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千一百零一章終于好轉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艾瑞斯是真的喜歡自己這份職業,哪怕她僅僅只是一名圖片編輯,還算不上真正的記者。事實上,在很早啊以前,艾瑞斯也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記者。

  美國是個很反直覺的國家。

  很多人都說美國是開放的國家,可從某些角度來看,美國又是非常保守的國家!并不是每個女人都想著做一番事業。

  實際上大多數女孩對人生的規劃,還是找個人嫁了,專心做家庭主婦!

  至少艾瑞斯以前就是這種想法!

  家庭主婦在中國一直是被社會低看,社會的偏見讓很多中國女性都以“家庭婦女”這個稱呼為恥,以“女強人”為榮,認為家庭主婦是經濟落后的表現。但在經濟發展程度遠遠超過中國的美國,女人做家庭主婦的比例的確遠遠比中國高,而且這其中不乏一些接受過精英教育甚至曾有過高薪待遇的女性。

  美國人對家庭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在大多數美國人心中,家庭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美國人注重家庭的表現形式,不同于國內,美國人無論是出去吃飯,運動,娛樂,都喜歡以家庭為單位。既然以家為重,那么家庭打理的好壞則是非常重要的,而承擔了打理家庭的家庭主婦們所扮演的角色就十分受人尊重了。相比中國對家庭婦女“沒文化沒見識”的偏見,美國人認為如果一個女人可以將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條又充滿溫馨舒適,是一件偉大且值得自豪的事。大多數美國的家庭婦女們都是生完孩子后才從職場退下來的。而且這其中還不乏一些高材生,以及一些行業佼佼者。美國2010年曾有一項調查表明,接受過哈佛,普林斯頓等頂尖大學教育的已婚母親,僅有70參加工作。相比之下,那些接受了較差的大學教育的已婚母親,有80參加工作。也就是說,受的教育越好的母親,越傾向于當家庭主婦。那些受過一流大學教育的已婚母親,只有45從事全職工作,而那些在末流大學完成學業的已婚母親,有57從事全職工作。

  美國對于孩子的教育態度上,認為家庭教育是根本,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帶才來的孩子的成長更放心。能上常青藤學校的女性,往往得益于其成功的家庭教育,而當這些女性學業有成時,自然會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于是當她們越是注重教育的質量,就越會重視自己對孩子教育的責任,甘愿放棄事業而在家好好陪伴和教育子女。

  而且在孩子們逐漸成長,人格發展穩定后,這些家庭婦女有不少還是能重拾自己的事業,甚至在事業發展的一帆風順。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在結婚后的頭6年生了5個孩子,且一直在做家庭主婦,直到最小的孩子上了中學后,才重歸自己的工作,成為了美國首位女議長。

  在傳統上人們認為女人一出生就處在弱勢地位,在家相夫教子,整持家務,伺候公婆是天經地義的事。也就是這幾千年來的“三從四德”漸漸使得的中國女性開始反抗,她們認為讓女性成為家庭主婦的說法,都是不尊重女性,于是開始跳出舊時所謂的女性道德規范,而在事業上尋找自己的一片天地,從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女強人。

  而在美國,人們并不認為女性生來就是操持內務的角色。男人們尊重妻子所有的付出,不管是經營家庭的家庭主婦,還是職場上的女強人。這就使得女人們并不覺得成為家庭婦女是一件男女不平等的事。在美國很多家庭中,女人們即便是家庭主婦,出門一樣由老公開車門,讓座,拎包,被照顧得像女王一樣。

  對于美國女人為啥做家庭主婦?堂皇的說法是注重家庭,給孩子更多的愛。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因為歷史的原因,美國社會對家庭婦女不低看。美國男人一直對女人做主婦的接受度很高。女人選擇做主婦不僅沒有來自社會的壓力,也沒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其實美國婦女很愿意經濟獨立。有調查表明,對于沒結婚的女性來說,在有個好工作和愛情之間選擇,選好工作的比例要更高。婚后“選擇”做家庭主婦也有不得已的隱情那就是經濟原因。

  在美國,男女同工卻未必同酬。女人掙得工資比男人要低20。而一旦有了孩子,托兒費非常高,而且所付的是稅后的錢。接送孩子都得按時。否則會遭受非常嚴厲的罰款。比如遲到一分鐘罰20美元。如果一個女人賺得錢低于美元,那絕對是回家看孩子更省錢。的稅前年收入,扣除國家稅,州稅,社會安全稅,健康保險和退休供款之后,能拿到手就不錯了。就算在全美托兒費用最低的州,每年一名孩子需要花費大概12,000美元托兒費,高的都不夠。加上接送,時間緊張,給工作造成的影響,以及自己的生活緊張程度,綜合下來,還是回家看孩子更經濟。如果找專業保姆,費用更高。專業保姆平均每周的工資為600美元至950美元,如果按最少的600美元算,一年52周,就是31,200美元。而女人要一年掙大概美元,稅后的所有錢才將將夠支付專業保姆的。而美國女性平均每年賺取35,776美元的收入。

  所以有一個孩子,收入在平均線的女人基本上就得辭職回家了。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肯定是入不敷出。她基本上就不可能回到職場了。只得等孩子長大以后。其實在美國很多回家做主婦的女人都是掙得工資不夠高的女人,或者是有高工資,但承受不了工作壓力,隨時有被免職危險的女人。所以散粉思考者認為我們國家那些想回家做主婦的職業女性不要盲目學美,得看看背后的原因。

  在美國,做家庭主婦看似是個選擇。很多時候更是不得已。即便有些真是因為自己的選擇,散粉思考者看選擇也有好有壞。在美國選擇做家庭主婦其實也很虧。一個是花錢不痛快。

  一個人掙錢,畢竟花起來得計劃。還得看人臉色,還得跟丈夫要錢。底氣太不足了。如果丈夫支付生活費用,女人就要忍受很多。家里男人就更有地位.比如他說我就要溫度設在68度或者73度,我花錢,我說了算。主婦這時候也不得不忍。當家庭主婦最虧的是萬一離婚了。在美國離婚率有50甚至還多點。不離婚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誰敢保證這事不發生在你頭上。幾率太大了啊。自己工作年頭太少,都可能不夠資格拿Social

  security(社會安全金)的。沒有足夠的退休金401K儲備,未來生活的保障在哪里。除非你不斷嫁人。或者嫁個大富翁分上一筆。但是這樣的概率也實在太小。即便找到富翁,人家可能還要有Prenup呢。統計表明在美國收入低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單身母親。因為很多女人因為孩子成為家庭主婦,而婚姻失敗就讓自己陷入貧困。更別提女人做主婦,自己會變的很瑣碎。不少人談話內容總是出不了家的范圍。家里的犄角旮旯,瑣碎得讓人煩。不少家庭主婦,外表強大,口頭硬,心中的自卑她們心里知道。硬也得有底氣啊。底氣來自哪里呢?

  所以別看那些個莫名其妙的文章,覺得在美國做家庭主婦是個好選擇!

  其實也是社會軟性強迫的結果。

  艾瑞斯以前沒覺得這玩意有什么問題,直到她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她開始接觸更多的信息,直到女人其實不必為了那些東西而活,她們也可以為自己而活!

  當然,更重要的是,她愛上了記者這份職業!

  以前,她其實也沒覺得記者有什么了不起的!當下,信息無“觸”不在,公屏內外、大號小號、社交平臺,既是獲取信息的集散地,也是碰撞思想的意見場。有人因此說,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皆是記者”。

  至少她最開始在網上做閃電俠報道的時候,就是這么想的,記者……不是是人就能做?有什么了不起的?

  真的是這樣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傳播生態環境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我們處在一個人人都能爆料、人人都能訴說、人人都能評論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會形成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信息網絡,根據自己的選擇偏好進行信息篩選,不僅使信息傳播過程更加自由和靈活,更賦予了每個人制造信息、發布信息、選擇信息、過濾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可能。這也使得傳受雙方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似乎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記者”,從嚴格意義來說應是“人人都是記錄者”,因為記錄者并不等于記者。那么記者,到底是什么?

  真相的追尋者。

  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尋求真相是記者的天職。在流量至上邏輯大行其道的當下,追問真相的新聞人顯得彌足珍貴。在人們眼中,記者整日奔波、筆耕不輟、披星戴月、全年無休。在全媒體時代,24小時開機,365天待命,更是記者的常態。他們以專業的素養和強烈的使命感,深入事件核心,不畏艱難險阻,刨根問底,只為抵達真相,給公眾呈現最真實的面貌。

  正義的發聲者。

  在調查報道的路上,在突發事件的現場,記者們鐵肩道義,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為弱者發聲,為正義吶喊,讓那些被忽視的聲音得以傳播,讓事實和真相彰顯力量。

  故事的講述者。

  “最美的風景就在采訪的路上,最好聽的故事在新聞現場。”他們用生動的語言和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和事件,向人們展示精神的世界、人性的溫暖。

  他們努力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娓娓道來的表達,將一個立體、全面、多彩的世界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從“紙與筆”“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技術變革形塑了全新的傳播生態。特別是近十年來,媒體融合從行業探索上升為國家部署,從“相加”走向“相融”,從“相融”挺進“深融”,記者始終以專業精神,篩選、整理、解讀著海量的資訊,留下歷史的底稿。

  無需回避,在流量為王、熱搜變幻、自媒體翻涌的背景下,職業記者的功能被認為正在弱化;大模型問世、AI技術勃發,記者甚至不需要是一個“人”的當下,“新聞從業者”這一身份好像正變得“可有可無”。

  那么,今天為什么還需要記者?

  冰冷的算法無法替代人性的共振。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對“新近發生的”首先要作出正確的“事實判斷”。而甚囂一時的“擺拍”、“演義”讓人們對“親眼所見”的故事情節真假難辨;每天的“熱搜”流量洶涌,卻充斥著大量的雞毛蒜皮,反而使真正有價值、有溫度的信息被忽視、被掩蓋。注意力是信息時代的稀缺資源,而算法驅動卻往往會誤導受眾的“價值判斷”。對某一新聞事件的總體把握,需要情感的交流和共鳴,而這是算法無法實現的。而身處一線的記者,不僅可以立體地描述事件整體的脈絡,還能發現“隱秘的角落”,傾聽“沉默的聲音”,因而呈現更多元也更“人性化”的視角,從而幫助人們打破“算法”的壟斷、信息的“繭房”。

  喧嘩的眾聲無法替代理性的思考。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但與之相伴相生的是,海量信息的匯聚難免泥沙俱下,有時信息真偽難辨,有些觀點失之偏頗。信源越龐雜,越需要專業力量的守望和堅持,越需要記者站出來,把對現實的來龍去脈,因果的是非曲直,匯聚于筆端、激蕩于文字,破除信息的迷霧,看到事件的真相。

  至少前輩是這么跟艾瑞斯說的。

  她以前從未覺得記者有多偉大。

  可自從知道這些之后,她就覺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責任。

  而這份責任讓她感覺自己狠重要!而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她就是她,不是喬的女兒,不是巴里的姐姐,更不是某人的女朋友或者老婆!

  她感覺現在的自己才是真正為自己而活!

  所以她喜歡這份職業!

  請:m.bqq999.cc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