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出來了的?”
卓群看著竇書君,“這不是馮春國他們討論決定的么,怎么又成了你提出來的?”
“我提出建議,他們來做決定,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竇書君攤了攤手。
“原因,你為什么要提出來這個建議?”
卓群沉默了一下問道。
“我們不能只去和過去的那些世界打交道的,而且那些過去的世界,也不是每一個都會像北宋這樣,肯屈居我們之下的,我們也不可能把他們每一個都壓服的。”
竇書君表情嚴肅的說道。
竇書君在北宋呆的時間很長的,對那些皇帝的想法也有了一些的認知,那就是北宋之前的皇帝是真的有那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氣勢的,只要不是亡國昏君,他們都是不會屈服于任何人的,他們都是極端自我的那種人。
而且他們的制度也決定了他們是不能屈居人下的,即便是你比他強,只要你想要壓服他,那么對方就會和你拼到死的。
所以他認為可以平等的交流但是不能強硬的壓服,當然宋朝就無所謂了,畢竟他們慫么。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竇書君突然念了一句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么?”
卓群思考了起來,“那我們的道是什么?”
“我們如何說服那些國家加入我們?又如何讓他們和我們結盟。”
卓群看著眼前這個人問道。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故謂之曰華夏。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我們是諸夏,而非戎狄。”
竇書君說的倆句話第一句是孔穎達的《春秋左傳正義》說的是還是那么是諸夏。第二句是出自《左傳·閔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詩》云: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齊人救邢。
這話就很有意思了,竇書君說的話,就是在告訴卓群我們要高舉著諸夏的大旗,以諸夏為紐帶將他們都聯合在一起。
那么諸夏是以什么為紐帶的呢,那就要看這個詞是怎么誕生的。
有夏、諸夏、華夏等名皆起于周人。西周初年文獻中有自稱“夏”的證據:
《尚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尚書·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尚書·立政》:帝欽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
也就是說,周人自稱為“夏”,不過這個夏和夏人的夏是不一樣的。
文獻中有記載,
夏人姒姓,周人姬姓,
再根據《國語·晉語四》記載的“古者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來推斷,夏人與周人“異姓”,所以“異類”,即兩者不是同一個族群。《史記·陳杞世家》中也有記載“求禹之后,得東樓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說明夏的后人被封在“杞”這個地方。
而周人自稱的夏不是夏人的夏。
在史學界周人自稱為夏一直有倆種看法。
一是,夏大。《爾雅·釋詁》里記載:弘、廓、宏、溥、介、純、夏、幠、厖、墳、嘏、丕、奕、洪、誕、戎、駿、假、京、碩、濯、訏、宇、穹、壬、路、淫、甫、景、廢、壯、冢、簡、箌、昄、晊、將、業、席,大也。
西漢揚雄《方言》:“夏,大也。自關而西,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
二是,夏西;區夏西土;有夏西土之人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了季札觀樂的故事。季札的人被請去聽樂工奏樂,聽到了諸如《邶》《鄘》《衛》等音樂,聽完就直夸音樂好聽,只有聽到《秦》歌的時候,忽然說:“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
楊伯峻在“夏聲”下注云:古指西方為夏,《呂氏春秋·古樂篇》“伶倫自大夏之西”,高誘注:“大夏,西方之山”。還有春秋時,陳公子少西字子夏,鄭公孫夏字子西,都表明“夏”有“西”的含義。
周公作《大誥》,記大寶龜之卜辭曰,“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仍然以西土指周,以西土人指周人。周人既自稱為西人,也自稱為“夏”,所以“夏”即是“西”的意思。
所以,西周初年的“有夏”可以理解為“西土之人”。
周成王康王以后,傳世文獻與金文中都不見了“有夏”或“區夏”的蹤影,因為西周中期以后,族群的凝聚方式發生了改變,從“有夏”“西土之人”的地域認同,變成了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宗法制下的親緣認同,這時候“周人”取代了“有夏。
這時還沒有諸夏,而諸夏的出現就是管仲發明的詞。
這個詞的誕生背景,在《公羊傳》里說的很清楚,“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南夷指楚國,楚國在春秋中期是非常強盛的,“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北狄主要指北方的山戎,燕幾為山戎所滅;中原地區的邢、衛為狄所攻;周王庭也無力抵抗戎、翟之侵。
當時的中原霸主除晉國以外,齊、秦、宋、楚、越皆非姬姓,齊之姜姓尚可算是周人姬姜集團的核心氏族,剩下的宋為殷人之國,秦、楚、吳、越皆曾被視為夷狄。
“中國”指身處中原的姬姓周王室。
所以“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即是指,姬姓王朝在其他各色國家的包圍下就像一根勉勵維持的線,就快要斷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管仲對齊桓公說“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也就是這個時候。
而在這個時期什么才能聚集起人心,管仲給出了答案,諸夏,諸夏這個詞不同于周初的有夏,有夏指的是西土之人,而西土之人核心莫過于姬姜倆姓,對于姜姓而言,要尋找一個認同符號,得以合法地凝聚姬姜諸國,且能使姜姓獲得與姬姓一樣的地位,莫過于“夏”字。因此周初的“有夏”再次被標舉出來,因為不再有唯一的核心,遂稱為“諸夏”。“諸夏”一語頗有可能創立于齊桓公之時,是他號令中原諸侯,共抗北狄南楚的一面旗幟。
請: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