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978章 西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船行龍江之上,劃破平靜的江面。

  碧綠的龍江水,青翠的山巒,絲毫沒有秋的感覺。

  龍江發源于黔地,因流經宜州城治龍水城而得名龍江,東至柳州柳城匯入柳江。

  秦瑯乘坐的其實不能叫船,應當稱為竹筏,就是廣西地區多見的竹子雙層扎制,一根竹竿便可駕駛著橫行江上。

  用竹筏而不用大船,也是因為龍江雖干流七百里,但河道多變,有的河段可能百里平坦寬闊,便于航行,但有的河段卻是兩岸懸崖峭壁,水流湍急縣多有暗礁,落差極大。

  因此這條七百里的龍江,并沒法正常通航,尋常辦法都是分段航運,有部份河段還得拉纖而過。

  雖然竹子筏簡陋,但卻就地取材,制作方便,而且乘坐在平靜的江段時,也很舒適安全。

  那撐船的老大,一頂竹笠一件棕蓑衣,手中撐一支長桿,便能輕松駕馭著筆筏前進。

  他的腳下還立著兩支魚鷹。

  腳上栓著繩索,脖子上還卡著圈扣。

  這些魚鷹捕魚的本事十分了得,站在竹伐子上突然一個猛子扎入江中,然后很快就叼著一條大魚上來,有時魚甚至比這魚鷹還大上許多。

  它拼命的想要把魚吞進那大嘴,可是脖子上的卡子卻死死卡住,魚便一直在它的大嘴里掙扎著。

  這時船夫便會一手抄起魚鷹,從它的嘴里奪下大魚,扔入自己的魚網兜里。

  魚鷹不甘心的撲赤著叫著,船大便從一個魚筐里撈出幾條小魚,那魚鷹就跟餓死鬼投胎一樣搶食。

  另一只魚鷹也想吃,卻被船老大直接一腳跳下了水。

  捕到了大魚上交后,才能得到小魚做為賞賜,沒捕到明顯就沒的吃。

  秦瑯會在筏子上看著挺有趣,看這魚鷹吃東西,絕對能治愈厭食癥者。本來張超是要秦瑯做船的,雖說水師的船過不來,但也有跑這段江的船只,船終究要平穩安全一些的。

  但自詡能在東海游泳,敢在黃河破浪,能在長江劃水的秦瑯卻愿意坐竹筏,這江面這么平靜沒什么危險,何況他水性確實不錯。

  龍江上雖然不能全線直航,但其實江面上還是很熱鬧的,這也要歸功于秦瑯。因為秦瑯到嶺南后,不僅加強了桂州到邕州的柳宜驛路,而且他還往西延伸了一條新驛路。

  東起柳州,經宜州往西,連通黔中道,經應州(三都)邦州(都勻)

  而入矩州,也就是東寧州了(貴陽)。

  聯通到矩州后,就等于徹底聯通了整個黔中道,畢竟矩州做為黔中的腹心,四通八達,東北通往凱里、懷化,北面通往遵義、重慶,西南通往安順、普安,直入云南。

  過去因為柳宜融地區偏遠,蠻部眾多,交通堵塞,只有馬幫行走在山間小路,秦瑯到來后,規劃了一條全新的驛路。

  撥錢撥糧,征丁派役,用了幾年時間,修通了宜州到應州的這條聯通黔桂的驛路。

  這條驛路不僅是二十里一驛的陸驛,而且還依靠著龍江,增加了一條水驛線,沿龍江設立了不少水驛站,配置了許多驛船,水陸并行。

  之所以當初沒有選擇黔滇桂的界河紅水河,而是選擇了一條更小的支流做為驛路,也是因為這里以往本來就有一條通道,只是路不太好走。但宜州臨近桂州這個要地,又處于桂邕之間,再加上往東聯通黔中也有較好的河谷孔道,所以最終選擇了這里。

  紅水河雖廣,但九曲十八繞,路途距離更遙遠。

  數以千計的竹筏行駛在環江段,這里武德年間設立過環州,名字取自于周邊的的環江寨,環江寨有大環江寨和小環江寨,還有帶溪寨等。

  過去這里是天王老子都管不著的蠻地。

  但是隨著這水陸驛路的開通,商路的拓寬,這條路上也漸熱鬧了起來,而緊隨而來的就是朝廷在這邊設立了鎮戍堡壘,建立了折沖府,并移民過來,軍屯民屯再加上商屯,還有那些商人過來開礦。

  淘金熱,開礦風,讓這條新商路上一下子就火熱起來。

  剛開始的時候,這里的蠻子那也是動不動就跑下山來搶兩把,劫過路商人,入城鎮偷竊搶劫,總之把漢人漢商當成了肥羊,要什么就下來搶。

  后來桂州都督府分管這邊,靜江軍開始入駐,狠狠的拿幾個寨子開過刀后,情況才慢慢收斂了許多。

  然而秦瑯先前一入朝,這邊就馬上又開始亂了起來。

  秦瑯很喜歡龍江。

  水特別的綠,青山綠水,竹筏行上其上,如同是一副水墨化般。

  坐在小筏子上,船老大拉長著俚語調子呼喝著,其它船上的船老大便也跟著回應,秦瑯聽不懂他們在唱什么,但這似乎是一支傳統的船工號子,聽起來還挺有韻味。

  兩岸的青山半坡上,能看到蠻寨。

  木屋錯落有致,聚落而居。

  當看到山下龍江上這支龐大的竹排隊時,明顯很驚訝。

  隱約能聽到寨子里似乎吹響了水牛號角,敲響了銅鼓。

  秦瑯卻并不為所動。

  這一路過來,這樣的場面見太多了,甚至天天都要見上幾回。

  多數蠻寨看到這么大的一支隊伍過來,尤其是伴著江上筏隊同行的,還是岸邊大路上的一支龐大的軍隊。

  旌旗飄飄,鎧甲明亮。

  廣州鎮海軍、容州寧遠江、桂州靜江軍,邕州建武軍,加上嶺南經略牙軍,這就是五路精銳。

  配上嶺南馮冼寧陳楊李高等八大豪族,還有談殿等那些蠻王帶來的精銳土兵,可以說這支兵馬,確實有橫掃一切的底氣。

  事實上,他們也確實就是一路橫掃過來的,先是融州,接著是柳州,再是宜州。

  不識趣的蠻寨已經被破了不知道多少個。

  識趣的倒也不少,紛紛向衛公跪拜求饒,懺悔改過,幾乎每個參與了叛亂、騷亂的寨子,都付出了血的代價。

  區別就是執迷不悟的,甚至還想著負隅頑抗的,都沒逃過被攻破寨子,滅寨的下場。

  寨毀人亡,頭人處死,其余為奴。

  而一些只是附庸做亂的,還能及時醒悟悔改的,勒令寨中交出幾個跳的歡的明正典型,把他們的家人抄沒為奴,殺雞儆猴。

  秦瑯的隊伍一路西來,越變越多。

  許多蠻酋帶著子弟跟在軍中效力,以求將功贖罪,還拿出了許多牲畜錢糧來勞軍慰問,算是出血又出力。

  秦瑯一點也不心疼這些人,他其實用不著他們的糧食牲畜,本身自已帶的兵不多,攜帶有部份干糧,而且沿途也有官府,早就為此次行動儲備了足夠的。

  但他還是讓他們出錢出糧,就是要讓他們長點教訓。

  打的不痛,下次就不會記牢。

  讓這些人隨從軍中,也是要讓他們看看唐軍威武之師的強大戰力,這本就是一次武裝大流行,并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平蠻剿亂的戰斗。

  他們這一路過來,基本上就沒打過幾個像樣的仗。

  雖然也有些蠻子逃進深山老林,或者退居懸崖之頂,秦瑯對這些不好打的,暫時也不理會。

  他這次來就是大梳子先過一遍。

  把整個風氣先變一變。

  些許頑固份子,其實改變不了什么。

  多數的蠻子其實還是那種墻頭草,搞不清形勢,別人反他也反,別人搶他也搶。

  秦存孝和苑竹林帶領著騎兵奔行在岸邊大道上,輕騎早早前往沿途各寨傳令。

  一支輕騎奔馳到了北岸的大環寨。

  大環寨立于龍江北岸大環江匯入的河口處,在大環江河口的西岸上沙山上,而隔著大環江相望的下沙山上,則是小環寨。

  兩寨占據大環江入龍江河口,隔河相對,都建在河口的山上。

  一直在江畔眺望的一隊蠻丁,看著輕騎舉著唐旗出現,臉色凝重。

  “唐人來了!”

  一名年輕的蠻丁少年騎著一匹矮馬跑來,“唐騎,唐騎來了。”

  魁梧粗壯的大漢揉了下少年的腦袋,“馬上回寨子。”

  少年擔憂的問,“唐軍會攻打我們的寨子嗎?”

  壯漢望向那面紅旗,翻身上馬,“只要我們不反抗,應當不會。”

  他騎上馬往寨子跑,一邊跑一邊在馬上吹響牛角號。

  水牛號角驚醒了龍江兩岸。

  正在田間地頭的寨丁,紛紛放下手頭的事情,趕緊往寨子里跑,甚至散居在大寨四周的一些蠻丁,也紛紛拖家帶口的往大寨子里撤,有些人還不舍的自己的雞鴨豬牛,也都趕豬牽牛,挑著雞鴨慌張的往山上跑。

  望山跑死馬。

  唐旗雖然出現,但過了有快半個時辰才終于出現在寨前。

  盔甲鮮明的旗上執紅旗來到寨前,勒停戰馬。

  “我乃衛國公經略使府衙內親衛······”

  寨墻上,頭發花白的老寨主身著絲綢長袍,手拄著一根拐杖,聽著寨前唐騎的喝令,面露不安。

  唐騎告之衛國公駕到,要求他們寨子立即出去迎接,并準備好糧食肉蔬供軍。

  老寨子遲疑著,擔憂打開寨門后果難測,但又沒有膽子敢拒絕。

  剛從外面回來的年壯兒子悄聲道,“秦瑯帶來了超過一萬人馬,我們抵抗不了。”

  老人還在猶豫,壯漢卻已經忍不住轉身沖下面人道,“趕緊打開寨門,準備迎接王師到來。”

  老頭嘆一聲氣,他始終下不了決心,兒子倒是幫他拿主意了,雖然心中還是擔憂,可最終沒有駁回兒子的話。

  “我們上次跟著作亂,如今衛公前來,該如何是好?”

  “認錯,服軟。”壯漢咬牙道,“反正做亂的也不是我們一個寨子,法不責眾,我看其它寨子只要不是頑抗到底的,認錯服軟再賠禮,出點血還是能過去的。”

  壯漢雖然心中也不太情愿,可誰能想到秦瑯并沒有一去不返,不但回來了,而且還會親自殺過來呢。

  求助下,可以像偷菜一樣的偷書票了,快來偷好友的書票投給我的書吧。

  這位衛公威名太盛了,一路過來,那些先前還叫的響鬧的歡的寨子,一個接一個的望風而降,爭相向衛公搖尾乞憐,不但牽牛擔酒送糧勞軍,甚至親自帶著子弟隨從軍中效力。

  在這種形勢下,別說大環寨,就是整個七百里龍江兩岸,這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寨子,也沒有誰敢再頑抗到底啊,除非真的腦子壞掉了。

  他打聽到這次衛公能光臨他們這窮鄉僻壤,似乎只是順路經過而已,衛公好像是要借道去云南滇池昆州,從龍江過,還要路過黔中。

  走這么條路,明顯就是要順路收拾一下他們這些蠻夷了。

  此刻看著那唐旗,蠻漢也成分的懊悔,當初怎么就頭腦一熱,聽信了某些人的煽動挑撥呢?

  該死的,下次不要讓自己再見到那些渾蛋,否則一定要扒下他的筋剝下他們的皮做成銅鼓!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