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50章 陳嘉申在行動(2)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日美談判破裂,美國要求日本全面退出法屬印度支那、退出中國華北、退出中國東北、將日本疆域限定在甲午戰爭時期的狀態。日本內閣大嘩。

  41年10月17日,由于近衛文麼內閣成員在是否對美國用兵問題上爭吵不休,大亂。近衛文麼又一次來了個內閣總辭職“快刀斬亂麻”的拋掉了自己的麻煩。

  近衛文麼事后語:我是累了,也沒有精力說服內閣成員,誰愿意接這個燙手山芋都行,愛誰誰,你們把日本帶入地獄或者帶入天堂關我屁事。

  10月18日,在大家擔心由于內閣的更迭會出現國策執行上的空白狀態時,預仁天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敕命東條英機組閣,為此還打破慣例提前一個月授予東條大將的軍銜。

  新內閣第一次會議上,東條英機就闡述了自己的主張,他說:我們如果完全順從美國的主張,那么中國事變的成果就將化為烏有,幾十年來辛辛苦苦弄到的土地人民和資源將不復存在。中國事變爆發以來,日本已經有了幾十萬傷亡和幾倍于此的遺族,幾百萬軍隊和一億國民在前后方艱苦奮斗,并且已經耗費了幾百億元的軍事開支。所以我們不能屈服于美國的那種花招百出的遏制手段,只有打了。

  美國人的要求如此之嚴厲,實際上已經把日本逼上了絕路。自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后,它就已經深陷泥坑,除卻傷亡數十萬人的人力損失,經濟和資源也消耗巨大,已經到了不進行再掠奪就支持不下去的地步。

  而掠奪能夠支持繼續戰爭的資源的“新地方”,中國的西南和西北是不做考慮的,那些地方資源貧瘠,不足以以戰養戰。除卻中國未占領區,那么只有兩個地點可選,一是北上占領遠東,正巧盟友希特勒也在拼命游說日本配合自己作戰。

  但這條路極為難走,遠的不說就說近的,為了奪取樺太島石油,兩國剛剛打了一場歷時數月的邊境戰爭,日本方面難以承受這種短期內的巨大傷亡。趁德國進攻蘇俄時機,好不容易借勢撿了一個便宜,以“盈利”的狀態結束了戰爭,此時根本不想與俄國再打,其中還有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俄國遠東兵力不減,始終不能達到日本方面期盼的“熟柿狀態”,現在進攻,取勝希望渺茫。

  而且東條英機也在擔心“滿洲國”內的抗聯,當初與俄國人達成協議里有這樣一條:如果日本保持與俄國的和平,則俄國將斷絕對抗聯的后勤支援。那么反過來解釋也成,如果日本不對俄國保持和平,俄國將加大力度支持抗聯。

  抗聯的戰斗力很強!東條英機已經知道這點了,如果這些重新活躍的抵抗力量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后勤補給,那將是很難剿滅的。

  作為日本新任當家人,東條英機當然不是“很傻很天真”。他知道維持戰爭需要什么,那就是強大的經濟和雄厚的物質資源,可現在這兩條他一條都不占。

  當前日本面臨著兩大危機:財政危機與資源危機。

  從財政危機方面看,日本自發動九一八事變后,即推行大力擴充軍備的財政政策,從侵華戰爭爆發后至1941年止,特別軍費用支達268億日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侵華戰事。

  而為了籌措軍費,日本采取了增加稅收,濫發公債及紙幣的作法,拼命加稅但所得遠不足以應付巨大的開支,又濫發公債及紙幣,到1941年為373億日元,1938年,其貨幣流通量則由1936年的26億日元猛增至1941年的79億日元,結果導致物價上漲一倍以上,日本國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了四分之一,國家財政面臨崩潰。

  而比財政危機更為可怕的是資源危機,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大部分資源依賴于從國外進口,侵華戰爭爆發前的日本(包括臺灣,朝鮮及偽滿)對外依賴度為:鐵礦石,鐵礬土100,橡膠100,石油80,鹽63,棉花及羊毛,廢鋼鐵67,銅鋁鉛鋅等均為一半及一半以上,日本擴充軍備,發展重工業,雖然使軍事重工生產得到很大發展,而資源進口也為之大增,僅石油進口一項,即從1931年的二百萬噸增長至1936年的近四百萬噸,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大增。

  雖然現在樺太島海區有了一個油田,但按生產規模來算,第一年只能生產一百萬噸,缺口達到23百萬噸,第二年可以生產二百萬噸,但缺口仍然很大的缺口,況且即使開采出來,煉油能力也跟不上,海軍陸軍用的高標號汽油和重油還是得搶一部分才夠用。

  到了1939年,在大幅度的削減了民用物資進口之后,日本的進口為億日元,出口為億日元,但扣除對無法獲取黃金外匯的“日元圈(偽滿及侵華日軍占領地區)”進出口,進口為億日元,出口為億日元。貿易逆差!

  日本經濟力的不足,在19391940年度即開始表面化了,首先出現的是糧食供應不足,由于戰爭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糧產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臺灣,朝鮮輸入大米由于戰爭及當地的軍需等因素,輸入額逐年下降,1938年為225萬噸,1939年為145萬噸,1940年則為48萬噸,日本為此想盡了辦法,下令農民要將生產的大米及麥子等糧產品,除自己食用及種子外,都要以官價賣給政府,實行糧食配給,禁止一般的飯店、餐館出售米飯,大力宣傳食用代用食品,規定早飯不能超過1日元,中飯日元,晚飯5日元,即便如此,仍有900萬石的缺口,為此,日本不得不拿出2億日元的外匯向法屬印度支那,泰國進口了800萬石大米。

  緊隨糧食危機而來的是電力與煤炭危機,由于煤炭不足,發電量只能滿足80的需求,為此,日本大搞經濟管制,連電風扇收音機都列為奢侈品。

  而對日本來說,對其侵華戰爭影響最大的是資源危機,到1941年,日本所控制的資源只能滿足煤炭需求量的,石油的,鐵礦石的,銅的43,鋁的15,鉛鋅的,而要得到這些資源,一種辦法是通過貿易進口,在侵華戰爭的巨大消耗下,日本在19361941年的國際收支逆差達50億日元,黃金外匯已所剩無幾,以至日本不得不開始動用戰略儲備物資。

  而日本采取的擴大出口,壓縮進口,掠奪占領地,對外借款等各種辦法均已無效,1941年日本之外債余額億日元,因此,自1941年起,己無商業貸款的可能了,而對占領地的掠奪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雖然中國(侵華日軍占領地區)的礦產資源足以滿足日本的多數礦產需求,但這在當時僅僅只是一種潛力,要想開發出來,需要時間及金錢,經過幾年形成生產能力才可支援戰爭需要。

  在這種局面下,日本只有三種選擇:1、撤出中國,結束侵華戰爭,但這對日本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不僅因為日本傷亡已達數十萬,并且已經耗費了幾百億元的軍事開支,而且這將使因戰爭而掩蓋的財危機爆發,從而導致經濟崩潰,2、以對日本有利的條件來停止侵華戰爭,但在中國方面的頑強抵抗下,無法實現,據日本在1941年估計,要想打勝侵華戰爭,至少還需要3年,而且這是在中國無外援條件下的估計,而日本的黃金外匯儲備是無法支撐這樣長的時間,那就只剩下了第3條路,南進掠奪資源,掠奪英美法荷殖民地上的工業生產能力以支撐對華戰爭。

  不掠奪資源,不掠奪工業設備,不利用英美法荷幾十年間在殖民地發展起來的工業生產能力,日本就會被中國拖得越來越窮,越來越弱,越來越打不起戰爭了,幾年過后,得到大量外援緩過勁來的中國人,或者憋著勁撿便宜的美國人只需輕輕一腳,就會把日本人踢回四島,或者再殘酷一點,占領日本,從此騎在日本人民頭上了,嗯!想想都不寒而栗。

  與其那樣,不若趁現在還有實力,戰爭機器全線開動的時候拼一把,掠奪到資源壯大自己,把美國人打殘廢,逼他們退出援華,也許就贏了也說不定!這是東條英機新內閣全體閣員的想法。

  10月21日,星加坡《星島日報報社內總編辦公室,一個曬得黝黑的日本人正在向主編抱怨,抱怨主編把他在日本拍攝的照片刊登在報紙頭版。

  “您怎么能這樣做呢?威廉先生,我們當初不是說好了嗎?這些照片不公開,現在公布在報紙上,您這不是把我害了嗎?”

  日本人指著報紙上的幾幅圖片,圖片清晰表明日本海軍飛機正在訓練,一幅照片是魚雷轟炸機與俯沖轟炸機正從山頭背后躍出,另一幅照片是飛機飛臨海岸時超低空發射魚雷。配以的文字說明則是:日本聯合艦隊鹿兒島訓練照,據悉,鹿兒島灣與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地形相似,日本人難道要轟炸珍珠港嗎?

  還有評論員的推測文章,言:從日本歸來的旅游者還發現,除在鹿兒島之外,還有出水、鹿屋、佐伯等地,有大量聯合艦隊的魚雷機在進行超低空攻擊訓練,此類訓練已持續3月有余。

  報紙還刊登了鹿兒島灣與珍珠港的地形手繪圖比較,除此之外,評論員還建議大家找一本拜沃特寫的一本叫《大太平洋戰爭的幻想小說來看看,其中有襲擊珍珠港的構想。

  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宣揚一種可能性日本海軍會進攻珍珠港。

  《星島日報經常會弄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東西,甭管是不是出于吸引眼球弄的噱頭,反正有很多報紙不加選擇的會轉載其上面刊登的“危言聳聽”的信息。

  主編是個英國人,深陷的眼窩里藍眼睛在閃閃發光,他顯然不愿意理會日本人的抱怨,不想聽日本人的嘮叨,什么會被追查呀,自己應該躲一陣子,現在就應該去美國,船票很貴的等等。

  “哦,我不是給了你一萬美元了嗎?朋友,你拿的不少了!”

  日本人急的差點哭出來,“可是你沒有按照不刊登約定,現在我很危險,會被追殺的知道嗎?”

  “如果你被追殺,那更說明日本人要襲擊珍珠港了,你立了大功。”主編顯然知道這個日本人糾纏半天的意思,不情愿的從抽屜里拿出一個信封,對著信封口瞄了一眼說道:“好吧,為了你能夠順利到達美國,我個人決定再贊助你一張船票,豪華游輪頭等艙,怎么樣?”

  本書整理發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為了方便下次訪問,請牢記,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