農民來說,種植小麥和種植粟米,在經濟上,其實是一樣的。

  甚至,種植粟米比種植小麥,獲利更多一些。

  而且,小麥比粟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來照顧。

  所以,哪怕在關中,除了上林苑,是因為少府在強力要求種植小麥外,其他地方,百姓一般是用上田來種植粟米,作為家庭的食物,而用下田,種植小麥,來繳納賦稅和賣給少府。

  老百姓可聰明的很。

  自己家,當然要吃最好的食物!

  哪怕,雖然現在,有著面食和各種饅頭、包子的出現,使得小麥在口感上勝過了粟米。

  但,麥粉研磨,需要時間和人力。

  除了地主,誰能有那個閑工夫呢?

  自然,百姓會用腳投票,依然堅守著粟米為主食的傳統。

  要改變這個困境,就需要國家承擔更大的責任。

  甚至,吃上一定的虧。

  必須要讓百姓種植小麥的利益,多于種植粟米,他們才會選擇多種小麥。

  “今年的小麥收購價格,給朕提高與粟米一般的水平!”劉徹對著汲黯吩咐。

  后者微微愕然。

  搞不清楚劉徹的意思。

  要知道,小麥提價,必然會導致少府的支出增加。

  一百萬石,就要增加一千萬錢!

  而關中去年的小麥產量,接近了四百萬石。

  換句話說,天子眨眨眼,就要將至少四千萬錢,丟到水里。

  只是,這少府的錢,就是天子的錢。

  天子愛怎么揮霍,就怎么揮霍。

  哪怕他要耗資數十萬萬去修個宮室給自己當游樂場,大臣們也只能干瞪眼。

  更何況,這種讓利于民的事情?

  汲黯只能選擇點頭領命。

  劉徹看著汲黯,解釋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故,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欲導民之俗,必以利之,百姓得到利益,自然就會遵循國家的意志,反之,則不然!”

  這是自然,在中國,無論什么時期,只要有錢賺,有利可圖,大家就都會一窩蜂的去做。

  后世的太史公做史記,寫貨殖列傳,就能清晰的看到,幾乎所有的大賈,都會帶動一地的商人取向。

  某地有人冶鐵致富,當地,就會出現大量的冶鐵作坊。

  靠販賣致富,販夫走卒隨之增多。

  畜牧致富,則人人競相養殖。

  這種國民性格,甚至延續了兩千多年,到了后世的,也是如此。

  提起溫州,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皮鞋、皮包。

  義烏,是小商品批發。

  廣州,是貿易公司扎堆。

  甚至于,連非法的產業也是如此。

  走到大街小巷的電線桿下,老軍醫,十之八九是莆田的,辦證,無論天南海北,都是一口湖南腔,就連詐騙,一通電話,基本也能知道,是那幾個地方的。

  對于中國人來說,只要能賺到錢,養活自己的妻小兒女,他們才不在乎,到底是做什么行當。

  這個道理,古今皆然。

  汲黯則是一愣一愣的聽著,仔細想想,還真是那么一回事。

  于是,汲黯就道:“伏唯陛下能明見萬里,臣等皆萬萬不能及也!”

  這既是拍馬屁,也是佩服和崇敬。

  能不佩服和崇敬嗎?

  翻開史書看看,為了自己享樂,而加重百姓負擔的君王,一抓一大把。

  但為了讓百姓能聽話,順著自己意思去該種糧食,或者改變習慣,而寧愿自己大出血的,卻是少之又少。

  在汲黯的認知里,大抵也就只有陳氏代齊時,用小斗進,大斗出的政策了。

  但劉徹卻是苦笑了一聲,搖了搖頭。

  用錢和利益,來引導百姓,這個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用處到底有多大,劉徹現在還不得而知。

  畢竟,傳統和慣性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

  特別是在這種飲食習慣上。

  后世的北方人或許有很多人愛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許有不少喜歡用包子饅頭當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卻依然會是面食和米飯。

  這就跟你把一個湖南人丟到兩廣和蘇浙,沒有辣椒吃,估計那個湖南人,半個月都受不了。

  沒有個幾代人的時間,粟米作為北方主食的習慣是根本扭轉不了也改變不了的。

  但,劉徹很清楚。

  粟米,單畝產量太少,營養也不如小麥豐富全面。

  小麥取代粟米,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發展的必然。

  想要養活這天下越來越多的人口。

  劉徹不僅僅要給他們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還得給他們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更好的農具,和更高產的糧食畝產。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沒有辦法,劉徹也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