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八十七章 突破淮河(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八十七章突破淮河(下)

  到了九月十六曰,在豫南戰場的局勢是,清軍的中路軍占領了息縣,并渡過了淮河,并在淮河南岸派駐了三萬士兵,包括有八千名火銃兵,另有各種火炮一百余門,建立起岸頭陣地。而在左右兩路,清軍只是殺到了淮河北岸,中華軍雖然退過淮河,但并未再向后撤退,而是仍然守在淮河南岸。

  雖然清軍的中路突破了淮河,但并沒有馬上向淮河南岸大規模增兵,而是一面在淮河南岸繼族建立防守陣地,一面在河面上架設浮橋,一連兩天的時間,都沒有向南岸的縱深發展,也沒有繼續派兵過河。

  而這二天的時間,也讓成進和李定國十分焦急,因為中華軍放開淮河防線的目地,就是要將清軍引到淮河南岸來,然后進行包圍作戰,如果清軍不是全部,或者是大部份渡過淮河,那么中華軍的包圍也就無法完成。

  當然從目前的情況來,清軍遲遲沒有大舉渡河,并不一定就是對戰局產生了懷疑,多半是出于謹慎的考慮,而且在淮河南岸建立陣地,在河面上架設浮橋,其實都是在為大舉渡河做準備。但清軍會在什么時候渡河,誰也說不準,而就這么耗下去,顯然不是辦法。

  而且這時駐守徐州的十五軍也將徐州移交給鄭成功部守衛,率軍南下參加豫南戰後,在中途也匯合了放棄陳州的部隊,這時己到達了穎州地區,在有一二天的時間,就可以到達豫南戰場。但同時清軍的尼堪、韓岱部奪回了陳州之后,也可以率軍南下,緊跟在阿濟格部的后面,到那個時候,就算阿濟格部渡過了淮河,但再想要包圍阿濟格部,可就并不容易了。

  因此成進和李定國經過了緊急的商議之后決定,修改包圍地點,就在淮河北岸進行,立刻開始對阿濟格部的清軍進行包圍。由湖廣軍區第六、十三軍,南京軍區第十七、二十軍,淮南軍區第十五軍在淮河北岸聚集,包圍清軍,而淮南軍區第一、十一、十八軍,將在淮河南岸,堵截清軍,使清軍無法在淮河南岸擴展。也就是說,這一次對阿濟格部的包圍作戰,將以淮河為界,分南北兩個戰場進行,北岸五個軍,南岸三軍,同時一但包圍形成之后,李定國將立刻趕到淮河北岸,去指揮作戰。

  但就在成進和李定國重新布置好了各路人馬的預定包圍陣地,并且向各部發出了命令之后,又收到消息,清軍的中路軍開始向淮河南岸調動人馬了,而左右兩路,也都開始向淮河南岸的陣地發動進攻。

  兩人得知以后,也不禁大吃一驚,因為各路人馬的預定包圍陣地,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如果在這段時間清軍大部份都渡過了淮河,那么淮河北岸的五個軍就會撲一個空,雖然說結杲仍然是將清軍堵在淮河南岸了,但局面卻是大大不同的,因為淮河北岸的部隊要渡過淮河,來倒南岸,至少也需要幾天的時間,而在淮河南岸的三個軍將會直接面對清軍十幾萬大軍。在局部的戰場上,清軍會暫時取得絕對的優勢兵力。而這一場戰斗,也將形成拉據戰,中華軍圍殲清軍的目地,己經很難達到了。

  而現在調兵的命令己經下出了,再次修改作戰計劃肯定是來不及的,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將清軍堵在淮河北岸,不讓他們大規模的渡過淮河,而其中的重點就是清軍的中路人馬,因為這一路的清軍己經渡過了淮河,并在淮河南岸建立了防守陣地。

  這時中華軍在淮河南岸的兵力分布是,在東西兩線,分別是由第十八軍的第五、十九旅和第十一軍的二十師守住淮河南岸,擋住清軍兩翼的渡河路線,而中路是由第一軍牽制住清軍的淮河南岸陣地,第十八軍的騎兵師、第十一軍的第七師作為預備兵力。但由于之前中華軍是打算放清軍過淮河,因此第一軍并有將清軍的淮河南岸陣地堵得很死,而是給清軍留出了一片很大的空白地區,本來這是打算讓給清軍駐扎的地方。但現在必須將清軍限制在河岸陣地的范圍內。

  于是成進和李定國也立刻下令,第一軍和預備軍全都出擊,進攻清軍在淮河南岸的陣地,一定要擋住清軍在淮河南岸的擴展。

  其實清軍遲遲沒有大規模渡過淮河,并不是因為怕中了中華軍的埋伏,而是因為阿濟格在等待著多爾袞給他送來的補濟到達,由于在前一階段的戰斗中清軍也拼得很兇,不僅戰斗減員達了一萬六千多人,而且各種火器的彈藥消耗都接近半數。

  阿濟格也知道,等渡過了淮河之后,恐怕還有大仗硬仗要打,這一次能夠突破中華軍的淮河防線,各種火器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此必須保證彈藥的充足。對于中華軍故意放棄陣地,向后撤退的行為,由于做得過于逼真,阿濟格絲毫都沒有懷疑。

  另外一點就是清軍攜帶的重型火炮太多,僅紅衣大炮足有六十余門,同肘還有大量的物資車輛,如果僅僅靠木筏來渡運,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最好還是在淮河上架幾做浮橋,這樣不僅僅是方便這一次渡河,而且也有利于以后在作戰時,向淮河南岸運送物資。

  在這二天的時間里,清軍實一點都沒有浪廢,經過連夜的搶工,在淮河上一共架起了五座浮橋,而這時運送補充彈藥物資的隊伍也都送到了息縣。于是阿濟格在接收了這一批彈藥物資以后,這才下令中路的人馬開始渡河。而左右兩路,也開始進行向淮河南岸的中華軍防線發動進攻,主要的目地是牽制中華軍的兵力,好讓中路軍從容渡河。等中路軍渡過淮河之后,再從南岸向中華軍發動進攻,接應兩翼的清軍過河。

  不過雖然清軍已經建成了五座浮橋,但清軍的中路有七八萬大軍,再加上大量的重型火炮和其他的車輛,由其是紅衣大炮,一座浮橋上最多只能同時承受三門過河,再多就有可能出危險,且此也不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夠渡過淮河的。

  好在是在這兩天的時間里,在淮河南岸清軍己經建立了比較堅固的陣地,而且還有三萬士兵把守,于是阿濟格也決定,先運送一批重型火炮和物資過河,可以強南岸清軍的力量,并且擴大岸頭陣地,好讓更多的人馬可以過河駐扎。

  因為先前建立的岸頭陣地只是考慮保住在淮河南岸有一個穩固的立足點,因此陣地的修建,也盡量緊促,但控制的地域并不大,如果大隊人馬、車輛要過河,就必需擴大陣地。同時阿濟格還十分慶幸,這兩天的時間,中華軍并沒有向清軍的岸頭陣地發動進攻,也終于給清軍容出了等候物資的時間。

  但就在這時,阿濟格收到探子的稟告,中華軍向清軍的淮河南岸陣地進攻過來了。這時清軍的陣地正在擴大中,而原陣己經騰出來預備放置物資,因此阿濟格也決定,這一次清軍將不進行堅守陣地的作戰,而是殺出陣地,與中華軍進行野戰,同時留出一座浮橋,運送兵力援淮河南岸的戰場。

  于是阿濟格下令,命巴牙喇甲喇額真布克沙為主將、巴牙喇纛章京希爾根為副將,率領蒙古固山額真馬喇希、吳喇禪,甲喇額真哈寧阿、艮泰,牛錄額真巴雅、彰屯等人率領先期過河的三萬士兵出擊,迎戰中華軍。

  在先期渡河的三萬士兵當中,有火銃兵八千人,步兵一萬人,滿蒙騎兵一萬,炮兵兩千,因此實際出戰的,只有二萬八千人。

  清軍和中華軍已經打了五六年的仗,但基本模式都是一方進攻,一方防守,或者是突襲、伏擊作戰,但向傳統的那種雙方在野外拉開陣式,互相對沖的作戰方式,還很少有過。主要是因為中華軍的戰術太詭異,清軍進攻時,中華軍一般都會全力防守,而中華軍進攻時,往往都集中了優勢的兵力,清軍也不敢和中華軍硬碰。

  另外以前雙方作戰,都是在江南、江淮等地,水網湖泊眾多,不利于騎兵作戰,也使清軍的這個優勢一直都沒法發揮,在大部份的時間里,騎軍的作用居然主要是利用速度去沖擊中華軍的防線,而這一次中華軍主動向清軍發動進攻,而且這一帶的地勢平坦,也有利于騎軍作戰,因此阿濟格也認為,如果是在野戰中,清軍以步騎配合作中,還是大有勝機的。而且淮河北岸的援軍也還在源源不斷的援過來。

  而布克沙領命之后,也下令,命蒙古固山額真馬喇希、甲喇額真哈寧阿兩人率領清軍的八千騎軍,率先迎戰中華軍。希望用清軍最擅長的騎射之術,先給中華軍一個迎頭痛擊。

  于是馬喇希、哈寧阿兩人率領騎兵,立刻向中華軍殺過來的方向沖殺而去。

請分享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