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088 亦作失敗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日出之前”再次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議的勝利,當初“芝加哥論壇報”對電影做出的七百萬美元票房預測已經是媒體最為樂觀的看法了,而“芝加哥論壇報”的這個預估還被不少媒體嗤之以鼻,認為“日出之前”要取得七百萬美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現在,“日出之前”不僅收獲了一片好評,捧回了柏林電影節的銀熊獎座,還在北美拿下了三千兩百萬美元的票房,全球更是一舉創造了八千五百萬美元的出色票房。這對于一部藝術電影來說,一部實驗性的獨立小眾電影來說,幾乎可以說是逆天成績。

  如果從題材入手,再考慮到電影的拍攝手法和格局構成,“日出之前”的這一票房成績比起“低俗小說”來說也毫不遜色。

  但是科林邁勒卻不這樣認為。

  雖然“日出之前”的成績十分出色——科林也不會否認這一點,但是把“日出之前”的成績放在整個時間長河里做一個縱向比較,就會得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這里所謂的“時間長河”指的是雨果的演員生涯。

  好萊塢的主流觀點是將雨果的職業生涯分為兩個階段,以1992年一月份的金酸莓獎為節點,分成金酸莓獎之前和金酸莓獎之后。

  在金酸莓獎之前,雨果的事業曲線從零開始,徐徐上升,在“死亡詩社”時期達到巔峰,隨后急劇下滑,直接跌落谷底;在金酸莓獎之后,雨果的事業從深淵開始往上攀爬,在“辛德勒的名單”時期達到一個最高點,并且最后依靠兩部作品的巨大成功依舊在繼續上升之中。

  恰恰是因為這種耐人尋味的事業發展曲線,所以雨果的經歷也成為了好萊塢“美國夢”的典型代表,成為了無數青少年崇拜的對象。

  科林就是從這個主流觀點切入的。

  如果仔細研究一番就會發現,金酸莓獎之后,雨果的事業腳印是一步一個腳印向上攀升,“辛德勒的名單”并不是最高點,應該說“辛德勒的名單”和“生死時速”一起構成了最高點。前者名利雙收,為雨果擒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小金人;后者在票房上實現輝煌,創造了雨果演員生涯的票房最高點。同時,這兩部作品先后突破兩億美元票房,也為雨果贏得了“四億先生”的美譽。

  在科林看來,“生死時速”之后雨果的事業就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

  “生死時速”繼“辛德勒的名單”之后票房再次突破兩億,隨后“低俗小說”的票房就回落到了一億級別,這也使得雨果從“聞香識女人”以來,連續五部新作票房就超過前作的可怕勢頭宣告完結。如果說“低俗小說”一億七千萬兩百美元的票房數據依舊是了不起的,使得整個下跌勢頭并沒有明顯,那么緊接而來的“日出之前”就將這種情況徹底暴露了出來。

  “日出之前”的票房一下就從前作的一億七千兩百萬美元跌倒了三千兩百萬,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致命的跳崖式下跌,說難聽一點,就連零頭都比不上。

  如此一來,自從“生死時速”之后,雨果連續三部新作的票房都低于前作,下滑勢頭已經再清楚不過了。

  所以,科林的觀點也就浮出水面了,“雨果的事業正在面臨一個可怕的下滑趨勢,并且已經不可阻擋地來到了一個可怕的位置。”

  “紐約郵報”刊登出這篇文章時,著實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幾乎所有媒體都感嘆著“日出之前”又一次取得了成功時,他們居然反其道而行,認為“日出之前”將成為雨果事業的新一個轉折點,下滑趨勢令人擔憂。

  “紐約郵報”這一次犯天下之大不韙的報道著實耐人尋味,在圈內人看來,這個報道是荒謬可笑的,因為科林無視了“低俗小說”和“日出之前”的獨立屬性,雨果帶領著兩部獨立電影創造出如此輝煌,不僅不是事業下滑的征兆,反而應該是延續輝煌的寫照——因為得益于這兩部作品,獨立電影已經在北美市場登堂入室,這將會是改變未來十年好萊塢格局的一個新起點。

  同時還因為科林的觀點沒有任何依據,如果所有人單純對比票房數字的升降,那么不可能有一名演員的作品永遠是新作高于舊作的,兩億之后是三億,那么三億之后呢?四億、五億?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以這個理由來說明“下滑勢頭”,這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

  圈內人都知道,衡量作品成功與否的是成本與票房收益比、作品影響力、后續周邊拉動力等等,絕對不是一個單純而死板的票房數字。

  但是,在讀者看來,“紐約郵報”與眾不同的報道卻在清一色“無聊而沒有新意”的報道之中脫穎而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不少讀者還認為科林的觀點十分有趣,而且值得深思。因為科林在文章之中列出了許多有力證據。

  “一部‘日出之前’終結了雨果多少記錄:連續五部作品北美票房破億,連續六部作品全球票房破億,連續五部作品都贏得北美周末票房冠軍,連續七部作品都躋身北美票房排行榜前三名(注:‘哈德森之鷹’首映周末位列票房榜亞軍),連續四部作品票房高于前作。

  在雨果創造了無數輝煌的三年時間里,一系列記錄都在‘日出之前’身上戛然而止。

  不僅僅是票房,同時在口碑方面雨果也陷入了一個困境,‘日出之前’雖然在柏林拿下了最佳導演銀熊獎,但其實與雨果自身沒有太多關系,無論是作為男主角還是作為編劇,雨果都沒有能夠取得相對應的褒獎。這也意味著,從‘聞香識女人’以來,雨果突飛猛進的演技探索道路在‘生死時速’和‘日出之前’之后進入了一個瓶頸。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雨果面臨一個窘境,一方面事業輝煌不已,另一方面卻在五光十色的浮華之中迷失了自我,很有可能就要墮落,而‘日出之前’就是這個警鐘。奧斯卡小金人的魔咒沒有在去年發展,卻在‘日出之前’身上露出了端倪。

  ‘日出之前’就好像當初‘致命時刻’式的警告一般,讓人們看到了雨果輝煌事業背后的窘境。這是事實,無法否認的事實。”

  雖然說“紐約郵報”在報道之中模糊了一個觀點,“連續四部作品票房高于前作”的記錄早在“低俗小說”時就被終結了,但這并不會影響科林這篇報道的公信力——就是這個詞語,因為這篇報道得到了不少讀者的認可。

  許多人都認為,“紐約郵報”說中了一個事實,從“生死時速”到“低俗小說”再到“日出之前”,雖然作品都取得了成功,但雨果挑選作品的勢頭確實越來越讓人讀不懂,這也讓人想起了“紐約郵報”在電影上映之前的那篇報道,科林當時就提出,雨果被出色的成績蒙蔽了雙眼,已經越來越自大,以至于失去了方向,“日出之前”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警鐘。

  現在,科林的“預測”都靈驗了。

  這就是內行和外行的區別,沒有內行人會相信“紐約郵報”的這篇報道,甚至會嗤笑不已;但是外行普通讀者們卻深信不疑,一大串的數據加上事實分析,絕對是有理有據。特別是那些不喜歡“日出之前”這部電影的觀眾,更是對科林的觀點贊嘆不已。這就是媒體制造輿論的方式。

  于是,“紐約郵報”徹徹底底紅火了一把,銷量再次永登高峰,徑直上升十個百分點,將“日出之前”上映之前那期報紙所創造的八個月來最高銷量紀錄再次拔高一截。

  不僅如此,而且“紐約郵報”這一次得到了許多讀者的支持,大家都對雨果的未來發展表示了擔憂,更有甚者,有好幾家地方報紙也都認可了“紐約郵報”的觀點,以相似的觀點進行了相關報道,于是“雨果事業下滑論”居然風風火火地在全美傳播了開來。

  這……實在是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局面,“日出之前”明明創造了奇跡,卻成為了人們眼中雨果事業崩潰的罪魁禍首,理查德林克萊特表示很無辜。

  “紐約郵報”終于揚眉吐氣了一把,在雨果長達一年半的交鋒之中,史無前例地第一次占據了上風,甚至還贏得了讀者的支持,這讓科林的好心情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報道的最后,“紐約郵報”表示,“雖然目前依舊可以感受到雨果事業的繁榮,但背后所隱藏的隱患卻讓人不得不開始擔憂,也許下一部作品就將會迎來‘哈德森之鷹’式的崩潰,將雨果過去三年的努力和拼搏都化為烏有。讓我們不禁開始擔心,雨果意識到這一種危機了嗎?又或者說,雨果重新學會謙虛了嗎?他需要重新找回這種優秀品質。”

  口口聲聲為雨果考慮的語氣,讓“紐約郵報”贏得了一大票讀者的好感,同時也讓里克羅森的肩膀上感到了沉重的壓力。這一次,“紐約郵報”可謂是來勢洶洶。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