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650章 不拘一格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恤民令一行,京城附近果然太平多了。

  皇帝正準備將此令推行到地方,卻傳來朔州參將袁石川帶人造反的消息。

  這袁石川將朔州太守殺了,手下號稱有五萬之眾,據城抗命,要自立為王。

  出了這樣的事朝廷自然要派兵鎮壓,可這袁石川兇猛狠戾,朝廷軍隊屢次敗北,竟然沒有一次能打得贏。

  因為這個緣故,陸續又有幾個州起事造反,老百姓不管那么多,只要誰給飯吃就跟著誰走。

  反正能混飽肚子餓不死久成。

  這些叛軍有的純屬烏合之眾,有幾處已經鎮壓了下去,但不排除還有其他的州縣蠢蠢欲動。

  尤其是朔州,不斷擴張勢力,已經把它臨近的賀州也占了。

  叛軍數量一下子就翻了倍,更何況朔州靠近北部邊境,一旦和境外的突厥勾連,后果不堪設想。

  雖然朝廷已經派了專人到那邊去宣傳恤民令,可人心都已經亂了,根本沒有人信。

  皇帝因此焦灼萬分,這天早朝的時候便命大臣們討論該如何解此燃眉之急。

  朝堂之上眾說紛紜,簡直就像一團亂麻。

  “依臣的愚見,如今的兵禍都是恤民令惹出來的,”徐國老咳嗽了一聲,他講話的時候總是一副倚老賣老的神情:“地方上的貴族豪紳聽說要將他們的糧食土地讓出去,哪個愿意?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話糙理不糙。看看那些造反的,哪一隊的頭領不是當地望族?”

  “徐國老這話說的不對,”肖太傅反駁道:“如今民不聊生,陛下體恤百姓方才頒布此令,否則百姓終究是要造反的,到那時候又該怎樣?更何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主可以賞賜他們自然也可以收回。身為臣下焉得如此不忠!不過取其五分之一,并未動搖他們的根本。”

  “是啊,朕又不是白拿他們的,不是有爵位和官職交換嘛!”皇帝也忍不住吐口水。

  “臣倒是覺得與其在這里討論恤民令的事,還不如先把兵患平定。等太平了召令才能推行,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柱東王爺道:“別的不說,就說朝廷派去的那幾名將令,一個個都是草包飯桶。哪有一個堪當大任的?!否則也不至于助長了這些叛軍的威風。”

  “既然如此,王爺為何不主動請纓?”劉煥立刻跳出來說道:“又何況燕家子弟多才俊,隨便派一個出去不就成了嗎?何必要讓那些酒囊飯袋上前呢?”

  柱東王爺立刻說道:“本王便上陣前去也沒什么不可,誰也不是沒帶過兵打過仗!”

  “真要這么吵下去就沒意思了,”又一個大臣當起了和事佬:“王爺現居要職豈能輕易離開?御史大人也是憂心國事,兩位都消消火,咱們好說好商量。”

  “諸位先都靜一靜,不如聽小王一言。”一直在朝堂上不怎么說話的端王爺開了口,眾人于是都靜了下來。

  “端王你有何高見?”皇上的耳根子終于得到了片刻的清凈,覺得關鍵時候還是自家兄弟靠譜。

  “稟圣上,既然大家都認為應該先平亂黨,而那袁石川又過于勇猛,一般人都不是他的對手。所以我想著推舉一個人,讓他到前線去,一定能將那袁石川打的落花流水。”

  “哦,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最好不過了。”皇上對此十分感興趣:“不知道端王究竟要舉薦誰?”

  不但皇帝好奇,朝堂上的大臣們也個個好奇。

  “小王要舉薦的就是超勇公鐘野,”端王爺直言不諱:“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這……”皇帝萬沒想到他會提起鐘野:“他如今可是嫌犯身份,何況也已經畏罪潛逃了。”

  “陛下,傳言鐘野是匪首的事我覺著不真,傳來傳去也沒有實在的證據,又何況鐘野如果真是匪首的話,他此刻只怕早已帶人作亂了,又怎會悄無聲息的不見人影呢?”

  “端王此言差矣,那鐘野對朝廷早就心懷不滿。趁此機會作亂有什么不可能的?”徐國老道:“更何況他如果是清白的又為什么要逃走?身正不怕影子斜,上大堂上說個明白不就行了嗎?”

  “我不知道徐國老您說鐘野對朝廷一直心懷不滿是從哪里得出的結論?”端王爺反問:“是誰曾親耳聽他說起過,還是親眼見他做過什么事?這么多年鐘野沒有一分俸祿,可也安貧樂道,隨性灑脫。再說一句不好聽的話,若他真想造反,又何必只是小打小鬧?”

  “可……”劉煥忍不住開口。

  “劉大人,你如今風頭可是強勁的很啊!”端王爺看著劉煥說道:“自打你任御史中丞以來,彈劾的文武官員不下百人。你連別人的纖芥之錯都不放過,卻怎么養出那么一個愛逛煙花的好兒子呢!”

  “端王爺,您不要隨意玩笑,”劉煥連忙說:“犬子初來京城,路還認不全,走錯地方也是情有可原的。”

  “好啦!如今是用人之際,自然要不拘一格,”皇帝實在是被這些人吵的頭痛,既然總要聽一個人的,那還是聽自家兄弟的好些,何況端王平時幾乎不發一言:“鐘野的事情一直也沒有定論,他畢竟是忠良之后,朕愿意給他一次機會。”

  聽皇上這么說,徐國老等人還有些不甘心,可因為端王的緣故,最后還是忍住了。

  “稍后就發圣旨下去,將以前的事一筆勾銷,只要鐘野能夠在三日之內返回京城受命,朕便恕他無罪。”皇帝道。

  “謝皇上!”端王躬身行禮。

  “好啦,恤民令的事先在栢州試行吧!”皇帝說道:“看看那里成效如何,之后再全國推行。”

  諸位大臣互相看了看,都知道燕肯堂在栢州。

  “看來皇上還是信得過燕家人啊!”下朝之后有人悄悄議論道。

  “燕肯堂聲名在外,又得民心,”另一個說道:“他一向是不怕朝上層人下手的。”

  “哼哼,你沒聽說他在栢州做的事嗎?早晚是要壞事的。”前一個人說道:“咱們姑且在旁邊等著看好戲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