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七九章 封王的風波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就在中華軍向四川發動進攻,攻取了四川重鎮重慶的時候,在另一條戰線上,也同時向貴州展開了軍事行動。

  其實按照原定的計劃,中華軍對貴州的進攻應該是在進攻四川之前,因為為了勸降吳三桂,用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在四川發動進攻。而貴州的軍事行動一直拖到了四川取得重大成績之后才開始,最主要的原因居然是因為大西軍遲遲沒有出滇參戰。

  按商毅的計劃,是希望等大西軍出了云南,進入貴州之后,才向貴州發動進攻,這樣把大西軍引出來,仗也要好打一些,另外也是想在貴州給大西軍一個重創,然后才好對他們進行招降。

  而且經過了勸降吳三桂的失敗之后,商毅也認識到,這個時代的觀念和自己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有很大的區別,在自已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雖然兼并的戰爭,但各國內部政治斗爭同樣十分激烈,不過大家基本都能尊守一個游戲規則,就是一但發現大勢已去,或是自己控制不住局面了,無論是國家首腦還是政黨的首腦,都會主動宣布失職認輸,極少有人死撐著,因為越是死撐,下場就會越慘,還不如極早放手,和和氣氣的收場。

  但在這個時代的人往往都喜歡死撐下去,基本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主,清朝是如此,吳三桂也是如此,因此商毅才打算,先用槍炮說話,給大西軍一個重創,再談投降。于是才一次等著大西軍出兵貴州。

  只不過讓商毅沒想到的是,等了一個月,大西軍一直都沒有出靜,到并不是因為大西軍的首領不想出兵,孫可望、劉文秀等人都清楚,如果能夠把和中華軍作戰的戰場設在貴州,就可以在云南前面樹起一道屏障來,保證云南的安全,這樣戰略縱深和回旋的余地也就大得多少。但永歷朝廷對他們所封的官職爵位太底,令孫可望非常不滿,因此才遲遲沒有出兵。

  因為現在的大西軍是以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共掌大權,因為孫可望年長,資歷較深,因此才被推為盟主,但基本的事情還是要三人一起商議,才能決定。

  但隨著大西軍在云南站穩腳跟,孫可望的野心開始膨漲,想自己獨攬大權,在平定云南的時候,孫可望借演武場升旗事件,把劉文秀打了一百軍棍,然后又命劉文秀帶罪立功,以確立和提高自己在全軍中的領導地位。但劉文秀、艾能奇都手握重兵,孫可望也不能輕易動搖他們的地位。而這一次歸順永歷朝廷,一方面是大勢所驅,大西軍不是倒向南明,就是倒向南京,而在另一方面,孫可望也想通過永歷朝廷加封,使自己的爵位高于其他二人,這樣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節制劉文秀、艾能奇,然后慢慢削減他們的勢力,使自己逐步取得全軍的控制權。

  因此在派楊畏知與永歷朝廷示好的時候,孫可望也為自已請求,封自己為秦王。

  但當時就遭到了永歷朝廷的許多大臣反對,因為執政大臣都擔心大西軍參與永歷朝廷,會削弱自己的勢力,因此也拖了下來。甚致還有人聲稱“孫可望賊也,不可以封。楊畏知為賊游說,請朝廷收之。”

  后來永歷朝廷被中華軍趕到了貴州,元氣大氣,而且中華軍逐步逼進,于是在朝臣中有不少人開始改變立場,贊成封孫可望借以收大西軍余部為己所用。但在俱體的封號上,又開始爭論起來,工科左給事中金堡就幫出明朝祖制無異姓封王例,力爭不可,甚至連續七次上疏,拚命反對。大學士嚴起恒也堅持拒絕封孫可望為秦王,上疏聲稱:“可望名雖向正,事非革心,朝廷毋為所愚。”

  而楊畏知以明朝舊臣、孫可望使者的雙重身分,盡力向永歷朝廷陳明利害:“孫可望兵強,可藉為用,何必可惜一封號,不以收拾人心,反自樹敵?”

  另外也有人贊成楊畏知的意見,建議可以退一步,封孫可望為郡王,并又提出可以在封爵的同時,趁機挑撥大西軍各將領之間的關系,建議朝廷封孫可望為郡王,命其居守云南;封劉文秀、艾能奇為公爵,并偷使人告之兩,本來也打算封他們為郡王,只是被孫可望阻止,能兩人率軍滇,立功之后,即封王爵,這樣不禁可以使兩人和孫可望分心,同時也可以利用王爵,激勵兩人為永歷朝出力。同時還可以讓兩人上疏,請封馮雙禮、白文選等大西軍的部將公候爵位,使諸將感劉文秀、艾能奇之恩,而離心于孫可望,造成大西軍內部分裂,便于永歷朝廷控制等等。

  結果爭了兩個多月,最后永歷朝廷作出決定:封孫可望為景國公,賜名朝宗,劉文秀寧侯,賜名若琦;艾能奇安侯,賜名時泰。讓楊畏知回云南去向復命。

  那知就在這個時候,又出了一個大弊漏,永歷朝廷的權臣陳邦傅本是廣西的地方將領,在廣西頗有些地方勢力,因此永歷朝廷在桂林建都時,陳邦傳仗著自已的地方勢力,和馬吉翔等人結成同黨,與丁時魁、瞿式耜、何騰蛟等人爭權奪利。但永歷朝廷逃到貴州之后,陳邦傅失去了自己的根據地之后,勢力大跌,于是打算拉隴孫可望,借大西軍的聲勢,幫助自己繼續爭權。

  于是陳邦傅趁永歷朝廷對孫可望封王之議未決的空隙,用黃金鑄造了一顆重達百兩的“秦王之寶”大印,又偽造永歷帝敕書,派自己的親信胡執恭,冒充朝廷使臣,前往云南封孫可望為秦王,還封劉文秀、艾能奇為國公。

  孫可望當然不知道永歷朝廷的紛爭一至于此,還信以為真,對胡執恭送來的敕書和“秦王之寶”大印極為滿意。于是安排了隆重的儀式,親自郊迎使者,集結文武和百姓,大庭廣眾之下,以臣子的禮儀,先五拜叩頭,舞蹈稱臣。然后才接受了秦王之封,并率其劉文秀、艾能奇二人并三軍士卒各呼萬歲;隨后孫可望立刻就以秦王的名議升座,受劉文秀、艾能奇,大西軍的眾將并三軍士卒慶賀;接著又把敕書謄黃布,告云南各地,歡慶三天。

  那知孫可望高興了沒兩天,楊畏知等人就回到昆明,才知道自已實際被封的,不過是景國公。而且連劉文秀、艾能奇都被封為國公,三人的爵位是一樣的。

  孫可望自然是惱怒異常,立刻找來胡執恭當面尋問,而胡執恭一口咬定,因為大臣們都不愿封孫可望為王,因此朱由榔與其母親太后兩個人秘密商議鑄王印與孫可望。

  孫可望也不是傻子,一聽就明白了里面的套頭,立刻下令,將胡執恭關押起來,但這時孫可望己經接受了陳邦傅、胡執恭假造的敕印,舉行了隆重的受封典禮,弄得云南軍民皆知,現在也是騎虎難下,于是又命楊畏知將這兩份敕封的詔書帶回去交給永歷朝廷,假裝糊涂,表示自己接到了兩份敕封,不知真假,請朝廷定奪。但同時也說明,自己在接到秦王敕印后已經鄭重宣布,大小官員和軍民都已祝賀等等。其實就是希望永歷朝廷將錯就錯,再改封自已為秦王,這樣也給自己樹個梯子好下。

  其實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補救辦法,但永歷朝廷的大臣們本來對封孫可望為公爵都十分免強了,怎么可能答應封孫可望為王呢?這一次又是金堡首先發炮,上疏言:“可望應否封王,臣為祖宗守法,即使白刃臨臣,臣惟執不封之議。”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出于爭權奪利的考慮,還有不少人是懷著陰暗的心理,自己混了十幾年,連個候爵、伯爵都沒撈著,而孫可望本來是個反賊,現在打賊皮扒了,立馬就封了王,這也太不公平了吧,因此一定要反對,堅決后反對。

  當然也有一部分大臣出于現實考慮,貴州督師朱天璘上疏勸說朱甴概:“孫可望盤據云南,怎能禁止他自立為王呢?如果恩出朝廷,正可得其效力。假如他先行一步,執送胡執恭入朝誅之,則顯得賞罰之權倒置。不如封他為王,免生他變。”

  其實朱甴概對封不封孫可望為王到是無所謂,只是反對的人太多,又搬出了祖制這面大牌子,他也沒有辦法,競朱由榔并不強勢的皇帝。因此最后決定,封孫可望為平遼王。按明朝的爵位制度,一字王為親王,最尊,二字王為郡王,次之,而劉文秀和艾能奇也認為見好就收吧,勸孫可望接授永歷朝廷的策封,郡王就郡王,反正也可算是王爺了。

  但孫可望己經以隆重的禮節慶賀過自己受封秦王,現在平白無顧的從親王降到了郡王,孫可望的惱火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現在外面的形勢他也清楚了不少,知道永歷朝廷已經到了山穿水盡的地步,居然還要擺出一付正統朝廷的架式,連個名議的王爵都不肯封給自已,因此孫可望也擰上了,不封秦王,我就不出兵,等中華軍打到了貴州,看你們怎么辦?

  (在線書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