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976章:河北秦軍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1976章:河北秦軍  支援司州的河北秦軍的成分很復雜,共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是:

  李靖的三萬北海軍。

  張遼的七萬秦軍主力軍。

  蕭衍的三萬趙國降軍。

  張郃的三萬韓國降軍。

  以及韓信的四萬韓趙混編降軍。

  這二十萬大軍當中足足有十萬是降軍,其實蕭衍和張郃的六萬大軍是直接投降,而韓信的四萬大軍則是全部由戰虜整編而來。

  所以可想而知,十萬秦軍和十萬韓趙降軍,所組成的二十萬河北援軍,在綜合戰力方面肯定是比不上唐軍的。

  韓趙兩國也都不是弱國,士兵的綜合素質并不算低,只是因才投降不久的緣故,士氣低落,這才拉低了全軍的綜合水平。

  但韓趙降軍的訓練底子還是在的,整體上并不會比唐軍差太多,并且龐大的軍隊數量也彌補了士氣的缺點。

  在出征之前,這二十萬大軍都分散在河北各地,而隨著秦昊的一聲令下,五支大軍宛若長蛇般向河南行軍,并最終在黃河北岸會師一處。

  作為二十萬河北軍統帥的李靖,本以為這次行動是件美差,畢竟肆虐司州的唐軍,兵力最多時也不過十五萬,而以他的二十萬河北軍,再加上司州本土的數萬大軍,擊敗唐軍絕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

  可讓李靖沒想到的是,在軍隊調度方面卻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僅離開冀州就花費了近一個月,這要是抵達洛陽還不得再走一個月啊。

  到時洛陽還在秦軍的手中嗎?

  河北秦軍的行軍速度會這么慢,其實是由各軍人數不一、素質不一、速度不一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另外,李靖、張遼、張郃、蕭衍、韓信所屬的五支軍隊,始發地的位置各不相同,行軍的距離自然也不同。

  張遼的主力秦軍走的最快,李靖北海軍稍慢,而十萬降軍不但慢若龜速,還因為各種破事耽擱行軍,直接影響了整體行軍速度。

  對此,韓信、張郃、蕭衍三人雖也著急,但也沒什么好辦法,在加上自己又不是主將,事不關己,自然是聽之任之。

  眼見浪費的時間越來越多,這下李靖再也坐不住了,于是采用了郭嘉的提議,直接給諸將下達死命令,必須要在月底于黃河北岸會師,否則全軍都要受罰。

  不得不說,郭嘉的這個提議有些損,不過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

  各部主將都不想受到懲罰,自然是嚴厲的督促士兵,強行加快行軍速度,搞到底層士兵怨念滿滿,當然這些和李靖郭嘉都沒關系。

  當二十萬河北援軍,正式在黃河北岸會師時,秦昊早已在發起滅漢大戰,并且都占領了將近半個幽州了。

  會師后,李靖立即發起渡河,可各部統領卻因誰先誰后吵的不可開交,這時他才發現軍中驕縱輕敵之心竟如此泛濫。

  在河北秦軍眾將的眼中,近三十萬大軍對付李唐十三萬,是一場不可能會輸的戰爭,所以唐軍在他們眼中就是一筆筆功勛,還未開展就向著怎么爭搶戰功了。

  二十萬河北大軍之中,以降軍立功之心最為迫切,韓信、張郃、蕭衍三部都想率先渡河,搶下這南下以來的頭功,好穩定自己在秦軍之中的地位。

  李靖雖理解降將們迫切立功的心情,但卻不能明著偏袒于他們,畢竟這會引起主力將領們的不滿,尤其是副將張遼。

  降軍想要功勞,主力軍就不想嗎?

  李靖雖為河北軍主將,擁有二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但真正的直屬部隊卻只有三萬北海軍,而作為副將的張遼卻手握七萬主力大軍。

  李靖在河北大戰中的功勞雖大,但之前畢竟只是一郡太守,軍中不服他的人大有人在,張遼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作為兩大副將之一的張遼,既不卻資歷也不缺功勞,怎奈李靖的表現太過于搶眼,這才于主將之位失之交臂。

  張遼心中雖也對李靖極為敬佩,但不代表他就徹底服氣了。

  不想當主將的副將不是好將軍。

  張遼也想證明自己不比李靖差,又怎么可能放棄頭功的機會呢。

  所以,李靖要是將頭功給降軍的話,雖能得到十萬降軍的支持,但也會引起以張遼為首的主力軍的不滿。

  畢竟降軍的數量雖多,但明顯主力的戰力更強,這對于李靖來說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就在李靖左右為難時,郭嘉在此向李靖獻計,讓主力和降軍共取功勛。

  郭嘉言,唐軍得知二十萬河北軍,即將抵達司州的消息后,心生畏懼之下,極有可能不戰而逃。

  為了不讓洛陽的唐軍逃走,可將全軍騎兵集中起來,讓騎兵先行渡河趕赴洛陽。

  河北軍五部之中都有騎兵,集中起來可得四萬騎軍。

  唐軍若逃,可令騎兵追擊,若沒逃,可于城外游斗,以分擔洛陽城的壓力。

  郭嘉的話讓李靖反應過來了,他之前一直想著怎么以最小傷亡全殲唐軍,卻忽略了唐軍其實會有放棄戰果不戰而逃的可能。

  無論唐軍在司州取得的戰果有多大,可總兵力也畢竟只剩下13萬了,根本不足以在29萬秦軍的攻勢下守住勝利果實,不戰而退出司州或許丟臉卻也是明智之舉啊。

  意識到這點的李靖,果斷將全軍騎兵集中起來,任命張遼為先鋒大將,以及四萬騎兵,率先渡過黃河馳援洛陽。

  張遼的這四萬騎兵之中,兩萬來自于主力軍,剩下的兩萬則來自于其他四軍,分別由張郃、蕭衍、太史慈、張奎等將統領,暫時歸屬于張遼的麾下。

  如此安排之下,雖依舊是主力占大頭,但其他各部也能分到功勞,可謂是兩全其美。

  之所以選擇張遼統領起兵隊伍,自然是因為就騎兵指揮能力,除了李靖和韓信外,沒人比張遼更家出色了。

  張遼率領騎兵先行一步后,李靖和韓信則領著十六萬大軍繼續渡河,并在分批渡過黃河后向著洛陽全速行軍。

  十六萬河北才渡過黃河,就收到唐軍從洛陽退兵的消息。

  李靖得知后心中頓時慶幸不已,幸好提前讓騎兵先行一步了,否則真等他大軍抵達洛陽的話,李唐大軍恐怕都已經退回關中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