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在會上拋出三網融合的想法由來已久,由于他的努力,星云電子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已經擁有了和國際競爭對手一爭短長的實力,隱隱站上了前世蘋果公司的位置。可當年蘋果公司可是軟硬件兼修的超級高手,這就對星動網絡提出了更高要求,他的野心可不僅僅限于一個三網融合。
國外最早提出三網融合時候,美英等國尚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移動互聯網運用,而現在隨著互聯網走進世界上越來越多普通家庭,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上網的移動互聯需求會帶來下一場互聯網的革命,外界稱之為互聯網2.0版,而固網和移動的相互融合和促進正是下一階段信息產業的新增長點。
在這種大勢推動下,楊星借這次大會的機會,提出要把下一代互聯網IPv6協議和方興未艾的3G通信,以及新興IPTV等信息技術都放到一口鍋里,以三網融合名義,烹飪出一場豐盛的增添新的菜式滿漢全席來。
而要滿足未來信息技術的基礎就建立在足夠的網速和帶寬上,楊星才會迫不及待的要求國內盡快普及光纖和通信。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國內光纖技術已基本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當初軍方主持三縱三橫國家骨干光纖網已經建成,在此基礎上,國家現在已將光纖骨干網絡擴展到八縱八撗連通全國各主要省市,光纖通信已成為我國通信主要手段。
在通信領域。光纖相對于傳統的銅質電纜有著許多無法比擬的優勢。傳輸容量高、距離遠,部署成本低,傳輸安全、穩定,抗干擾性強。使用壽命很長,兼容性高等等,諸多優點表面上看是建設下一代三網融合的主干網絡不二選擇。可在現實中,光纖到戶光纖到大樓雖屢屢被人提起,似乎預示著高速上網的未來。但實際推廣中幾家運營商更看重相對技術落后的非對稱數字用戶環路),讓業內人士莫衷一是。
楊星對此提出他的看法,這也是國內推動三網融合和建設下一代互聯網應注意的教訓。盡管“光纖到戶”是公認的網絡理想接入方式。但“光纖到戶”在國內的推廣使用、占有率完敗于并不完全是價格問題,更不是技術問題有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它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銅線資源,而且基本上可滿足現在各種業務的要求。特別是在目前的網絡應用不高,即使是最吃網速的視頻點播網站,提供的視頻質量雖然慘不忍睹,用戶也覺得滿足了。自然沒有升級高速上網的動力。
這實際上又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后有蛋”的悖論圈,前世里楊星也覺得上網從56K“小貓”升級到是必須的。然而從升級到20M光纖似乎就沒必要,他家里長期使用1峰值下載約在110K左右,他喜歡通過BT、電驢下載影片觀看。原因很簡單,當時主流視頻網站土豆、優酷上視頻資源畫質太差,還經常緩沖。一次偶然的機會試用了PPS,發現PPS通過優化,使得影片清晰度不亞于下載電影差,最重要是網速不高情況下也能保持觀看流暢,他才轉而使用網絡視頻點播,后來才逐漸升級到4M帶寬。
目前我國的銅線和有線電纜資源已遍布千家萬戶,面對如此巨大的既有投資,讓傳統電信運營商舍棄眼前既有資源,另外再花費巨額資金部署對于消費者來說有些超前的“光纖到戶”有些不現實。更何況消費者有沒有能力承受或者愿不愿意承受“光纖到戶”高昂的費用也是個未知數。而被普遍使用的ADSL經過技術升級已經能提供帶寬,就是說ADSL技術雖老,但并未過時,除非“光纖到戶”的成本和價格能降到和ADSL相近的程度,否則“光纖到戶”對運營商和消費者都沒有太大吸引力可言。
為此楊星提出一個思路,那就是要前拉后拽,前拉指的是政府和企業拿出一筆資金,補貼全國高校和和科研院所普及“光纖到戶”,并借這個機會推動IPv6網絡協議轉換,因為要實現順利過渡,必須有人敢吃螃蟹,先走這一步。高校的科研力量以及用戶群體性質使它有責任、也有條件做IPv6試商用的先鋒。
而楊星早早布局的全國科研教育網的光纖化在國內也走在前面,全國知名高校目前都實現了校園局域網的全部采用光纖,只差到學生寢室和教師公寓最后一段距離。張勝利名下依托該網絡建設的全國最大連鎖網吧就憑借科研網的高網速推廣了多款網絡游戲,并成為星動網絡的戰略合作者,以科研網作為實驗平臺可以一舉奪得。
當代科學研究早已不是躲在屋子里閉門造車就能完成的,國際協作和國際分工已成為大型科研項目的必由之路,正在建設當中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就準備配備傳輸速度高達100G的超高速網絡,因為LHC運行一年所產生的數據需要5600萬張光盤來存儲,這些光盤摞起來的高度約合6.4萬米。因此需要建立足夠強大的互聯網,將海量數據快速傳輸至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心,實現在線存儲。
現在一般稱多達以上帶寬的光纖網絡為超高速網絡,作為追趕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國內科研人員想迎頭趕上,自然在網絡建設上不能落后于人,國內為此補貼以科研教育為主的科研教育網名正言順。
除了政府出面以教育科研網做實驗平臺前拉外,互聯網能獲得成功,可不僅僅因為是當時美方牽頭,各大院校通力合作就做到的,關鍵是能夠提供讓普通人也能輕松獲得,幾乎囊括了人類歷史上所有知識和娛樂信息的內容,互聯網上各種新奇應用才是刺激用戶升級和購買各種稀奇古怪外設的最大原因。
不管是ADSL還是“光纖到戶”,就像是公路,而各種應用(上網、視頻、高清)就像公路上跑著的車,到底這條公路需要多寬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星動網絡的專家提出一個類似“有效利用率”的概念來,如果當前帶寬和帶寬在90的應用中的表現是沒有分別的,且剩余的10又不是時間敏感型應用,那這條路就足夠了,開放10M其實是種浪費。
想要三網融合,“光纖到戶”是起碼條件,楊星建議應該學習國外經驗,國家對“光纖到戶”進行政策上的鼓勵和支持,并開放影視(高清)內容的播放權,開放更多的用戶駐地網運營牌照,以分擔“光纖到戶”的建設成本和風險,另外運營商要與設備廠商結成產業聯盟,共同推動“光纖到戶”市場。
楊星這個建議很讓廣電系統的企業和官員尷尬,三網融合一直爭吵不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廣電系統對影視內容的把持,認為這是動了他們的奶酪,現在楊星這樣說不是打算全盤端走嗎?但隨即楊星又提出讓廣電系統主持推動這個建議又讓他們實在心動。
網絡電視)最早是由電信運營商提出的,初衷是考慮到有計算機的人少而有電視機的人多實際上是采用專用的機頂盒,內部有專門的芯片可以上網,連接電視機后就可直接瀏覽互聯網的內容,而不需要通過計算機既具備常規電視所有功能,還兼有點播和時移電視等功能,此外通過互聯網還能點播網絡節目,內容大大超過了傳統的有線電視,為此產生了電信運營商和廣播運營商的利益沖突。
盡管在廣電部的一再抗議下,國務院后來公布限制發放牌照等政策以保護廣播運營商,但三網融合的大勢不可阻擋,實際上許多地方廣播運營商已開始改造其廣播網為數字雙向,具備了發展IPTV的功能,也算是試探性邁出了三網融合的一小步。
中星集團其實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在硬件方面,楊星一直倡導的“智慧時代”已經開花結果,從“智能家居”擴展到了“智能城市”,去年“S風暴”里列出的各種“S”字頭的手機、電視、冰箱、客廳電腦等,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能上網,并通過星計算在網絡遠程上實現后臺操作和服務升級,滿足客戶提出的各式各樣要求。
軟件方面星動網絡和黑洞軟件提供的諸多應用和游戲程序,讓越來越多用戶被牢牢黏在網絡上,調查發現許多購買了的用戶平均每天用其上網時間已經接近吃飯睡覺時間,個體成為網絡節點的科幻想法正變為現實,而用戶網絡點歌、觀看節目、視頻通話等消耗的網絡帶寬和流量,使得3G都捉襟見肘,現在各大電信企業已開始考慮上馬下一代4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