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曾經在沙漠之中,建立起了一座城市。
或許這是從神代時代逝去之后,人類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即便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那座城市也足夠偉大恢弘!
這座城市是如此的金碧輝煌,以至于哪怕到了現在,天啟都懷念那座城市。那座城市是天啟自己設計的,城市里的建筑都是全石制的,表面覆蓋著黃金和各種顏色鮮艷的涂料!
或許現代人沒辦法想象那樣一座城市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要知道,那時候連青銅器都還沒有開始普及,只有少數人能夠使用青銅器,很多人勞作還只能使用古老的石器!
可就是這樣,天啟愣是在沙漠之中,也就是他的出生地,生生的建立了一座巨大的城市!
更過分的是,即便是到了天啟被封印之前的那一刻,那座城市依然還在建造。
可想而知,這家伙有多么的不做人。
不過,當天啟回到埃及的時候,還是被嚇到了,他還以為他被耍了,他不敢相信,這里居然是自己曾經統治的國度。
很多人一聽到“古埃及”,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金字塔、沙漠和駱駝行走在沙丘上的畫面。但真相是,古埃及并不總是沙漠。首先,我們要明白,氣候和自然環境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而且,人類的活動也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所以,古埃及以前是不是沙漠?現在的埃及是不是沙漠?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簡單來說,古代和現代的埃及都不能簡單地用“沙漠”來定義。尼羅河附近的地區,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擁有較為豐富的植被。然而,近代埃及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1960到1970年間,橫跨尼羅河的阿斯旺大壩(的建設。
大壩的建設導致埃及南部一些地區發生洪水,形成了淤塞的納賽爾湖。許多現代努比亞人不得不搬遷逃離,許多考古遺址也因此被淹沒在水下。此外,大壩的建設也結束了尼羅河的自然洪水,導致埃及南部的沙漠狀況與現在非常相似。
在大壩建造之前,尼羅河的洪水通常不太嚴重。研究表明,在青銅時代(約公元前3300年-前1200年),尼羅河的洪水往往比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200年-前400年)更大,并且這種較低的洪水水平一直持續到大約大壩建成。青銅時代尼羅河水位普遍較高的一個影響是,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當吉薩的金字塔建成時,尼羅河消失的支流“胡夫支流”可就在金字塔旁邊。這個分支允許材料通過船運石塊、材料到現場,這對幫助建造金字塔有很大效益。有趣的是,曾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因為尼羅河流域廣袤、無垠,居住在尼羅河邊或三角洲小島上的古埃及人,一定認為自己生活在“尼羅河海”的一個島上。這種說法是不是很有趣呢?總之,古埃及并不總是沙漠。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埃及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天啟總覺得自己被忽悠了!感覺他那個時候的埃及,都比現在要好的多!
是的,埃及會讓你有種錯覺——仿佛坐著飛機,回到了另一個時代。你剛剛在機場刷完護照,下一秒就被出租車司機拖進一場討價還價的拉鋸戰;你可能在五星級酒店吃著自助餐,推門出去卻是未修的爛泥路和沿街乞討的小孩。
埃及不是一個窮國家,它是一個被歷史誤解的國家。
提起埃及,幾乎所有人第一反應都是“金字塔”“法老”“尼羅河文明”。
確實,它擁有無與倫比的古老光輝: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圖坦卡蒙的面具,統統都是世界遺產。
但現代埃及的現實,跟它的輝煌歷史之間,存在一種巨大的“認知落差”。
這個國家目前人口超過1.1億,GDP不到4000億美元,人均GDP不到3500美元,在全球排位靠后。你走進埃及街頭,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文明,而是——堵車、塵土、裸露的磚房、掛著電線的陽臺、隨地燃燒的垃圾堆。
商場門口豪車林立,保安手持沖鋒槍;街對面,一群孩子蹲在地上賣水果,母親站在一旁罵罵咧咧,太陽照得人喘不過氣。
目前,埃及經濟仍嚴重依賴旅游、蘇伊士運河等服務業,農業和工業發展滯后,對外貿易長期保持大幅逆差。分析人士認為,埃及當前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長期存在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疊加周邊地緣沖突帶來的外部負面沖擊。埃及金字塔政治與戰略研究中心專家阿提夫·薩達維說,近年來,俄烏沖突、新一輪巴以沖突等都對埃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外部負面影響。“埃及當前的經濟危機不是過去四五年造成的,而是過去三十多年一系列錯誤政策長期積累的產物。因此,盡管經濟改革的社會影響巨大,但啟動經濟改革十分必要。”埃及總統塞西主政以來,其政府在國內注重改善基礎設施,全力打造新行政首都以提升埃及的國際形象;同時,在確保政治穩定、打擊非法武裝、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采取強硬、穩健措施。對外政策上,塞西政府奉行平衡外交戰略,致力于同主要大國保持友好關系,主動改善與地區國家關系,積極斡旋地區熱點問題。
上述執政表現可圈可點,在較大程度上引導民眾以相對理性的態度看待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埃及社會“求穩”心態占據主流民意。
走在開羅老城區的小巷里,總能看到十七八歲的少年推著裝滿蔬菜的手推車穿梭,他們本不該早早扛起生計,卻因為找不到出路只能提前謀生——這是埃及人口破億后,街頭最常見的畫面之一。2023年,埃及正式邁入“億級人口俱樂部”,一半以上國民還在30歲以下,看著滿是“勞動力潛力”,實際卻被人口壓得喘不過氣:年輕人蹲路邊搶日結工、貧民窟往沙漠里擴、國家每年花大價錢進口糧食……為啥別人口中的“人口紅利”,到埃及這兒就成了甩不開的“負擔”?在開羅解放廣場附近的勞務市場,每天天不亮就擠滿了找活的年輕人。24歲的穆罕默德攥著皺巴巴的大學畢業證,逢人就問“有沒有零活”,他學的是文科專業,畢業大半年,要么遇到月薪不到200美元的工作(連房租都不夠),要么就是崗位直接標注“只招有5年經驗者”。“我們村還有十幾個和我一樣的,要么在家啃老,要么去工地扛磚,誰都想找份穩定工作,可太難了。”
埃及的年輕人口確實多到驚人:1億人里,60以上在25歲以下,理論上這是最該給經濟添動力的群體。但官方數據擺著:2024年埃及失業率超12,1529歲年輕人失業率更是飆到30以上——相當于每三個年輕勞動力里,就有一個沒活干。更揪心的是,就算找到工作,大多也停留在“賺辛苦錢”的層面:在旅游景區當挑夫、在街頭賣烤玉米、去蘇伊士運河搬貨,這些活既沒技術含量,也帶不動經濟往高處走。
埃及的年輕人不是不想干“值錢”的活,是沒本事干。當地的教育體系還停留在“重理論、輕技能”的老路子上:中學課堂里,老師反復講著幾十年前的歷史教材,很少提實用技能;職業學校寥寥無幾,就算有,教的也還是老式紡織技術,根本跟不上現在旅游、電子加工行業的需求。就像紅海景區每年要接待上千萬游客,急缺會中文、英文的高端向導,可來應聘的年輕人大多只會幾句簡單的阿拉伯語,連景點歷史都講不明白,只能眼睜睜看著崗位被外籍員工搶走。更要命的是,埃及的“家底”根本撐不起這么多人。打開地圖就知道,埃及96的土地是沙漠,能住人、能種地的地方,只占國土面積的3.5,還全擠在尼羅河兩岸。這么點耕地要養活1億人,難度可想而知——埃及每年得進口近40的糧食,光是買小麥的錢,就占了國家外匯支出的一大塊。住房更是難題:開羅的貧民窟占了城市一半以上面積,有些地方十幾個人擠在一間沒水沒電的小破屋,政府想建保障房,可資金有限,建得遠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
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埃及的經濟沒足夠“底氣”吸納勞動力。這些年,埃及的經濟就靠三樣撐著:旅游業、蘇伊士運河收入、海外僑匯。旅游業受疫情、地區動蕩影響太大,2022年好不容易恢復點,2023年又因為周邊局勢波動,游客量掉了近20;蘇伊士運河雖然每年能賺幾十億美元,可需要的勞動力有限,撐不起大量就業;海外僑匯倒是能幫家庭貼補家用,可錢大多花在買糧食、交房租上,沒法轉化成產業投資。至于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埃及幾乎沒競爭力——既沒完善的產業鏈,也沒足夠的技術支持,想建工廠吸引年輕人,難上加難。
其實“人口紅利”從來不是“人多就有”,得是“人能干活、有活可干、干的活能賺錢”。埃及的困境,恰恰是缺了后兩樣:年輕人沒技能,干不了高價值的活;國家沒產業,給不了足夠的崗位;資源又有限,連基本生活都要靠進口。這樣一來,再多的年輕人,也只能變成壓在經濟上的“負擔”。
在這片土地上,農業是國家的經濟支柱之一,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許多農民為了生計不得不開墾更多的土地,這導致土地荒漠化問題日益嚴重。同時,城市的擴張也在不斷吞噬著寶貴的耕地資源。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埃及的土地資源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人口與土地資源的失衡問題,埃及政府和社會各界開始認識到控制生育的重要性。他們普遍認為,只有通過控制人口數量,才能為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動生育控制政策的實施。首先,加強了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媒體、學校等渠道向民眾普及生育控制的知識和重要性。其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鼓勵家庭減少生育數量,如提供生育保健服務、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等。此外,政府還加強了計劃生育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力度,確保政策的有效執行。
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給整個中東點了一把火,埃及瞬間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表面上看,老百姓終于站上廣場,穆巴拉克這樣的老牌軍頭也被趕下了臺,埃及“要變天”了。街頭剛清靜兩天,大家心里的火焰也沒那么旺了。可當時的氣氛就像一鍋快燒開的水被突然蓋上了蓋,熱氣壓在壺里,壓著壓著,誰也不知道哪天會炸鍋。隨后,穆兄會贏得大選,小伙伴們都以為埃及要走“民主道路”,可軍方一看利益受損,轉手就把總統趕下臺,花式“政變”成了新常態。穆巴拉克下去了,穆爾西上臺,又很快被請下去,感覺百姓剛熬出頭又被按了回去。有人高呼“民主必勝”,但事實是——無論誰換崗,軍方的手始終沒離開國家命脈。有人發現,街頭的大餅還是兩分錢一張,銀行的通脹還是瘋漲,失業率沒縮水反倒更高。反對聲音說,埃及換了面孔但底層制度未變,早晚還會爆發更多矛盾。“表面平靜”,其實誰都知道,只要哪天大餅漲價,大家還得上街鬧一場。
眼看著埃及經濟接連跳水,國際貨幣基金、海灣朋友和歐美盟友紛紛伸出援手,塞西總統則一口氣借了3000億美元搞新城,想學迪拜把開羅搬出沙漠。誰都沒想到,金字塔旁邊剛挖完地基,國家財政就被掏空,通脹飛天、匯率跳水,竟然鬧到連蘇伊士運河的維護費都掏不出來。此時,所有人突然發現,原來“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的生命線”,如果哪天堵住了,全球貨運都得堵成“腸梗阻”,歐美立刻急得滿世界打電話。早前認為埃及就靠一條河,如今才發現,這條河不僅關系埃及人溫飽,還牽連整個地中海和紅海的貨運命運。中東亂了,歐洲頭疼;埃及亂了,連世界都跟著心跳加快。更反轉的是,埃及財政困難到極點,軍方卻成了“國中之國”,各種生意照做,武器照買,還硬生生成了全球第三大武器進口國——老百姓吃不起大餅,軍隊卻屯著彩色導彈。這種對比,讓“阿拉伯之春”期待改革的年輕人頓覺被耍得團團轉,憤怒、無助、荒謬,矛盾徹底激化。
在天啟來之前,那時候這片土地真的就是一大堆火藥,一點火星就能爆炸!
原本大家以為天啟政變上臺之后,會激化矛盾,到時候會這里會變成中東的另外一片混亂之源!
結果天啟主政兩年來,這里不僅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混亂,反而越來越好了!
請:m.bqq9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