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十章 出遠門(1)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八月初,朝廷正式任命盧植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其副將,破虜將軍董卓與蕩寇將軍周慎亦為盧植部下。

  盧植統率諸郡的步、騎兵十余萬駐扎在美陽縣,與邊章、韓遂等叛軍相持。

  崔鈞寫信將這些情況發往常山元氏縣告訴崔超和趙普。

  趙普接到崔超親自送來的書信時,他正讓趙云收拾遠行的行禮,看完信神色淡然,順便告知崔超他近日要南行去豫州譙縣,南陽郡,九江郡以及吳郡,可能要半年才能歸來。

  崔超一臉愕然,“你不去幫使君平叛?一點都不擔心西北的局勢?”

  趙普拍拍崔超的肩膀,“崔公安心,使君此戰必勝,等十一月收捷報吧!”

  他已經如此說,崔超不信也得信盧植此戰必勝,此刻反倒擔心他的南行,畢竟這時各地的局勢尚不穩定。

  “那安定準備何時出門?”

  趙普其實也拿不準時間,“短則一兩天,慢的話七天吧!”

  他準備給趙云打造一把趁手,容易攜帶的武器,若不然一直負槍而行,太過引人注目。

  可若是不帶,出行的安全還真不能保證。

  “我派兩伍軍士隨行吧!”崔超不太放心。

  “不用了,如此反而最易暴露行蹤,”趙普道:“你幫我尋一個最擅打造武器的鐵匠,我設計了一把武器。”

  崔超拿過圖紙一看,分明是兩把短槍,“這等武器何須另行打造,府庫里多得是,你自去尋兩把。”

  “崔公不知,這其實內藏玄機。你只管派人去尋就是。”趙普沒跟他解釋,因為涉及到一些后世的知識,很難解釋的清楚。

  午后,太守府的吏從來稟告,城南軍營有位湯姓鐵匠,鑄刀技術精湛,把把都鋒利無匹。

  趙普帶趙云趕了過去,這位湯姓鐵匠四五十歲,天生異象,上肢奇壯無比,下肢相比之下就有點短小。

  “湯兄可有名字?”趙普興許是演義野史書籍看得多了,見到這等異象之人,就以為是大隱隱于市的英雄豪杰。

  那湯鐵匠憨憨笑道:“稟上官,小人父母早亡,不曾有名字。”

  趙普聞言,也就不好再深問,把自己畫得圖紙拿給他看,“這樣的槍造的出來嗎?”

  “這種很簡單,”湯鐵匠同樣把趙普所畫得圖紙看著了兩把很簡單的短槍。

  趙普有些慚愧,心想自己可能真的在美術方面沒有什么天賦,他手指其中一桿槍的槍頭,“這里不是槍尖,是一些紋路,紋路明白嗎?”

  其實趙普所說得紋路,其實就是螺絲的原理。

  這原理說起來簡單,但在古時固定物品一般都是鉚接或者榫接。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

  鉚接使用鉚釘連接,比如剪刀這種就屬于活動鉚接。固定鉚接的物品像角尺和橋梁建筑。

  至于榫接就更加的廣泛了,是傳統建筑常用的技巧。在古老的建筑或寺廟中常可發現,它是兩塊材料一個做出榫頭,一個做出榫眼,兩個穿到一起,靠材料的摩擦力將兩塊材料固定在一起。

  比如木凳。

  但這兩桿短槍趙普要求的是要靈活的連接,鉚接和榫接顯然都不合適。

  他的設計是一處短槍的槍頭猶如螺絲釘,一處短槍的尾部猶如螺絲帽。如此在平時負在背上好攜帶,需要戰斗的時候,則可迅速連接。

  但是顯然湯鐵匠是聽不懂的。

  趙普跟他講解了半天,猶如對牛彈琴,他最后只好折騰半天,用木頭削了一個簡易的螺絲釘。

  湯鐵匠看后似有所悟,明白了那個短槍槍尖的原理。

  趙普又指向另一桿的尾部,“這里要和槍尖出嚴絲合縫,這樣他們可以連接在一起,也可以擰開。這個打造起來困難嗎?”

  湯鐵匠想了一會,“可能要費上幾天工夫先做個模子。”

  趙普不由長舒口氣,總算費的時間不長。

  不過他猜想湯鐵匠應該是將鐵水澆灌到模子里面鑄造出來,這桿槍如果是生鐵的話,質地軟,易彎,一般的鋼又太脆,易折。

  剛制的刀劍還好,可如果槍桿易折的話,還不如用韌性強,質地硬的木頭。

  后漢是有淬鋼的技術的,那些“斬金斷玉,削鐵如泥”的利器無一不是百煉之鋼。

  只是掌握這百煉鋼技術的人很少,而且即便是有人掌控了這種百煉鋼的煉制之法,未必會有精湛的淬火技術。

  湯鐵匠為軍營人人敬佩的鐵匠,相比淬煉技術是極好的,可看他憨厚,百煉鋼的煉制之法應該不大會。

  “湯兄,我教你一種煉制鐵器的手法,煉出來的鐵器堅而有彈性。”

  趙普研究過漢末和三國時期鋼鐵煉制的工藝,甚至還讀過姜維所著的浦元別傳。

  蒲元其人是三國時期蜀國神匠,曾為諸葛亮造刀。

  浦元別傳記載,他認為“蜀江爽烈”適宜于淬刀,所以造刀為求鋒利,命人遠涉千里至蜀江取水淬刀。

  取水人不慎將水傾覆少許,無奈取途中水補充,被浦元一眼識破,命人再取蜀江水淬刀。刀成,削鐵如泥,世稱“神刀”。

  至于百煉鋼,它的品種繁多,見于記載的有:“五煉”、“九煉”、“卅煉”、“五十煉”、“七十二煉”及“百煉”。

  煉字前面這些具體數字的特定含義,后世研究者一般認為是指加熱的次數,即煉了多少火。

  后世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敘述磁州百煉鋼的過程,就是連續燒鍛百余次,至斤兩不減為止。

  三國時期,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內誡令中稱它們為“百煉利器”。

  孫權有三口寶刀,其中一口名“百煉”。蒲元為劉備造的寶刀,上刻“七十二煉”

  這些無論是百煉還是七十二煉都是用的炒鋼之法。

  所謂的炒鋼,其實就是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爐中加以攪拌,借空氣中的氧把生鐵中所含的碳化掉,從而得到鋼。

  但是這種方法煉制出的鋼,碳滲進的多少,分布的是否均勻,雜質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難掌握。所以就需要反復加熱折疊鍛打,使鋼的組織致密、成份均勻,雜質減少,從而提高鋼的質量。

  這在古時是一件頗為耗時耗力得工程,所以寶刀難求。

  好在,這種方法簡單,他可以教湯鐵匠,如果哪天他有時間可以找到燃燒起來火焰溫度更高的煤,就可以大大縮短這種工藝的流程,進而大量推廣鋼制武器。

  前漢雖然已經開始使用煤炭,但發現的煤礦數量較少,難以推廣,而趙普知道并州乃是產煤大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