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230 公路蔑辱拒應旨(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董昭,字公仁,濟陰郡定陶縣人,其族乃是濟陰之右姓,他的名字荀貞曾有聆聽。

  其人年輕時被郡舉為孝廉,后在冀州為官,先是出任巨鹿郡的癭陶縣縣長,后又出任趙國的柏人縣縣令。袁紹謀取冀州之時,他正在柏人縣令的職位上,主動依附袁紹,因他頗有謀略,袁紹便用他參軍事。

  初平三年,袁紹於界橋迎戰公孫瓚,當時的巨鹿太守李邵和郡中的豪強、士紳認為公孫瓚兵力強盛,皆欲歸屬之,袁紹遂以董昭代李邵,領巨鹿太守。想要歸附公孫瓚的巨鹿豪強以孫伉等數十人為主。董昭到郡以后,偽造了一份袁紹的檄文,告郡中云:“得賊斥候張吉辭,將攻巨鹿,賊故孝廉孫伉等為應,檄到收行軍法,惡止其身,妻、子勿坐。”乃將孫伉等盡斬之。隨后,董昭挨個地安慰郡中的右姓、冠族們,郡中由是而定,為袁紹消弭了巨鹿之患。

  其后,魏郡太守栗攀為兵所害,袁紹就讓董昭又改領魏郡太守之任。外有袁紹與公孫瓚相爭,內有黑山諸軍聚眾作亂,魏郡境內當時大亂,反叛的賊人數以萬計。董昭采用離間之計,乘虛掩討,屢獲大勝,兩天之內,曾經三傳捷報,於是又將魏郡為袁紹平定下來。

  按理來說,董昭鞍前馬后,為袁紹先消弭鉅鹿之患,又平定魏郡之亂,著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袁紹理當對其進行重賞,加以重用才對,卻不料,因為董昭既非冀州本地之士,又非豫州之人,他家在濟陰,乃是兗州士人之故,故而他的才干越突出,就越容易招來那些袁紹親信們的嫉妒,遂以其弟董訪在張邈軍中為由,便有人向袁紹進讒言,說董昭與張邈私通,袁紹與張邈那是相當不合的,袁紹便非但未對董昭大加重用,反竟因此欲治董昭之罪。

  董昭聞訊以后,趕緊以覲見天子為借口,離開了魏郡,南下奔逃,然在逃至河內后,被張楊所留。通過張楊,董昭把印綬還給了朝廷,還印綬於朝,這是忠於朝廷的表現,朝廷因拜他為騎都尉。——所以,張楊以“騎都尉”的官職稱他。

  從那以后,董昭就一直都留在了河內郡。張楊深重其才,遇到大事,常征詢其意。

  上次程嘉勸說張楊,叫他不要阻撓荀貞攻略河南尹,張楊就曾詢問過董昭的意見。

  董昭建議他聽從程嘉的勸說。

  這一回,劉協降旨,召張楊來洛陽覲見,張楊也征求了董昭的意見。

  董昭建議他遵從詔令,對他說:“將軍英雄之士,今不得不屈從於右將軍,為勢所迫耳。河內乃冀州南面之門戶,南扼大河之險,北接魏郡之壤,地勢緊要,將軍既與右將軍無故,又非冀州之士,而右將軍之所以仍留將軍居河內者,蓋因公孫瓚猶未滅故也;候瓚破滅,右將軍必收河內,是時將軍縱欲再屈從於右將軍,恐亦不能得矣。前程嘉謁見將軍時,與將軍曾言,若由車騎占取河南尹,則將軍即可在車騎與右將軍間左右逢源,現下車騎已占河南尹,并勤王功成,將迎天子駕幸潁川,此正將軍左右逢源之時也!唯是若無故往謁車騎,右將軍定然震怒,現既有詔令,召將軍至洛陽覲見,昭之愚見,將軍宜當奉旨,以借機謁見車騎。”

  通過旁觀董昭本人的經歷,張楊對其話中的“既與袁紹無故,又非冀州之士”,可以說是有了更深的領悟和體會,因是對“候瓚破滅,右將軍必收河內”也就更加確信無疑,遂乃作出了決定,到洛陽來覲見劉協,同時,更重要的是拜見荀貞。

  為避免打草驚蛇,被袁紹提前制止,張楊索性連表都沒有給朝廷回,而是在劉協到了洛陽后,直接從河內來了。這些且不必多說。

  帳中當下,荀貞問得此策是董昭所獻,便與張楊說道:“卻不知董君可從將軍同來洛陽了?”

  張楊答道:“回明公的話,公仁與楊一起來的,他現下正在營外。”

  荀貞問道:“朝廷不是早已詔拜董君為騎都尉了么?他非白身,為何不與你同來覲見陛下?”

  張楊答道:“圣上的令旨里邊,只召楊覲見,未有言及公仁,是以公仁未敢造次。”

  荀貞恍然,撫短髭而笑,說道:“董君不但機巧多謀,而且還是個仔細人。那就勞煩將軍,請他入營與我一見,可好?”

  張楊豈有不從之理,恭恭敬敬地應了聲諾。

  他入營時未帶隨從,是獨身一個進的營中,就向荀貞告了個罪,退出帳外,急匆匆地出營,找到董昭,叫上一起,又急匆匆地還回營內帳中,叫董昭拜見荀貞。

  董昭今年虛歲整四十,高矮與張楊相仿,但不如張楊健壯,頗為清瘦,也不知是天生的,還是因為得罪了袁紹,這些年把他給愁得,須發甚為稀疏,眉毛亦總不自覺的皺在一起,與荀貞行禮之時,不經意間,和荀貞對視了眼,荀貞看到,他雙眼深沉。

  不等董昭行禮完畢,荀貞已從席上起身,親下到帳中,把他扶起,笑道:“久聞君之大名,以雷霆手段安定巨鹿、運籌帷幄剿滅魏郡群賊,真雄杰之士也!我久思與君一見,不意今日沾了張將軍的光,在洛陽與君相會,不勝快慰!”

  荀貞的禮賢下士、虛懷若谷,董昭久有聞聽,今日一見,果然盛名之下無虛士。

  他繃緊的心弦為之稍安,恭謹地回答說道:“昭斗筲之才,微薄之名,焉敢污明公清聽!數年之間,明公連敗強敵,於今跨據三州,又勤王功成,迎天子駕幸潁川,名動海內,威震天下,若論雄杰,明公才是真正的雄才!昭亦久思拜見明公,苦於一直不得機會也,今日有幸得見明公尊顏,三生有幸,昭不勝雀躍之喜。”

  荀貞笑道:“我與君一見如故,敢請稱君字可乎?”

  相比於名,字是關系親近之人才好稱呼的,荀貞與董昭這是初次相見,如果就以字呼董卓,可能有些不太合適,但話說回來,荀貞現而下是何等身份?如董昭所說,他已是跨據三州之地,要實力有實力,并已被朝廷拜為車騎將軍、錄尚書事,要權力有權力,他肯呼董昭之字以示親近,完全可以說是折節下士。董昭求之不得,連忙答道:“昭不勝惶恐,敢不從命。”

  荀貞請他落座,等他坐下后,才回到主位,自也坐下。

  叫帳外的從吏進來,給董昭送上湯水,荀貞撫摸短髭,笑吟吟說道:“公仁,今日是你我初見,可是我就發現,你說話不老實。”

  前一句還在示以親密,后一句卻就指責,董昭愕然,情不自禁就要起身下拜。

  荀貞止住了他,笑道:“無須多禮。”

  董昭半起身,低頭小心,問道:“昭斗膽敢問明公,昭哪里不老實了?”

  荀貞笑道:“你剛才說,你久想見我,可是苦無機會,這句話說的不老實。”

  董昭不知荀貞此話從何而發,一時語滯,無從回答。

  聽荀貞接著說道:“董范是你的仲父,董樂是你的族弟,對么?”

  董昭應道:“回明公的話,是。”

  荀貞說道:“董范現在兗州州府為從事,董樂現在濟陰郡府為曹掾,卿若是果真久思見我,為何不通過董范、董樂來見我,而留居河內?”說著,看了張楊一眼,笑道,“是因為張將軍待卿恩情甚篤,還是因為卿覺得我沒把兗州治好?”

  董昭明白了荀貞的意思,知荀貞這其實是在開玩笑,放下了心,回答說道:“明公,設若兗州無明公,則肆虐橫行的黃巾賊子何得剿滅?鄙州之士民,悉賴將軍得安,將軍之功德厚矣!”

  董昭的這幾句話,只說了沒有謁見荀貞,不是因為荀貞沒把兗州治好,但沒有提張楊是否待他恩深,這是理所當然之事,一則,張楊就在身邊,二來,張楊雖然是等同於把他扣留在了河內,然素來對他待之以禮,他是不能說張楊壞話的。

  荀貞問道:“那你為何不來見我?”

  董昭說道:“昭遲遲未謁見明公者,是因昭未立尺寸之功,便是不自量力,求謁明公,於明公而言,亦無用一廢人也。”

  荀貞大笑,說道:“公仁,適才我之所言,相戲於卿耳。我聽張將軍說了,張將軍方才向我進獻的討定二袁之策,實是出自你的手筆,端得好策!現在你可不是無有尺寸之功了。我久思見你,你久思見我,今日終得相見,我有一請,不知你可允否?”

  “明公有何令,敢請明公示下。”

  荀貞笑道:“我請你不要再回河內了,如何?”顧視張楊,說道,“將軍愿否割愛?”

  張楊陪笑說道:“公仁本就是朝廷命官,前所以暫居河內,是因往朝廷的道路不通。現明公令下,只要公仁愿意,楊怎敢阻撓?”頓了下,補充說道,“方今明公奉天子以討不臣,天下義士,莫不云集響應,莫說公仁必不會拒絕明公之令,楊雖粗鄙,亦甘為犬馬以供驅馳!”

  荀貞一笑,目光重新轉向董昭,問道:“公仁,你可愿留在朝中?”

  董昭下拜說道:“謹從明公之令!”

  荀貞大喜,又下到帳中,再次把他扶起,笑道:“有公仁相助,二袁若果敢有不臣之心,吾又何愁不能定之!”

  董昭愿意從附荀貞,最大的價值,不在於他通過張楊獻給荀貞的那個方略,事實上,他所獻的方略,和荀貞、戲志才等人的所見是相同的,并不足為奇;他真正的價值,在於他曾經在袁紹帳下任職,較為了解袁紹,也較為了解袁紹帳下那些重要的謀士、武將,有了他的幫助,在以后與袁紹的作戰中,荀貞便更能知己知彼。

  當日,荀貞奏請劉協,拜董昭為議郎。

  ——卻是說了,董昭之前已被朝廷拜為騎都尉,騎都尉是比二千石的官職,議郎才不過秩比六百石,單從品質比較,改拜董昭為議郎,好像是給他降了職?實則不然。騎都尉雖然秩比議郎為高,可那是武職,而董昭手底下沒有兵馬,換言之,朝廷拜給他的騎都尉,只不過是個虛職而已,現今改拜他任的議郎,則是諸多郎官之中地位最高者,其職掌為參議顧問,是可以參與到討論國事之中的,實際上的分量要比騎都尉高得多。

  次日,朝廷下詔拜張楊為宣義將軍,叫他還河內而去。

  董昭就此留在了朝中。

  張楊離開以后,劉協等又在洛陽待了一天。

  這一天,主要是給荀貞用來辦選留何部駐守洛陽此事。

  洛陽的駐兵,本是徐榮部,現下徐榮改駐弘農縣,須得另選合適的將領駐守洛陽。

  荀貞選定了由陳褒、關羽兩人各率其部,留駐洛陽。

  朝廷下詔,拜陳褒、關羽皆為中郎將。

  ——選由關羽留駐洛陽,是因為洛陽系為連通弘農與潁川的交通要道,并且其北臨河內郡,位置要緊,非得有猛將鎮守不可,關羽最為合適;選陳褒一同留駐,是因為在諸將中,陳褒的性格最為活泛,最能與人相處,正好適宜搭配性子驕傲的關羽,又且陳褒是潁川人,也便於和潁川方面的聯系。

  卻是荀貞所部,而今名聲在外的“三陳”,陳到、陳午、陳褒,現下是自華陰到弘農縣到洛陽,一字排開,戍守沿線。

  處理完了這樁軍務,次日,大部隊和劉協車駕、朝中百官等等,繼續啟程前行。

  不再往東,而是轉往東南方向,潁川郡在河南尹的東南位置。

  行約兩天,出緱氏縣,過轘轅關,再往前行,就是潁川郡界了。

  遙見東北邊有一山,連綿起伏,雄偉矗立。

  劉協雖未來過潁川,亦知此山必是中岳嵩山。

  從長安行到此處,已經走了大半個月,路上有時候,荀貞會主動地來見劉協,陪他聊天解悶,有時候劉協會召他來見,兩人著實說了不少的話。劉協想起,荀貞曾經對他說過,袁術早前有過一次侵犯潁川,雖然兵敗鎩羽而還,卻有其一支兵馬,未能退還南陽郡,而是竄逃進了嵩山,記得這支袁術潰兵的兩個主將,一個叫雷簿,一個叫陳蘭。

  劉協便把荀貞召來,問他說道:“雷簿、陳蘭尚在山中么?”

  荀貞猜劉協是為其自身的安全擔憂,撫慰答道:““回陛下的話,經劉備和陳褒的持續進剿,雷簿、陳蘭所部潰兵,大致已被剿滅,所存者或尚有之,然已不足為患。”

  為何只是大致剿滅,沒有悉數殲滅?這個問題,劉協不用問也能知道,只能是因為山區的地形復雜,能夠藏身的地方太多。

  劉協遂沒有就此事再問,但他的注意力,改而被荀貞提到的一個名字給吸引了過去。

二更!求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