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驚濤第五百六十六章地下長城 中美“4.1”撞機事件不出意料的迅速擴大為一場國際大風波,世界各地的媒體聽聞后都如同打了雞血般亢奮的展開了連篇累牘的報道,紛紛猜測這是否標志著新舊兩大超級大國間對抗的開始,一場“新冷戰”莫非就要在東亞重演?
聯想豐富的境外媒體聘請了各類政治軍事評論專家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還把剛選舉上臺,一直叫囂臺灣獨立的臺灣民進黨總統和以往的銀河號事件以及美國空襲南聯盟大使館等種種中美摩擦都聯系到一起,唯恐天下不亂的放出各種消息刺激中美,就等著看雙方激烈沖突的大戲了!
一時間停在海南陵水機場上那架殘破的EP3頓時成了世人焦點,世界各地的通訊社都派出精兵強將前往附近查探。楊星自然不想再多曝光,雖然他是頂著考察海南項目的名義來此一游,但謹慎起見還是早早的離開了那座隱蔽的軍事基地,只是離開前為了讓軍方再次為他所做的貢獻搞點平衡,提出能否讓屬下的亞凰臺進入陵水機場拍點獨家新聞。
結果當白冰手持話筒背靠EP3的畫面出現在世界各大電視臺上時,引起的轟動只怕更大,大家這才發現這種獨家采訪權除了新華社、中央臺以及一家俄羅斯電視臺外,就只剩亞凰臺一家了,不少外國通訊社只能轉而從亞凰臺手里購買新聞,至此亞凰臺躋身亞洲第一大新聞群體已毫無疑義了。
楊星此時雖然離開了海南,但并沒回歐洲,而是身處華北某省境內的大山深處。因為他對國家的忠誠度已毋庸置疑,加上他立的大功太多,本人也是財色俱全,中央對他實在有些賞無可賞的感覺。
正好他本人和軍方有長期合作關系。還一直吊著個“空軍中校”的虛銜,就同意讓他參觀軍方的一些絕密軍事項目作為獎勵,以表彰他的功勛,并且這些項目絕大部分都和他提供的軍用技術有關,嚴格來說也不算違反軍事紀律。
不過當楊星站在一處大山的腹地,抬頭打量這座大山內部幾乎被挖空。綿延長達數千米,密如蛛網的戰略導彈地底機動隧道時。還是不由不嘆服國人的毅力和創造性。這就是我國在核彈頭和戰略導彈都不如美蘇的情況下也毫不畏懼他們的核訛詐,敢硬著腰桿和他們對抗底牌,被國外戰略導彈專家津津樂道的地下長城,用來進行“深埋部署”的戰略導彈發射方式。
戰略核導彈這種“國之重器”無論對哪個國家來說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保護對象,冷戰中美蘇兩大國為此不停地進行著技術升級。戰略核導彈的發射燃料、方式、地點等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在核彈和導彈發展初期都力壓群雄。
而不想被打壓的蘇聯另辟蹊徑,攜搶先用火箭把衛星送上了太空,并以此為基礎,為對抗美國為首西方盟國的常規武器優勢,不惜代價發展出了幾十個型號,上千枚洲際核導彈。質不如人,要在量上壓過美國。
而美國自然也不甘落后,大力發展出空、地、海三位一體的核導彈載具,尤其是在海基核武器上。憑借技術優勢搞出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一艘艇上裝有24具導彈發射筒,其中每枚“三叉戟”導彈還攜帶有八個百萬噸級的核彈頭。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只要有一艘俄亥俄級核潛艇能從核大戰第一波攻勢里存活下來,憑它擁有的196枚核彈頭,就已經足以毀滅國土面積小于蘇聯和中國這樣,類似日本這樣的國家了。
為快速反應節省時間,地面核導彈發射經過了液體燃料架式發射(類似于火箭發射衛星)、井下發射、固體燃料導彈機動發射方式的演變。核導彈體積重量大大減輕。但射程和威力成倍上升。美國人有核潛艇優勢,具備很強的“二次反擊“的能力。無形中提高了核威懾力。為對抗美國,前蘇聯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發揮自己陸基導彈的長處。解體前把研發重點放在地面車輛機動導彈發射方式上,“白楊”和“白楊M”機動洲際導彈應運而生。
相比這兩國,國內雖然六十年代就完成了原子彈和氫彈的實驗,但一直秉承“最低核威懾”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擁有“二次核反擊”的能力就至關重要。如何確保最低威懾數量的洲際導彈在躲過敵方攻擊后仍能成功發射,并成功穿透敵導彈防御體系,將核彈頭投擲到選定目標,就成為中國二炮部隊的頭號任務。
我國第二代洲際導彈東風5采用了地下加固發射井的方式,但東風5數目太少,只有20枚左右,戰時很容易被人一鍋端。99年閱兵式上出現的東風31和東風41型導彈采用公路機動車輛發射方式無疑讓人眼前一亮。
這兩型導彈平時由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載運實施公路機動,大大增加了敵方打擊的難度,但這類導彈往往自身定位儀器相對簡單,發射前準備時間比較倉促,因此導彈發射后的打擊精度明顯低于從固定發射陣地發射的導彈,如俄羅斯白楊M洲際導彈從井下發射時的命中精度約260米,但是在公路機動時則增至450米。
而將機動發射的安全性和固定發射的準確性融為一體的“深埋部署”方式,就成為中國二炮部隊的創舉。所謂“深埋部署”,就是平時為戰略核導彈開鑿深達數百米的“地下之家”,導彈能在地下完成所有戰備活動,戰時可依托地下網狀走廊,由軌道車或重型拖車運送導彈、設備和人員至固定地點就位發射,而這一切僅從地面上觀察無法發現。
這樣做好處非常明顯的,有西方專家推算,中國二炮導彈地下走廊十分堅固,“如果用鉆地核彈頭對中國的導彈陣地進行攻擊的話,將需要數枚幾十萬噸當量的核彈頭連續擊中同一點方可擊穿,而要將其徹底摧毀,則需要更多的核彈頭”。
所以二炮部隊不惜代價,耗費了數十年時間和龐大人力物力,終于在大山內部挖出了一個牢固而隱蔽的“地下長城”,戰略彈道導彈能在這座“地下迷宮”中機動部署,并從數百座真假混雜的地下發射井群中發射。
在這座迷宮般的地下建筑中乘車走了一會,楊星終于抵達今天參觀的終點,那是一座深入地下巨大的導彈發射井,矗立著我國第一種射程超萬公里的洲際導彈東風5。
東風5,北約代號CSS4,1980年5月18日全程飛行試驗成功。導彈全長32.6米,彈徑3.35米,起飛重量183噸,采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發射井發射,最大射程12000公里或15000公里(東風5A),可攜帶1枚3000公斤威力相當于300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45枚分導核彈頭(東風5A),命中精度500米。
在東風31和東風41問世之前,東風5一直是我國唯一可以威懾美蘇的重劍,即使東風31它們這批固態燃料洲際導彈服役后,作為使用液態燃料的東風5依舊沒有退役。因為它高達15000公里的射程,幾乎能打遍全球,讓許多國家如芒在背。
而楊星能站在這里參觀的主要原因就是眼前這款東風5是最新型號,它融合了蘇聯SS18(撒旦)導彈的大量技術,今天就是它首次試射的日子,同時也是給撞機事件后一直保持強硬態度,不肯向中國道歉的美國人發出的一個強烈信號!
SS18是蘇聯液體燃料洲際導彈的巔峰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洲際導彈,上面裝載的十顆每枚當量高達50萬噸TNT當量的分導彈頭能同時攻擊十個不同目標,讓西方為之顫栗,所以給予其魔王“撒旦”的稱號。
前蘇聯的戰略核導彈大部分是液體燃料,在導彈液體燃料的保存上很有一手,“撒旦”被放置在發射井里,可以十幾年不用更換燃料。俄羅斯方面還多次公開宣布對它延壽,并進行了壽命檢測發射,均獲成功,準備一直把這個應該退役的大家伙再用上十幾年。
而東風5結合了“撒旦”技術后,在液體燃料配比和保存,發動機功率加大和分導彈頭的改進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對我國戰略導彈事業的提升起了很大作用,現在就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候。
“倒計時開始,10、9、8、7……”隨著導彈發射軍官的倒計時,楊星這位局外人享受了一次最高獎賞,二炮方面破例允許由他按下這枚東風5丁(改)型導彈的發射按鈕,這也算是對他帶回SS18導彈技術資料的回報,同時上在地下長城數百公里外的另兩處出口,兩輛東風31和東風41機動洲際導彈發射車也整裝待發,顯然軍方認為,既然要震懾,那就把聲勢搞大,反正都要進行洲際導彈試射,干脆一次性測試三種洲際導彈,既能獲得寶貴的試驗數據,也能好好嚇一下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