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百六十一章 清朝的奴役政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兩位老人瞪大眼睛,這種書法造詣,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個年輕人能寫出來的呀?他們嚴重懷疑。

  “老胡,這玩笑一點都不好笑。”何思謙忍不住說道。

  這話,也有緩解氣氛的意思,好像在告訴別人,老胡這是在跟大家開玩笑,大家不要太在意,放松點。

  胡楊有點無語,但也能理解大家的這種反應。

  他這種能力,是直播系統直接給的,根本不用學習。換做正常的學習過程,哪怕是再有書法天賦的人,也不可能十年八年就有這樣的造詣。畢竟字容易模仿,但火候不夠,境界達不到,就是差了很多韻味。

  “何爺爺,借您書房用一下。”胡楊只好用實際行動證明,多說無益。

  大家一聽,發現胡楊不是開玩笑的,都忍不住驚疑:難道真的是他的作品?

  “走,移步我的書房。”

  平日里,老爺子的書房屬于重地,哪怕是家里人,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去的。但今天日子比較特殊,也就沒計較了。

  一群人,就這么跟著到書房。

  何思穎等同一輩人,對胡楊這種表現都很吃驚,怎么都沒想到,這家伙是玩真的。要真是他的手筆,那真的不知道應該說什么了。

  要知道,讓唐老都如此驚駭,那是什么等級的書法?起碼連唐老自己都達不到,胡楊能達到那種高度?

  “你是認真的?”何思謙忍不住偷偷問。

  老實說,他們確實不信任,感覺太不靠譜了。

  胡楊見同一輩,都好奇地看著他,忍不住翻翻白眼:“難道還能開玩笑?就算開玩笑,我不至于今天亂來呀!”

  大家聽了,也不禁點頭,胡楊確實不是那種胡鬧的人。

  何老爺子的書房有不少文房寶物,或者說,所有文房寶物,這里都有備著。何家畢竟是那么多年的巨富之家,要是一個像樣的書房都弄不好,那也太不像話了。

  大哥何思信送的筆掭,這里就也有。不過,不是木質的,而是瓷器的,也沒有那么珍貴,明朝時期的物件,幾十萬的樣子。

  胡楊拿起書桌上的一件物品,看了一會。

  “你小子最近在古玩界闖下不小名頭,你手上這件東西,說說看。”何老爺子笑道。

  他對自己書房的寶物,還是蠻有自信的,有一些還是從幾輩人之前傳下來,非常有價值。可以說,這個書房,是好幾代人的心血,以后還要傳下去的。

  雖然胡楊沒怎么來看他,但他卻很關注胡楊,知道他這段時間“惹出”的事情。

  對于胡楊這些時候所做的事情,他是很贊同的,直播也沒什么不行,又不是什么賤業。再說了,直播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傳播傳統文化。

  更重要的是,這一行還挺有前途。

  最后,也很有面子,比如前面發現的九龍玉杯和柴窯瓷器等,他都是知道的,畢竟那么大的一件事。

  胡楊開口道:“這叫硯滴,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房器物,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最遲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里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于是出現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

  這種物件的做工都比較精美,材質除金屬、玉石、瑪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

  在造型設計上,也是窮其工巧,堪與后世出現的紫砂壺藝術相媲美。它們大都古雅別致,多姿多彩,散發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

  如果說筆墨紙硯是古代文人書房中不可或缺的實用四寶。那么硯滴之實用功能則要小得多,而相應的清賞把玩價值卻要大得多。

  而小小的硯滴,暗含科學原理,并不是胡亂制造的。

  使用時,以手指按住,將硯滴移到硯臺上,略松手指,便可以往硯池注水。硯滴是利用氣壓原理控制滴水分量的。

  這飽含了中國古人利用自然之力服務于人的思想,通過觸覺感受硯滴內部的氣壓,通過視覺決定硯滴的出水量,再結合自然之力虹吸原理,最終達到合適的出水量。

  “嗯!然后呢?”

  “它是一件粉青釉魁星點斗硯滴,明朝時期的物件,算是龍泉窯硯滴的代表作。先說一下造型吧!

  我們從造型上看,整個造型構思由‘魁’這一字的字形展開:一個面目猙獰,頭上長角的如鬼神靈右手執筆,左手握斗,一腳外踢,另一腳踩于如意云頭之上,好似騰云駕霧,從天而降。

  做工精巧細致,畫面生動,情趣橫生。

  魁星本是北斗星斗部的四星的總稱,魁為第一的意思,書生科試都想得第一,因而崇拜魁星,拜祭魁星,以魁星為賜科試第一的神靈。”

  “魁星點斗”、“魁星踢斗”也由此應運而生。以此題材籹作文房用具亦符合書生情懷,為祥瑞之物。

  而粉青釉,是南宋時期的瓷器種類,元明清各代都有仿制。

  粉青釉的釉層中含有大量的小氣泡和未熔石英顆粒,它們使進入釉層的光線發生強烈散射,從而在外觀上形成一種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你怎么知道,它是明朝的?”何思謙問道。

  其實,他蠻好奇,那些鑒定古董的,是怎么對一件物品判斷“年齡”的。有些古董是可以看出新舊,但具體多“大”了,為什么有人能通過肉眼看出來?

  “你看,這顏色,閃爍著微微的藍光,這就是明清時期的特征。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窯燒制的粉青釉,釉中除鐵外,還有微量的鈷元素,因此呈現淺湖綠中閃微藍的顏色。”胡楊解釋。

  “那為什么不能是清朝的?”何思謙追問。

  胡楊笑道:“很簡單,看風格。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風格。就好像我們八零后和九零后,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

  明朝和清朝,一個屬于漢族執政,一個屬于滿族執政,那么風格上肯定會有很大的偏差。在藝術上,也是產生巨大的差異。

  比如這個魁星點斗,明清時期,腳踩的如意祥云是不一樣的。

  眼前的是明朝的風格,清朝的祥云紋飾要稍微方一些,看起來比較有規矩,不像明朝的那么飄逸。而且,祥云的數量,清朝的講究雙數。”

  總之,清朝顯得繁文縟節很多。這跟清朝是滿族統治有關,想要靠這種規矩、儀節等奴役漢族。

  這一點,從哪些皇族對下面的人的稱呼,就能看出,都是喊奴婢、奴才的。

  在清朝以前,文人都很自恃清高,要他們自稱奴才,那是比殺了他們還要難受,感到侮辱。可到了清朝,居然引以為榮,還自我安慰,那是親近的意思。

  除了“主子”和“奴才”的稱呼外,還有一點非常明顯。

  比如清朝以前,官員回應皇帝,一般都是用“喏”。而到了清朝,就變成了“喳”。

  唱喏之禮起源于東晉,興盛于兩宋。秦漢時臣下聽命多行揖禮,舉手過頂。

  “喳”字在甲骨文中左邊是一個張開的嘴,右邊是太陽在樹枝的下面,意指鳥在夕陽的樹上小聲鳴叫。

  所以“喳”字本意是小聲的象鳥一樣嘰嘰喳喳聲。引申意為奴仆答應主人差遣時,小心翼翼發出的聲音。

  那么,大家也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差別。

  “喏”字表明了職位的不同,是下級、下屬領命行事時,向上級直至皇帝的唱喏之禮。而“喳”或者“嗻”表明了身份的不同,是奴仆、奴才的回應之禮。

  不得不說,這是清朝奴役政策的一種成功。

  看胡楊分析得有板有眼,所有人對他刮目相看。書法造詣怎么樣,先不要說,但鑒寶這方面,這家伙確實挺厲害的了。

  “這些年,你就學這些東西?”何思謙吃驚問道。

  大學以前都是一起玩的,老胡有幾斤幾兩,他肯定是知道的。

  可如今,怎么看都像是老胡自己偷偷跑去上了補習班,說好的一起頹廢呢?

  “后面我學的東西可多,書法也算是其中之一,”胡楊提前跟大家打預防針,別到時候展現出其他“才能”,這些人又一副大驚小怪的模樣。

  何思謙被噎得說不出話來。

  老爺子樂呵呵笑道:“這樣好,這樣好!就是要趁年輕,多學點東西,藝多不壓身!你小子,學著點。”

  后面那句話,是對自己小孫子何思謙說的。

  “誰要和他比這個?我要問他,軍艦上的導彈發射原理,他也肯定一臉懵……”何思謙嘀咕道。

  只是被自己家老子盯著,聲量越來越小,最后那些話只在腦海中飄過。

  胡楊將硯滴放下,心想著,什么時候自己也搞一個。

  不過,他明白,古代的硯滴傳世品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視,故收藏難度較大。

  “我來給你磨墨,你趕緊寫幾個字看看。”唐老對鑒寶興趣不大,他真正想知道的,還是那作品,是否為胡楊的墨寶。

  這一點很重要,對他們書法界來說,有這么一個年輕人,能達到那種境界,絕對是一件大事、幸事。

  要真是那樣,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個晚輩拉到自己的協會里面。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